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特色文化城镇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

2018-03-07张洪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城镇特色建设

张洪波

(郑州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河南郑州 450064)

1 中原各地区特色文化城镇建设与发展优势

1.1 文化资源的优势

中原地区在历史的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中原特色文化城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条件。“中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其孕育、形成、发展,再到鼎盛,历经了8000多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中原文化有:新石器时代到夏朝建立,产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也开创了农业文明时代;夏商周时期,产生了以青铜和甲骨文为代表的青铜文化与文字文化;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期间,形成了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儒、道、法、佛等典型思想文化;隋唐至宋金时期,以宋文化为标志,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1.2 交通优势

河南郑州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我国东西南北最长的公路和铁路均交会于此,并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米”字形高铁的交汇中心和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以及中国最大的零负担货物转运站。同时,郑州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入围全国八大门户机场。特别是在2017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文件明确要求将郑州建设成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显现郑州交通运输的天赋优势和良好的综合交通条件。河南郑州良好的交通条件更是为中原特色文化城镇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优势。

1.3 特色产业优势

中原地区拥有丰富的特色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如新郑市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嵩山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风中少林、梨园春、洛阳国际牡丹花会、开封清明上河园等一批精品节会、演艺和景区品牌影响全国。新型文化农业快速发展,如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等新业态发展迅速,现已打造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示范点13个。

1.4 经济基础较雄厚

中原地区具备发展文化产业所需的雄厚经济基础,为特色文化城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就占有经济人口市场大省和传统经济大省的腹地优势。近年来,河南省GDP生产总值如下:2015年GDP总量超过37010.25亿元,居全国第五,中西部之首。2016年GDP总量超过40000亿元,居全国第五,中西部之首。2017年GDP总量超过44988.16亿元,比上年增长7.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

2 中原地区特色文化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文化城镇缺少特色

中原地区特色文化城镇建设正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整体势力薄,缺少竞争力。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缺少创新和特色。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院长张国兴教授也提到:河南特色文化城镇建设定位不准确,模仿有余,特色不足。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缺乏文化内涵,而且没有当地的特色文化相结合,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没得到很好利用,导致特色缺失,吸引力和竞争力减退。

2.2 对特色文化城镇建设重视度不够

目前,国家对于中原地区发展的战略不断出台。国务院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等文件。河南省针对新兴城镇化及特色小镇建设也下发了相关文件如,河南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发的《关于做好 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河南省发改委撰写的《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助力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等。但是针对“特色文化城镇”建设的文件尚未见到,而且以上文件中也少针对特色文化城镇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2.3 特色文化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2015年北京市编制了《北京市特色文化城镇发展规划(2015—2020)》的文件,详细的制定了北京市特色文化城镇建设的标准与布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物保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等政策。中原地区有关特色文化城镇的建设还在处于调研和编制时期,相关文件及政策较少,因此对于其建设也缺少统一的规划。而且与其他省份相比,更是缺少统筹规划和科学的指导。

3 中原特色文化城镇建设与发展对策

3.1 加强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明显的地域特色。同时,文化具有不可再生和替代性的特质,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传统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已提上日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在新型城镇化中,注重文化传承,彰显特色。中原地区特色文化城镇的建设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一,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特色文化城镇建设的过程中要体现该城镇的文化内涵,一定要注重传统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挖掘与保护,加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展示、记录与传承。第二,在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创新。在特色文化城镇建设中还可以融入现代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的气息。另外,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3.2 坚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加强特色文化城镇文化、产业、旅游资源的融合,坚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同时充分发挥各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等地域文化的独特优势,并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与自然资源、历史资源,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及其他特色产业的融合,实现特色文化城镇的快速发展。例如,许昌市禹州神垕古镇,坚持“文化+产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并把钧瓷产业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一方面充分挖掘与弘扬钧瓷文化和钧瓷产业,努力打造“钧瓷之都”;另一方面加强明清民居风貌的保护与修护,建设独具特色的“千年古镇”。

3.3 加强基础设施的完善

加强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建设是特色文化城镇发展的前提。首先是加强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实现城乡各资源的互通、互联。以“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为重点,将快速铁路通往省内外及各辖市。加强省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建设,并继续推进城乡客运站的建设和城镇干线公路的升级改造。加强省内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城镇网络信息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网络强省。其次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并调整特色文化城镇公共服务的格局,进一步加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保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再次是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特色文化城镇的品质,增加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文化公园和广场等文化街区的建设。

3.4 注重生态环境的整治

中原特色文化城镇的建设要注重生产与生活生态环境的整治,进一步落实“色”字,加强绿化美化工程建设,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环境优美、生态适宜的特色城镇。“在小镇的设计、规划和建设上,要注重突出‘美色与颜值’。特色小镇的建设形态非常重要,优美的环境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在特色文化城镇的建设中首先秉承“一镇一风格,一镇一特色”的原则,避免“千城一面”的问题。例如,禹州神垕古镇在城镇的风貌上保留古风典雅的明清古建筑,打造“三山一凹、双水环绕”的独具特色古镇格局。其次有关“文化+旅游”类的特色城镇要严格按照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去建造,其他文化特色的城镇也要按照国家3A级以上景区的标准去建设,打造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态城镇。

猜你喜欢

城镇特色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