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骨簪地位变迁、工艺特征和款式分类初探

2018-12-18李诗晓

文化学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刀痕款式雕刻

李诗晓

(中国石化报,北京 100020)

簪子是我国古代最常用的头饰,用于束发,是古代礼仪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具体还可以细分为簪、钗、笄等不同细分品种。《中国古代“簪饰”文化研究》认为:“发簪,顾名思义,是一种管束头发的实用品、饰品,它的用途有二:一为安发,二为固冠,男女通用。”[1]在从文化期到民国的几千年中,簪子从早期的以骨头为材料的骨簪,发展到有金、银、骨、牙、琉璃等各种材料的簪子。《绚烂簪钗》认为:“就其材质而言有金、银、铜、钢、木、石、牙、塑料等。”[2]清新之风——闲聊宋元琉璃簪钗》一文说:“琉璃簪钗最为兴胜的时期即是宋元。”[3]制作簪子的材料越来越多,簪头装饰越来越精工。其中,金银制作的簪子,往往是帝王后妃、达官显贵、富贵人家所用,堪称古代簪子的巅峰之作,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著述甚多。

骨簪却鲜有论文专述。究其原因,从战国时期开始,骨簪成为等级制度下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使用的头饰。与金、银、玉等材质的簪子相比,骨簪地位较低,工艺古朴简单。但实际上,骨簪是出现时间最早的簪子品种之一,存世量较大,有独特的工艺美学特征,应该受到重视。

由于不同的细分品种差别不大,本文把簪、钗和笄等统归为簪子,加以论述。

一、骨簪地位

从目前考古出土的实物情况看,我国上古先民使用的簪子,大多是骨头材质的簪子。甚至可以说,在从文化期至商代的漫长时期,骨簪几乎独步天下。

(一)骨簪出现最早且地位较高

许多文化期遗址都有骨器出土。其中,骨簪是很大的一类,在仰韶文化遗址、磁山文化遗址、鸳鸯池文化遗址、南庄头文化遗址等文化期遗址均有出土。在那个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骨簪工艺水平整体较低,除了鸳鸯池等遗址出土过一两支工艺较精湛的骨簪之外,这一时期的骨簪整体上呈现古朴稚拙的美学特征。

到了商代,骨簪雕刻、制造工艺有了很大进步。商代王后妇好墓出土了大量簪子,其中有骨簪,也有玉簪。骨簪簪头有雕刻复杂的形状及纹饰,比如抽象的鸟形或刀形,用双阴线刻出纹饰。如图1:

与妇好墓出土的、工艺最精湛的玉簪相比,骨簪的工艺与玉簪不相上下。更多的玉簪,即便是白玉或青玉等较好的玉料制成,仍是素面无纹或仅有简单刻画的环状纹饰的古拙之态,无法与骨簪考究的工艺相比。可见,商代骨簪地位不低,与玉簪不相上下,配得上王后妇好的尊贵地位。

更进一步说,在给妇好陪葬的簪子当中,骨簪属于工匠精雕细刻的一个品种,玉簪都不一定比骨簪受重视,不一定能得到骨簪一般精雕细刻的待遇。

然而,骨簪这种较高的地位,以及因此得到的精雕细琢的工艺制作水平,在历史长河中并未延续下去。在战国之后历代贵族墓葬中,多以材质较珍贵的玉簪、铜簪、金簪、银簪或琉璃簪等随葬。

(二)春秋战国时骨簪成为平民的身份符号

春秋战国,是骨簪地位的分水岭——此前曾经地位很高,此后地位大幅下降,甚至变得很卑微。

按照当时的礼制规定,玉簪、象牙簪和骨簪有了严格的等级身份,前两者分别被限定为仅供王室成员使用、供官员士大夫及夫人使用的代表等级特权的头饰,而骨簪被规定为身处社会下层的平民百姓使用的头饰。《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美轮美奂的簪》一文说,在战国时代“簪也以质料的不同来区分尊卑。诸侯、王后、夫人用玉制的,大夫与其妻用象牙制的,而一般平民只能用骨制的。[4]

这个不同材质簪子不同阶级使用的等级规定,导致骨簪地位大幅下降:此前,骨簪是所有社会阶层都使用的头饰。此后,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骨簪却成了所有材质的簪子之中,最卑微的一个品种。《敦煌石窟中女供养人首饰——发簪》一文说:“发簪的材质,反映了当时的等级制度。汉代时的发簪,被王公大臣当做财富的象征,是表明身份的一种标志。”[5]唐宋以后,金银簪子成了王公贵族和富贵人家常用的头饰,骨簪仍然是贫困人家所用。这种不同材质簪子代表不同等级、不同阶层的簪子等级文化,一直沿袭至上世纪30年代——簪子逐渐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之时,簪子的等级文化才随之消失。

