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体育教学与学生体适能的提高探讨

2018-03-07屠鸿章保山市民族中学云南保山678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全人规律体育课

□ 屠鸿章(保山市民族中学 云南 保山 678000)

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分别为:医疗体系、遗传、环境、与生活型态等四项,其中生活型态为首要因素。然而随着高科技时代的来临,人们生活型态逐渐趋向坐式的生活方式(需要用心思的工作时间越来越多,而身体劳动的时间逐渐减少),身体机能也随之加速退化,运动不足症即是因为身体缺乏活动而孕育出来的现代文明病,包括肥胖症、冠状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下背痛等。这些看似个人身体健康的问题,其实已经造成庞大医疗资源浪费,甚至影响国家整体竞争力。因此,健康体适能水平的促进已被先进国家的医疗体系列为预防医学之重要领域,健康体适能的教学也相继成为学校正式体育课程。中学时期是规律运动习惯形成的重要发展阶段,青少年时期所学习的运动经验对成人期的规律运动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确定青少年时期是健康体适能教育介入的最佳时段。

1、体适能概述

体适能的定义是:身体除了能够负荷一整天的工作外,尚可享受休闲活动、与应付潜在紧急状况的身体能力。简言之,即是身体适应生活的能力。学理上体适能分为健康体适能与竞技体适能两部份;竞技体适能是运动员追求的体能,健康体适能是一般民众一生所追求的,是希望具有较佳的细菌或病毒抵抗力而不易生病、感冒,且避免运动不足症之发生,因而能拥有较好的工作或生活适应能力。要改保持或善健康体适能所需要的训练量和强度,比竞技体适能少很多,训练过程当然也不像竞技体适能般的激烈、辛苦、酸累,而可以享受正面、愉悦、舒畅的感受。

一般我们若无特别限定体适能的特殊对象,通常体适能所指的即是属性为一般大众的健康体适能,而青少年的体适能主要是指青少年的身体除了能很好的负担学习之外还能享受快乐课外时间的身体能力,而本文中的青少年主要指初中阶段的学生。

2、初中生健康体适能的状况

欲说明初中生健康体适能的重要性,要由全人的健康谈起。Gr eenberg(1997)认为全人健康应包括身体、心理、社会、与精神适能等四个层面的健康。要素与涵义如下:身体适能:身体的适应能力,好的身体适能代表心脏、血管、肺脏、与肌肉组织等皆能有效发挥其机能。心理适能:不断学习与成长的能力,于生活与经历中增进心理健康。社会适能: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互动中有让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精神适能:人们共有的一种信念,它会因每人生活目的或追寻真理过程的不同而有差别。

充足的健康体适能须靠有效的规律运动来维持,虽然规律运动只是众多积极健康行为中的方式之一,却拥有不可被取代的地位身体(或生理)健康是全人健康最根本且必要的元素,身体(或生理)若无法维持于稳定的健康状态,则势必直接影响其它的全人健康组成因子,进而间接阻碍了达到全人健康的层次。因此健康体适能虽然只占全人健康中身体适能部分的单一层面,但却会影响其它层面,也会受其它层面所影响。当一个人借着规律运动在提升健康体适能之际,于其它方面也会获得改善。如:缓解压力与焦虑、建立自尊自信、改善身体形象、和谐人际关系、增加学习效率、宁静身心发挥各种潜能与自我实现等。所以健康体适能不仅仅只是全人健康的一部份,却是最重要的部份,因为健康体适能的好坏对于身体、心理、社会、与精神各方面的健康扮演着如树根般重要的角色,影响甚巨。

健康是人们最重要的资产,而健康体适能不仅可以直接反应一个人的健康状态,亦是全人健康的重要决定因子。根据相关研究,我国中学生健康体适能的评估结果,比欧美、日本差,且国内中小学约有2成学生超过标准体重20%,原因在于缺乏运动习惯与运动机会不足所致。

健康体适能教育应着重于身体的认知与认知后的实践,但或许因为教师自己对健康体适能的了解不够深入,或许也因为它无特定动作形式而使之失焦,往往只剩下纯认知部分和检测部分让学生产生刻板化的负面印象,而个别差异的结果也使得教师欲追踪或评量实施结果时,无法面面俱到,让健康体适能教育最重要的实践部分往往无法落实,加上其它的外在环境因素影响,以致于健康体适能推行的效果至今仍不甚显著。

3、学校体育教育与初中生健康体适能的提升构思

目前世界体育教育的趋势,十分强调培养学生获得动态生活型态的健康行为的重要性。国内初中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领域中,不论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或分段能力指标,也强调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适应能力。

