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周易·师》的“武德”思想
2018-03-07郑岚公
郑岚公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上海 201602)
“师”在古代有军队的含义,指“两千五百人为一师”[1],如《左传·庄公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2]但也有榜样、老师的含义,如汉《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师字在古代虽然泛指军队,但也含有师者的含义,这也体现在《周易·师》的理论内涵:一方面阐述用兵之道,一方面阐述了用兵武德。研究《周易·师》用兵武德,对丰富《师》的内涵,培育军事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师卦的武德定位
《师》卦为“师”,从卦象来看,坤上坎下,寓意地下有水,就如同潜行的兵力缓缓行军,寓意用兵不可高调张扬,耀武扬威;但水亦有容畜之意,取义为以德服众,容畜百姓。因此,《师》卦一方面强调了古人用兵之道,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古人的用兵之德。
首先,从卦辞来看,强调了统帅“武德”对带兵打仗的重要性。“师:贞,丈人吉,无咎。”战争若想守持正固,需有德行的长者来统领害。这里的“师”一方面规定了此卦的对象性,师者。其次,从卦象来看,坎卦既有行军之意,又有畜众之相。从卦象来看,师卦上坤而下坎,以险而顺,一阳居险用事而众阴顺服,阳居下而受命于上,二五相应,犹人君命将出师之象;同时,地中有水,水生万物,为畜众之相——以德率众,此武德也。最后,从卦序来看,如何“守”之,亦有武德要求。讼卦之后是师卦,《序卦传》曰:“讼必有众起,故守之以师;师着众也。”讼为争辩是非曲折,争辩必然引起众人聚集,情势危急,如何控制住局面就是“守”。从“守之以师”来看,必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用武力威胁、镇压,一是用德行感化、教育。所以师卦涉及了古代的用兵之道,也蕴含着武德思想。说到底就是通过战争来论述“武德”。
二、师卦各爻的武德内涵
《师》卦的军事主张主要表现在它的卦辞和爻辞里面,有的虽然直接描述了战事,但是其中亦透露着浓浓的“武德”思想。
师的卦辞曰:“师:贞,丈人吉,无咎。”[3]师,象征着兵众,这里用作动词,为统帅兵众,守持正固,所以由长者来统领军队,才能吉祥,避免咎害。这里的“贞”“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孔子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又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熟敢不正。”[5]可见,统领师众,那就是由“丈人”来领导。
孔颖达疏:“丈人,谓严庄尊重之人。”在古代通指老年人,《论语·微子》有曰:“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钱穆的《论语新解》亦有“丈人,长老之称”[6]一言。这些都说明,“丈人”一词在古代不论性别区别,尤指兼有德行与资历的老者。所以《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正义》注曰:“若不得丈人监临之,众不畏惧,不能齐众,必有咎害。”[7]
可见在古代的战争中,将帅的德行对战争的导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德行来维护军心,收拢民心;另一方面通过对官兵德行的约束,来达到对战争走向的引导。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8]
从义理来看,师出,是出兵伊始。以律,是用法律约束军队。出兵要用法律号令约束军队,没有约束,军队则不善,则必有凶险。“师出以律,失律凶也。”[9]所谓“律”,指的是军队的纪律,可见作为军队统帅,必须纪律第一,不光明确纪律约束别人,同时率先垂范。可见,守纪是武德的第一要义。从象数来看,为出兵之始,其象取《坤》卦初爻:“履霜,坚冰至”,表达了阴气初起,有增盛之势,暗示需要引导。《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10]也就是说要按照其中的规律,“驯致其道”,才可以达到目的。坤卦的初六表明了《师》卦初六应有的态度,可见这里的态度就是“慎始”和“驯其道”。此爻阴爻在阳,不当位,故必须慎于初始,且印合其道。对于出师而言,必不得已而为之,故“师出以律”。朱熹在《周易本义》所述:“在卦之初,为师之始。出师之道,当谨其始。以律则吉,不臧则凶。”[11]可见,这里的义理皆顺从坤卦初六之爻意,取坤之象。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12]
从义理来看,在行军的时候,秉持中的原则,可以获得吉祥,避免咎害;君王会多次给予奖赏,委以重任。“中”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美德,最早来源于投壶的游戏,引申为做事不偏不倚,儒家称之为“中道”。中作为一种“天下之正道”,要求统帅在统领军队的时候,对待下属要做到不偏不倚,奖罚论赏要实事求是,公事要做到公正不倚,个人情绪也要稳重深沉,端正不乖戾,也就是作为将领个人不能情绪化,不能凭借个人的好恶来治军打仗。从象数来看,师卦九二爻位为阴,是阳爻在阴位,不当位,因为有出师之相。古人认为兵为国之重器,不可轻易示人;但全卦九二一阳,且居下卦之中,上应六五,“承天宠也”,却也凶中带吉。师卦九二取《乾》卦九二之义:“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故有大人之现,故“王三赐命”。从这一象数可见,古人出师则凶,守持正固,上得六五支持,秉持中行则可转凶为吉。全卦只有九二一阳爻,可见,中德的地位非常重要。
六三:师或舆尸,凶。[13]
