网络文化视域中思政教育出路
2018-03-07李卓罗绍明
李卓,罗绍明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 230038)
1 通过历时性分析网络文化
文化的作用在时代发展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的发展速度迅速增加,影响范围也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扩散。文化内涵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文化产生的过程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互联网发展与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互联网的普及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平台。直到今天,网络文化已经发展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网络文化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含了视频、声音、图片以及文字等,例如网络音乐、网络小说、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论坛和网络新闻等。网络文化相对于传统文化而言,获取消息以及知识的途径更加便捷和快速,特别是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是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
2 网络文化的基础以及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发展的土壤,培育网络文化发展的土壤就是价值基础和物质基础。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是由电子信息基础与互联网共同建立起来的,网络文化的精神以及气质也开始朝着现实符号迈进。人们使用互联网对他人进行塑造,同时自己也可能被他人进行塑造,网络文化开始多场域、多维度发展。如果从历时性角度对文化进行区分,那么可以分为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后现代文化。而从共时性角度进行划分,则可以划分为观念层面、制度层面以及器物层面。而网络文化的诞生,使得传统的文化格局被打破,时代赋予了新生文化鲜明的特性。
2.1 网络文化的超时空性
互联网的发展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网络信息的传播使得不同的文化观念可以彼此碰撞、彼此磨合,既包容又坚持。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文化的传播不再受到印刷行业的制约,不再受到其他的限制,即使相隔万水千山,只要身处互联网,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距离的障碍。由于传统文化的格局受到媒体行业以及印刷行业的限制,因此及其容易出现垄断行为以及权威现象。所以大部分人在这个格局中失去了发言的权利,严重的还被边缘化。自网络文化的诞生开始,这样的格局已经被打破。在网络文化的世界里,不论你是权威还是草根,都能够畅所欲言,淋漓尽致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有英国学者说网络世界是一个机会均等全新空间。
2.2 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和虚拟性
开放性是网络文化的另一特性,网络文化的参与主体不受到任何的限制,原因是因为参与者既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网络文化的传播者,在网络空间里,公平性非常高因此网站之间的发展机会也是均等的,只要能够得到网络参与者的信任,那么网站那就可以一直存在和发展,这也是互联网发展得如此蓬勃的原因。但是网络文化也存在虚拟性。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实际关系上,也可以说是建立在人际圈上。但是网络空间是利用科技手段搭建的虚拟空闲,在传统文化中客观存在的主体在网络上世界里就是一个符号。网络文化使真实性与虚拟性之间形成了辩证的统一,可以说网络的虚拟性使网络世界变成了一种虚拟的现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真实世界的一个延伸。
3 网络文化视域中构建思政教育新路径
3.1 网络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
网络文化的特性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有了很大的改变,并且从大层面来讲,这些改变都是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价值取向的培养,还促进了学生的平等意识以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学习生涯将不再是校园内的一方天地,而是广阔的宇宙。但是纵然网络文化有千般好,我们也需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在享受网络文化带来的多样化的同同时,还需要对其虚拟性有清楚的认知。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崛起,中国高等教育在互联网的发展下,已经站上了世界的舞台。互联网的发展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大学生作为高校的的主体,能否对互联网的利弊进行区分,关系到高等教育与网络文化之间的融合程度。
3.2 建设思政队伍,强化网络学习
为更好的让思政教育与网络文化之间进行融合,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对网络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对网络上新的动向进行及时的掌握。可以通过逛贴吧、论坛、微博等,了解当前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然后就是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对思政知识进行不断的学习,强化理论知识。思政教育的发展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充分展示出它的灵活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由于学生还未出身社会,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最终形成,对于信息的真伪很难去进行判断,因此特别容易被有心人进行利用,从而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的对网络上的糟粕对学生进行告知,并加以引导,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
3.3 建立新的平台,构建网络文化
为了将教育与网络文化进行更好的融合,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例如QQ群、微信群、院系的公众微博已经微信等平台,然后将平台交由有较高思政素质的教师或者同学进行管理。管理人员负责每天在这些平台上发布与思政教育有关的新思想、新动态,使学生在正能量的氛围里辨别网络上的各类信息。同时还可以在平台上开辟专栏,供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为发表见解之前会做诸多准备,例如观看新闻,或者时事政治等,这也是为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打开了新的渠道。
3.4 建立长效有效机制,融通校园文化
每所学校的校园文化都有其独有的特色,为了更好的打造校园文化,可以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结合,使学生在受到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时,能够在校园文化中找到良好的平衡,通过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去对抗部分网络文化中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的诞生是依托于网络的,可以说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的虚拟化,将网络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有利于强化网络文化中的现实条件,使其对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影响进行展现。将网络文化融入校园可以通过网络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宣传,让学生通过网络第一之间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最新理论,同时由于网络交流的便捷性,学生还可以在第一时间参与到最新研究成果的互动中来,让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意义。
4 结语
网络文化视域中,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将现实与网络进行结合这一教育模式,不仅使学生的眼界得到了开拓,也让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促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网络文化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加以防备,尽最大努力将网络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减少,使其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何松.网络文化语境下的高职思政教育优化策略[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34(4):127-130.
[2]贺立秋.网络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方面的作用[J].好家长,2017(38):54.
[3]叶云,陈后辉.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机遇和挑战[J].科技展望,2016,26(29):333,335.
[4]张帆.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J].知音励志,2016(5):31-32.
[5]王亚群,李招淡.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搭建高校自媒体工作平台——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J].吉林教育,2015(20):6.
[6]陆培中.网络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对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