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的提升探讨

2018-03-07刘名泊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303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训练员体育精神体育运动

□ 刘名泊(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03)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事业是我国的强项,我国有许多体育运动项目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遥遥领先。而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国民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明显下降。这就要求高校继续做好体育运动员的训练工作,通过专业化、科学化的体育运动训练,切实增强大学生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1、体育运动训练的内涵

所谓体育运动训练一般是指在专业体育教练员的科学指导下,运动员通过专业的体育技能训练、身体素质训练与体育项目战术训练等,进一步开发自己的身体状态,提高自己的体育专项运动技能,完成相应的体育学习任务。从本质上讲,体育运动训练就是运动员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方式,最终实现既定的训练效果的一个专业化的学习和锻炼状态。它必须在专业体育教练员的指导下,才能安全进行。通常人们所说的体育运动训练仅指的狭义上的训练实践。但从广义上讲,体育运动训练既包括训练实践,也包括体育理论教育,二者共同构成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值得一提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做好运动员的体育理论教学工作。如果在日常体育运动训练中,过于注重训练实践,疏于体育理论教育,就会导致体育运动训练的专业性、有效性不高,运动员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最终影响体育运动训练的顺利进行。

2、我国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2.1、不重视体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从上文可知,广义的体育运动训练实践既包括训练实践也包括体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目前,在我国许多高校受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过于放松。尤其是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很多都不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就导致其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对教练员的指导理解不正确,难以把握住体育技能要点,同时更容易发生运动损伤,体育运动训练成果不理想,技能水平提升较慢。

2.2、体育运动训练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体育事业一直是我国的强项,我国有许多体育项目同世界其它国家相比,一直优势明显。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体育事业也进入产业化阶段,这就对专业的体育运动训练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众多高校的体育运动训练课程在训练内容设置上已经非常落后,根本难以满足当前体育产业化阶段市场对专业体育人才的要求。所以我国高校必须积极调整与变革相应的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的内容,使其更具有科学性、专业性与时代性,以此优化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质量,提升其训练有效性。

2.3、高校运动队管理科学性不高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运动队的管理还不是十分科学,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缺乏专业的体育运动教练员。众所周知,体育运动教练员的训练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运动员的体育运动训练成果。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运动训练员一般都是由本校的体育教师兼任的,并非专业的体育运动教练,这样其体育运动训练能力自然有限。同是因为高校体育教师还要负责高校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又会分去一部分精力。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对大学生体育运动员的体育训练成果并不理想,我国高校运动队的管理方法必须及时调整与改革。第二,我国高校运动队在选拔大学生运动员时,过于注重大学生运动员的体育天赋与体育技能,忽略了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考察,虽然大学生体育运动员虽然体育天赋不错,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意志力不强,这样在训练过程中就很难长久坚持,遇到挫折往往会情绪低落,从而直接影响体育运动训练成果。

3、提升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的科学策略

3.1、培养大学生体育运动员的运动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某件事情的兴趣爱好,对于推动事情成功至关重要。对于体育运动训练来讲也不例外。大学生体育运动员如果具有浓厚的运动兴趣,那么在进行体育运动训练时,就会主动且充满全心贯注地投入其中,这样他们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对于体育运动训练方法和体育运动训练技巧的认识更深刻,掌握也更熟练,其体育运动训练的有效性也就随之显著提高。而培养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积极鼓励大学生运动员邀请自己的运动员同伴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并在锻炼前设定竞争规划,锻炼过程中彼此竞争,相互鼓舞,共同提高体育运动训练的效率。第二,积极报名参加各类体育运动会,通过对实践体育赛事的亲身经历,激发起大学体育运动员的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3.2、培养大学生体育运动员的体育精神