(三)抢救搜集,古玩市场现状下研究者的使命

在春秋战国之后,由于地位下降,骨簪不再是各时代簪子工艺的代表性工艺品。但不容忽视的是,骨簪存世量很大。

在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骨簪时常可见。在“咸鱼”“快手”等网络销售平台,轻点鼠标,骨簪就会大量呈现在眼前。这些簪子,价格低廉,形态各异,没有两支是一样的形制、一样的尺寸、一样的雕工,外表状态也呈现出各异的、自然的、在不同保存条件下流传下来的老旧之貌。

它们是否是现代仿品呢?当前,古玩市场上骨簪的价格约几十元一支,甚至100元一大把,如果它们是现代仿品,这样的价格甚至抵不掉纯手工雕刻的成本。

换句话说,骨簪卖不起价,没有商业上盈利的机会,因而造假没什么意义。古玩市场上骨簪数量众多,并不是因为它们是大量炮制的现代仿制品,而是因为簪子是古代社会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生活必须品,所以占人口数量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使用的骨簪存世量很大。

根据笔者的市场调查,卖主手里的骨簪大多是河道清淤、渔民捕鱼作业、各类城建施工时得到的。因为没有好的雕工和材质,按照古玩市场的评价体系,它们属于卖不起价的低端玩意儿,卖家通常以极低的价格草草处理掉,甚至作为赠品。

其实,骨簪不该被忽略,它是中国文化长河中出现最早的簪子品种之一,也是战国之后使用人群最多的一个簪子品种,系统研究的文化意义不小。在古玩市场整体看重经济利益、不重视文化价值的当下,抢救性地搜集骨簪并做好研究工作,更可视为研究者守望民族文化的一项使命。

近几年,笔者从北京各处古玩市场收集到大量古代骨簪,虽然它们因为来源不明,无法全部判断出是哪朝哪代之物,但它们的雕刻特点和工艺理念,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古代骨簪的情况。

二、朴素古拙的工艺美学

与雕工繁复、镶嵌珠宝、工艺考究的金银簪子相比,大量留存至今的骨簪,最突出的美学特点是朴素,工艺简单、自然、随意,呈现出古拙而简约的美。

在博物馆和古玩市场观察多年,笔者发现,绝大部分骨簪没有宝石、金银、珍珠等其他材料“嫁接”而成的簪头,更没有繁复的刻花、考究的掐丝和镶嵌工艺。从簪头到簪尾,骨簪是用一截完整的骨头制成的。换句话说,素面无纹或少纹,是大多数骨簪的外观特点。

(一)素面无纹

许多细长的、横截面是圆形的骨簪,从簪头到簪尾没有一点儿纹饰或刻花,只能看到削铅笔一般,从簪头到簪尾削制形成的平行而整齐的多道刀痕。许多方形的骨簪,也从头到尾没有任何刻花或纹饰。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骨簪制成了比较考究的形状,比如,两头尖、中间细、簪身呈“S”形的簪子,长扁形的簪子,簪身分为两股的骨钗等。

把骨头制作成这些形状,工匠要下一番功夫,制作不可谓不考究。但是,骨簪簪身仍然不带任何刻花或纹饰,保持素面无纹的外表,显得朴素自然,与同款金簪、银簪或玉簪雕花繁复考究的风格截然相反。

从这些例子看,素面无纹饰,是一些古代工匠对骨簪工艺美学的界定,并不与粗制滥造、简陋等概念完全画等号,体现着自然之美、古朴之美、简易之美。

(二)斜削刀法

朴素归朴素,许多骨簪的簪头,仍然进行了简单的雕琢,簪头显示出很朴素、很简约、很随意的装饰特点。

在簪头部位斜着削一刀或几刀,利索地削掉一些材料,让簪头呈现出一个或几个被刀削过的斜面,是簪头处理的主流工艺,我们不妨将这种工艺称为“斜削刀法”。

其中,最简单的簪头修饰法,是在簪头斜着削一刀,就此实现对簪头的美化和修饰。

稍微复杂一些的工艺,是在簪头削两刀至三刀,让簪头呈现平面“人”字形或立体的“人”字形。多次下刀的“斜刀削法”工艺,则是让簪头呈现出穹顶一样中间高、四周低的造型,顶部附近可以看到多次下刀斜着削的痕迹。

(三)环形刀痕

在簪头处用刀削出细细的一圈细纹,也是一种簪头美化的办法,可以暂时将之定义为:环形刀痕雕刻法。

有的骨簪,工匠只用简洁的两刀(图8右一、右二),就在簪头部位划出了环状的装饰纹样,刀痕清晰可见,刻出的环形不连贯;有的骨簪簪头处,有多次下刀削出的细密刀痕,刀痕连成一个环形(图8右三、右四)。