从义理来看,出师未捷,载尸归来,必有所失。六三说述为兵败之相。兵败为凶,可是这与“武德”有什么关系呢?这需要我们联系象辞与象数来看,首先来看象辞:“师或舆尸,大无功也”[14],说明这是战败之相,自然无所功劳,为凶。可是为何会舆尸,会大无功呢?对这个问题结合象数分析,才能看出次爻所示“武德”的要义。从象数来看,六三居下卦之末,是质变之始,且阴爻居阳位,阴柔失正,且上无对应。以阴处阳,以柔乘刚,进无所应,退无所守,自然兵败之相。居此爻位,阳刚者也应“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孙子有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15]身处阴柔而力微,作为将领,不明察慎战,却要冒进而致战,最后落得个师或舆尸,凶大无功的下场。
六四:师左次,无咎。[16]
从义理来看,六四是对六三的补救。左主吉,右主凶。即在正常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以左为上为尊,以右为下为卑,君子贵左,吉事尚左;而在丧事、军事等所谓凶事活动中,则以右为上为尊,以左为下为卑,用兵贵右,凶事尚右。《道德经》有曰:“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17]又曰:“吉事尚左,凶事尚右。”[18]可见,左次就是退兵,因为爱民如子,爱兵如子。从象数来看,第四爻位置是阴位,六四为阴爻,阴爻在阴位,倒是合宜。此爻为上卦之始,虽然下无对应,但阴柔得位,可进可退,故无咎。坤卦六四曰:“括囊,无咎无誉。”[19]师卦六四也应仿效坤卦六四,更是不贪图名利,不穷兵黩武是“武德”的重要内涵之一,故《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20]。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21]从义理来看,说的是田中有损害庄稼的禽兽,必须要将其捕获才有利于庄稼生长,所以没有咎害。《象》阐明了无咎与贞凶的原因,“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师,使不当也。”[22]一是审势而动,该出手时就出手,如黄寿祺借引《王注》所言:“物先犯己,故可以“执言”而“无咎”也。[23]二是要秉持中行,不论战时或事赏善罚恶,都要公正。三是要合理应对,慎战。身为作战统帅,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就是深得兵众的信赖与信服。从象数来看亦然。 五爻为阳,阴爻居位,不当位,但与下呼应,亦是当然。所以柔得尊位,不易主动;犯而后应,则得其时。再从坤卦六五可见,“黄裳,元吉。”意为黄色群裳,至为吉祥,因为黄色为五色之中,象征“中道”;上衣下裳,裳就代表着“谦下”,所以坤卦六五主张的德行就是“中和谦下”,处在次位必须要秉持中和谦下的品德。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24]
上六为师卦之终,有班师回朝,论功行赏之意。从爻辞可见,封赏功臣唯有小人不可用。朱熹也说:“他既一例有功,如何不及他得!看来,‘开国承家’一句,是公共得底,未分别君子、小人在。”[25]所谓“小人勿用”只指“勿更用他与之谋议经画尔。”[26]武德强调光明磊落,大丈夫也。从象数来看,上六处师卦之终,初六“师出以律”,上六自然“班师回朝”。班师回朝,师旅已息,六五居上,自然封赏有功,立国命家。“阳当之五,处坤之中”是开国;“阴下之二,在二承五”是承家。但是阴爻处上六,阴为小人,坤虚无君,故“小人勿用”。
总而言之,师卦之师,既有用兵之道,又有武德之守,说到底就是庄严稳重,率身以正,严守军纪,秉持中行,爱民慎战,审势而动,赏罚分明。
三、师卦的武德思想价值
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战争与冲突仍不能消亡。师卦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首先,《师》卦倡导武德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战争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自古以来就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给人类带去了深重的灾难,历朝历代都视战争为“国之大事”。儒家思想提倡德行,军队统帅也要具备武德,师卦的“武德”思想提供了这种范式,通观六爻所述,可见,古人强调的武德,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如今军人对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宣扬都表明了,军人不光是打仗利器,更需要德行的操守,这一方面古代的武德思想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其次,师卦也阐明了武德培育的方式,为我们培育军人德行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师卦提倡武德,亦给我们展示了武德培育的现实指导意义,如明确军队纪律,一方面用纪律来规范人们的德行,但另一方面更要用纪律来引导人们的德行。再比如在六五爻的对两种择将的标准的明确,更是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宣传发扬中树立正反面经验教训,不光要明确树立标准,也要树立反面典型,防微杜渐,以供教训,往往反面的典型教育会更警醒、更震撼。再者师卦上六的论功行赏也给我们在培育武德、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激励作用提供了价值。
再次,理解师卦,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的正义战争思想具有一定的启示。师卦的武德思想也能给我们些许启发。比如师卦的六三和六四,如果想着贪功冒进,不顾战争规律,就会导致“师或舆尸”;但是如果战机在即,就要审时度势,就如同“田有禽,利执言,无咎”。总之,“舆尸”,还是“利执言”,都表达了不嗜战,不嗜杀,不滥杀滥战的作风,即便“田有禽”,在战争时机和理由,仍然不忘秉持中行,这是带兵打仗的统帅者的“武德”,也是由此而来的道义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