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君子人格视阈下的新疆高职院校德育研究
2018-03-07张宏燕刘月华
张宏燕,刘月华
(新疆职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新疆乌鲁木齐 830018)
我国的新疆地区是世界四大文明的汇聚之处,聚集了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文化,因此造就了该地区民族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该地区的大学生是维护地区稳定,促进经济和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成长过程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下,做好对大学生的引导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新疆地区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将围绕儒家君子人格视阈下的新疆高职院校德育展开具体的研究。
1 儒家君子人格理论概述
儒家德育思想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并行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封建社会人们思想的形成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了深渊的影响。在儒家传统思想中,“君子”的人格形象仅仅次于“圣人”,这是一种具有现实性地理想人格,每个人都应该向着这个方向努力。虽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但要想更好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君子教育。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经常以君子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论语·雍也》中就提到过“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受孔子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其弟子也大多把成为君子作为勉励自己的标准。中国传统教育重视人的德行发展,注重培养君子形象,而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公民。中国现代教育既要继承和发扬族文化中的君子教育思想,又要吸收现代教育文化中的基础共识。
1.1 仁是道德的根本
在孔子看来,仁是构成理想君子人格的关键因素,他在《论语·里仁》中说过:“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就是,君子应当具备仁德之心,做什么事情都以仁德为先。既然仁是君子人格必须具备的要素,那么君子也应该学习从“仁”的思想中延伸出来的各种美德,比如:和而不同、成人之美等等。儒家思想中的“仁”在不同的场合和人际交往中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1.2 君子人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知
在《论语·宪问》中,孔子提到了:“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在这句话,仁、知、勇同时出现,但由于后文中还有“仁者必有勇”的记载,所以,勇并不是君子型人格的必备条件。孔子在要求弟子学会“仁”的同时,也要求弟子“知”。他认为只有有智慧的人才真正懂得仁德,并将仁德之行发扬和推广。因此,他又提出了“智者不惑”。一个人只有拥有了超凡的智慧才能拥有辨别是非得能力,才能时刻提醒自己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成长为真正的“君子”。
2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
2.1 本民族文化鲜明
新疆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环境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复杂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造就了该地区特殊的文化形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深受这种文化形式的影响,形成了独有的民族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新疆地区高职院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做到充分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
2.2 民族团结意识不强
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仅和本民族同学、教师进行交流,与其他民族师生交流甚少。再加上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不成熟,自制力弱,因此,很容易受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在相处过程中导致不同民族间产生分歧和矛盾,
2.3 缺乏理性思辨意识
新疆的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经济较落后,信息较封闭的草原牧区以及偏僻的农村山区,他们涉世未深,思想单纯,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容易受各种极端思想和狭隘民族意识的误导,如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民族分裂思想、极端宗教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东突厥伊斯兰主义”等。
2.4 文化素质层次不齐
新疆地区的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地区,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以及各方面的素质都存在不同的差异,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他们入学之后,必须接受1--2年的预科学习,强化其汉语交流能力,之后才能开始专业知识的学习。“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从小就受到汉语言文化的熏陶,汉语表达能力较强,可以与汉族教师以及学生进行正常的交流。但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学生的汉语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来自新疆南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大部分都属于“民考民”的性质,接触汉语的机会甚少。除了汉语水平方面的问题,他们在思维和行为上以及文化基础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3 儒家君子人格视阈下的新疆高职院校德育策略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各种文化观念和文化形式在整个社会盛行,为德育教育的开展带来了诸多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吸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
3.1 以“仁”为主导思想,以“礼”为行为规范
“仁”在儒家思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其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所谓 “君子”就是在思想上以“仁”为主导,在行为上符合“礼”的要求的人。仁是理想型君子人格的必备条件,也是首要条件。培养一个人君子理想的道德人格,首先就要培养其“仁”的品质。“爱人”是“仁”的首要内容,因此,人们在实践“仁”的过程中,坚持“爱人”的思想,并以此为出发点,推己及人,把“爱人”的思想推广普及到全社会,提高全民道德水平,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泛爱众,而亲仁”
“仁”是指一种针对全社会的爱,是一种博大精深的仁爱情怀。坚持仁德为先要求我们以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道德为基础,常怀爱人、助人之心。目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依然存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利益、心里以及价值观的冲突,再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带来的影响,进而导致人与人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和谐因素,唯利是图、见死不救的现象随处可见。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大任务,应该学会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具备解决各种行问题的能力和手段。因此,大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认知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政府和各类组织应多倡导推己及人的思想品质,教导人们为社会做贡献,为社会献爱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消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不和谐现象。
3.2 知行统一,呐言敏行
“知”是君子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时代的进步要求大学生具备敏锐的思维和广博的知识。“君子”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做到言行一致,这是古代社会对君子人格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一个现实性要求。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知和行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人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品质。“知”就是指一个道德感悟比较高的人,必须能够理解并遵循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而“行”则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应该在道德准则的约束下进行。只有二者齐备,才能称之为有道德的人。
因此,大学生从小就接受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熏陶,始终处于学习的环境中,学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增长智慧的过程,是培养理想型道德人格的第一步。在儒家思想中,不仅非常重视“仁”,也非常重视“行”,因此,“行”也是中华传统道德修养中的一个独特之处。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低主要是通过他的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行”是一个人内在精神品质的外在表现,是提高道德品质,实现精神升华的重要途径。同时,实践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唯一标准,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就必须为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上的升华,整整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就是执行统一的过程。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疆地区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时,应充分认识到当下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充分利用儒家德育精髓思想,解决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主义建设事业的更好发展,贡献更多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罗丽丽.儒家德育思想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2.
[2]朱怡娜.儒家伦理视域下的现代中国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
[3]王莎莎.现代德育视阈下的儒家道德修养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刘汉香.先秦儒家道德视域中的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
[5]于洋.先秦儒家的德育目标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