在体育运动训练中,运动员需要耗量大量的体力,拉练全身各个部位,唤醒身体的运动状态,并随时承受运动损伤的风险。也可说体育运动训练本身是一件十分艰苦的活动。再加上近些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大学生从小也是娇生惯养,倍受呵护,缺少吃苦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要在这项艰苦活动中长久的坚持下去,没有体育精神的支持是很困难。所谓体育精神一般是指体育运动的整体风貌、体育运动水平、体育运动特色、公正、公开和凝聚力、号召力等,这也是体育的理想、情操、信念、道德与体育审美水平等的标志,是整个体育运动的支柱和灵魂。只有具有了强大的体育精神,运动员在体育训练中,才会更加的不畏困难、艰苦奋半、自觉的维护团队的团结公平。而体育精神并不是每个运动员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平常的体育运动中训练一点点培养起来的。这就需要大学体育运动教练重视大学生体育运动员体育精神的培养,将体育精神融入到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中,不断加强大学生体育运动员对体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对体育文化知识的学习,加深大学生运动员对体育精神的深层次精神感悟与理解。

3.3、重视大学生运动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体育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好坏会显著地体现体育训练的每一个环节上,有时甚至会细化到运动员的每一个体育动作中。如果大学生运动员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差,在体育训练中一旦受到挫折,很容易陷入垂头丧气、情绪失落、萎靡不振等不良运动状态中,直接降低体育运动训练的有效性。所以体育运动训练员必须重视大学生运动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并在平时的体育运动训练中通过科学化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法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使他们随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这种良好心理状态的影响下,使身体训练进入预期的最佳状态。

3.4、进一步加强对高校体育运动队的管理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运动队的管理并不科学,这就要求相关高校从大学生运动员和体育训练员这两方面进一步加强对高校体育运动队的管理。一方面,在选择大学生运动员时,将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与体育技能、体育天赋作为其入选资格的共同依据。另一方面,高校要及时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师兼任体育训练员的落后管理方式,在大学中将专业的体育竞技和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独立开来,并为体育运动队聘请训练水平高、训练经验丰富的专业的体育教练员,负责高校的体育运动训练工作。

3.5、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训练计划

体育运动训是一件需要长久坚持的艰苦事情,在日积月累的长期训练中,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增强与运动技能的体升。尤其是对于专业的体育运动员来讲,运动训练量更大,日常训练过程也更艰苦。这就需要体育运动训练员根据自己丰富的实践训练经验与队员的身体素质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训练计划,通过该计划将艰巨的体育训练任务细化到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有步骤性、有重点地展开相关的训练活动,最终达到高效优质的训练目的。

3.6、加强对大学生运动员本体感觉的研究

所谓本体感觉一般是指关节、肌腱、肌肉等身体各个部分的运动器官自身处在不同状态(静止或者运动)时,所产生的身体感觉。作为人体最基本的感觉系统,本体感觉的灵敏程度对于体育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与训练质量有重大影响。一方面,本体感觉在运动员进行体育运动训练时,可以准确提供出运动员身体姿势变换与运动员四肢位置转变的信息,精确地感知到运动员目前所处的相对位置。它虽然不能直接显现在某一体育运动项目上,但是却可以间接影响体育运动训练成果,它通过有效控制体育运动员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协调运动员的身体各部位的动作配合,促使运动员作出的体育动作更到位,并确保运动员的身体平衡。另一方面,本位感觉还有助于大学生运动员有效预防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各类运动损伤。所以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员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体育运动员本体感觉的研究,深入了解各个运动员的本体感觉灵敏程度,并将其有针对性地应用到日常的体育运动训练中,最终提升大学体育运动训练的有效性。

4、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校传统的体育运动训练机制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其落后的训练方法与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这就需要各大高校积极采取科学策略,对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进行变革与创新,通过更加科学化、专业化训练与管理方法,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有效性,优化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兆祥.浅析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的提升[J].当代体育科技,2015,(1).

[2]钟梅.浅谈如何提高运动训练的有效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4,4(4).

[3]李望达.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训练基本原则研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8).

[4]海霞.提高青少年体育训练活动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2).

[5]边雨.高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协调互动发展策略[J].青春岁月,2015,(20).

猜你喜欢

训练员体育精神体育运动
失职的警犬
失职的警犬
失职的警犬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一起跳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真正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