工匠运用环形刀痕雕刻法,有时会在簪头处形成一个圆球形状。这,或许可以视为用简单的阴刻刀痕雕刻簪头与在簪头采用“减地阳起”雕刻法雕出凸起装饰形状的过渡样式(图8左二)。

换句话说,我们或许可以把这种环形刀痕视为古代“减地阳起”雕刻法,应用于雕刻骨簪簪头的初始之作。

什么是“减地阳起”?这种工艺又名“减地起阳”或“阳起减地”等,从现存文物情况看,这种工艺在石家河文化的出土玉器上,已经大量出现。《从石家河玉质礼器看殷商玉器渊源》一文说:“石家河玉器制造技术远高于红山、凌家滩、良渚等其他玉器文化,器型很小,刻得很细,普遍采用阳起减地技法以及弯曲线条细阴刻技法……”[6]具体来说,在一块玉石上,工匠用挖掉、削掉部分玉料的方式在原料上雕刻,甚至把大片玉料削掉,留下的少数没有被削掉的玉料呈现凸起的形状,这就叫“减地阳起”。

骨簪的工艺当中,环形刀痕的工艺,也可视为从纯粹的阴刻线工艺,转变为“减地阳起”工艺雕刻簪头的过渡形态。

(四)“阳起”的椭圆形簪头

在簪头部位,通过“减地阳起”的雕刻法,雕出一个凸起的、比较精致的椭圆形簪头,是目前存世的骨簪当中,比较考究、比较费工的高端工艺。这种带椭圆形装饰簪头的款式,也是骨簪的常见款式之一。

上图皆为采用“减地阳起”雕刻法,雕出椭圆形或不规则圆形簪头的骨簪。具体来说,工匠在骨簪顶部,挖掉许多不需要的原料,凸显出一个较长的椭圆形簪头,并把这个簪头磨制成中部圆润、顶端略尖形状,甚至雕出两个相连的椭圆形的簪头装饰形状。

部分有椭圆形装饰的簪头上,还呈现出类似古代玉器“双阴挤阳”的雕刻技法。

什么是“双阴挤阳”?这种雕刻工艺在商代出土玉器上大量出现,即在玉料上刻划出两条平行的阴线,造出阴线中间有一条阳线凸起的视觉效果。战国汉代,工艺进一步成熟,玉器雕刻云纹、谷纹和蒲纹等各类阳纹,都沿用、发展了类似“减地阳起”“双阴挤阳”的工艺:把一块原料上某些部位的材料削掉,一些造型和纹饰就凸起来了。《中国文明的第一块基石——中国古代玉器赏析(28)》一文说:“商有直线纹、斜线纹……以勾云纹多见。线形主要为双勾阴线纹(俗称双阴挤阳),还有减地起阳线。”[7]

在簪头雕刻中,工匠用两条平行的环形阴线刻画出凸起的环形阳线,甚至雕刻出几圈环形阳线,装饰于椭圆形状的底端。

有椭圆形簪头的骨簪,与许多金银簪子簪头处的“嫁接”形态不同,它们的簪头与簪身浑然一体,整支簪子是用一段完整的骨头材料雕出来的。簪头处能呈现一个凸出的椭圆形和几条凸出环线的效果,全凭“减地阳起”“双阴挤阳”的雕刻刀工,即把骨头原料的某些部位一点一点挖掉,让没有被挖掉的骨料凸显。

这种骨簪雕刻工艺,目前无法证明与高古玉器的“减地阳起”及 “双阴挤阳” 等玉雕工艺有直接继承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古代工艺雕刻体系中,“减地阳起”是比较常用的雕刻思路。从文化期的玉器到明清的骨簪,“减地阳起”的雕刻思路延续了几千年。

三、骨簪的款式

按照外形,现存骨簪的款式,大致可分为四棱边长簪、圆形单头簪、圆形双头簪和扁平簪等多种款式。

(一)四棱边长簪

这类长簪,是骨簪当中最朴素、最古拙、平均长度最长的一个款式。它的外形特征酷似今天的筷子,又长又粗,有锋利的四棱,横截面呈正方形,簪头粗大,簪尾窄小,整个簪身呈现从粗变细的形态。笔者搜集的骨簪当中,四棱边长簪明显比其他款式的簪子尺寸长,其中最长一款长度超过13厘米。

从工艺上看,四棱边长簪鲜见雕工,从簪头到簪尾皆素面无纹无雕花。与其他簪子相比,这个款式的簪子较粗较长。据卖家称,以上几款方簪均来自通州古运河。由于京杭大运河开凿于隋唐时期,宋元明清一直为水运之用,可知落入运河的簪子,应该为过往商贾之物。在那个时代,出门经商者,应该主要为男子,所以这些方簪是男子之物可能性较大。

《敦煌石窟女供养人簪子》据敦煌壁画的情况,考据并定义了一类“方顶形发簪”,根据描述与本文所述“四棱边长簪”应为类似款式:“簪底稍细,簪顶为方形……这类簪妇女很少用使用,一般男子多用。莫高窟第158窟吐蕃时代的帝王与侍臣插此簪。”[8]

(二)圆形单头簪

这个款式是骨簪的常见款式,也是较早出现的款式。前文所述的簪头带雕工的簪子,大多是这一款。这款簪子,有短簪也有长簪。从用途上看,短簪多为男子使用的款式,把头发简单地束在头顶中央;长簪有可能是女子使用的款式,也可能包括部分男子款式,比如男子在礼仪场合使用的较长簪子。从横截面的直径看,圆形单头簪直径在0.3厘米至1厘米之间,普遍较细,比较纤巧。

(三)圆形双头簪

双头簪没有簪头和簪尾的区分,两头都一样,有多刀削尖的刀痕,但不同个体的粗细、长短有很大区别,具体工艺精湛程度也有很大区别。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考古实物的比较,可知双头簪与文化期的骨锥外形相似或相近。文化期两头尖的骨头制品,许多被界定为锥子。但明清时期,铜簪、骨簪都有两头尖的款式(双头簪),甚至演变出更艺术化的双头簪款式。或许,明清时期的双头簪与上古时代的骨锥有渊源关系。

图15最上方的骨质双头簪细长、纤巧,刀痕细密;最下方的双头簪粗短,刀工较粗,刀痕明显,有点儿像削好的铅笔;中间的双头簪,与明清同款银簪有同样的外形,用考究的刀法,削成弯曲的“弓”字形,只是呈现素面无纹、不在簪身雕画的骨簪美学特征。

(四)扁平簪

扁平簪出现时间也比较早,根据官方的考古实物,它们在文化期已经出现。如图16:

值得强调的是,扁平簪在明清时期发展出了经典款式:粗宽扁平簪。它们尺寸特别宽大,呈现方片状,比较独特,有银质、金质、玉质、象牙质和骨质等不同材质。其中,金簪、银簪、象牙簪和玉簪都有繁复的雕花或镂空刻花,唯有骨簪素面无纹。如图17:

骨质的宽扁簪与其他材质的外形差别不大,但素面无纹,没有其他款那样复杂精细的雕工。

更多的扁平簪没有这么大的宽度,普遍宽度在2厘米以内,厚薄不均,一头宽一头窄,簪身呈从宽到窄的渐变形态。有的扁平簪,簪头处是宽扁的,簪尾却已变成细长的圆棍状。

扁平簪簪头的处理,大多采用简单的“斜削刀法”处理法,但也有一些富有创意的扁平簪簪头:耳勺形簪头。

这种簪头,或可视为“斜削刀法”簪头雕刻工艺在扁平簪制作上的创新、升级之作。斜削刀法不再局限于简单装饰簪头,而是把簪头削成一个精致的挖耳勺形状。这样,扁平的骨簪就有了双重用途:既是簪子又是挖耳勺。

从历史渊源看,有耳勺形簪头的簪子,唐宋时期已经出现,只是当时是以银为材质的银簪。《琴言》记载,唐宋时期,有一种名为“了事”之簪,可用于挖耳,妇女用银制作,称为爬耳簪。在明清之际,银质材料的耳勺簪有繁复的雕花,如上图所示。

结论

总之,骨簪是古代簪子中出现时间早、存世量大的一个门类。在从史前文化期到明清时期的漫长历史中,骨簪逐渐从不分高低贵贱、各阶层普遍使用的头饰,逐渐演变为平民百姓,尤其是社会地位较低的平民使用的头饰。

骨簪款式多样,其他材质簪子具有的款式,在骨簪中都能找到同款或相近款。只是,从整体上看,骨簪制作不追求雕刻出考究复杂的造型、图案和纹饰,大量骨簪保持素面无纹的外貌,即便有簪头雕饰也是用“斜削刀法”“环形刀痕”等简单的刀工雕刻,部分雕工较精的簪头体现出“减地阳起”“双阴挤阳”等古老的雕刻理念。朴素,是骨簪整体上的工艺美学特征,甚至一些精工制作的骨簪也刻意保持的素面无纹的面貌。

猜你喜欢

刀痕款式雕刻
10 kV XLPE电缆接头典型安装缺陷的工频局部放电特征对比研究
局部加热服的款式设计及其舒适性评价
水力割刀痕迹和刀片选择分析
浅析如何降低缸盖座圈加工崩刀
On art
Dream Bag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雪上加霜
最火的单品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