3.1、课程设计的前提理论

九年一贯教育体系下,健康体适能推展方向应朝着多元化方式进行,注重学生适性发展,用启发与创造的乐趣化教学法,让学生于成就感中享受运动的乐趣,以养成运动习惯。教育部健康与体育领域的教育目标在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适能,于健康的环境中生活,同时拥有支持的法规与人群,并鼓励学生借着健康行为的养成、运动行为的培养与训练来改善自己的健康,进而推己及人地影响他人与小区,以达全人健康的目的。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应涵盖健康体适能教育,而健康体适能课程不等于体能训练,应是运用教育的手段,结合训练的功能,强调认知(对健康体适能概念上的了解)与表现(动作技能的学习与运用)合一。

健康体适能课程的前提理论是:养成规律的身体活动习惯是达到理想中健康生活型态的一项必要条件;健康体适能课程的逻辑观念为:规律运动是健康行为之一,个体需先具备身体活动与健康之间的正向认知关系,而后身体力行,亲自体验与获得,才算达到建立健康行为的理想与目标。

3.2、课程理念架构

由课程的前提理论与逻辑观念,我们可以将健康体适能的课程理念架构设定成:以健康体适能因素的认知为基础,进一步发展相关的身体活动,再分别探讨它们对健康体适能因素的影响知识观念,最后辅以相关措施,促进规律运动习惯的养成,以达到全人健康。体育教学主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藉由运动来维护身体健康;体育教学最终目的是透过身体活动来帮助学生养成规律运动习惯,发展良好的全方位健康体适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所以体育专业教师,应透过有系统的课程计划,达成健康体适能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健康体适能课程时需纳入以下原则:(1)课程计划以目标目的为导向;(2)根据学生能力提供适当内容,以促进学生达成教学目标;(3)健康体适能计划需列入课程设计中,且具可变性、正面性、与教育性;(4)要能增进认知与学习;(5)提供学生成就与满足的学习经验;(6)课程要能配合学校整体发展。实际的做法建议有:①将认知的部分系统的分成小单元,利用体育课热身后与主要活动之间的2-3分钟,以有效方式让学生清楚了解健康体适能的知识概念;②安排健康体适能的活动于体育课开始前十分钟,或于主要活动中加重健康体适能活动的份量;③健康体适能教材的认知与活动部分,可每次或隔次穿插安排于正常体育教学中。

3.3、教学策略

要提升健康体适能需透过规律有效的身体活动来达成,如果还能享受或专注于运动过程,且有正面的人际互动与兼顾教育或保健功能,其运动的价值与意义更高。提升健康体适能的策略有:体育教学正常化、建立共识、创造有力的运动环境等三项,在体育教学正常化中: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要让受教者能够不断的自我教育,体育最主要的目标也是要学生能够终生不断的自我运动,因此学校体育应以养成学生规律运动习惯为主要的导向,且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目前和未来的健康体适能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所以从事体育教学时,应把握体育教学要兼顾趣味化、体育课要讲解运动保健和健康体适能之知能、体育课内容应重视终生运动的学习、于课外或联课活动时间增加身体活动机会、建立学生健康体适能检测数据等五原则,使学生对健康体适能知识增长与规律运动养成能有正确的观念。提升中学生的健康体适能要由学校体育需以养成学生规律运动习惯为导向和健康体适能促进应安全学校体育课中实施,二者为首要实施目标来达成。

3.4、课外网络辅助教学

健康体适能教育的特性,如果以应用多媒体于体育教学中的四个角度,加上全球信息网的特性,似乎可以有合理的发展潜力:(1)就学生学习角度,可以减少体育课一般内容教学时间,增加活动参与时间;(2)就知识整合而言,可将运动的基础知识(如:运动与健康、运动力学等等)和动作技能本身之间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连结与整合,达到知其然也知所以然的层次;(3)就辅助教学角度,可以达到:第一,学习者依自己进度学习,允许不限次数与时间的练习,增加成功经验与减少失败经验:第二,教师可从中观察、纪录、与调整学生进度等;(4)因特网数据搜寻与越行普遍的便利性,和其跨时空的沟通功能,可让师生在此身分、地位全都隐蔽的虚拟环境中,无顾忌的进行多对多的问答沟通,达到传统教学中无法提供的另一种高效率信息交流与回馈的效果。

于是,笔者认为结合网络与多媒体中,对学习有利的部分特性,建制一个健康体适能学习网站(简称健康体适能虚拟教室),用来辅助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一方面想以体育课程来增进其多样化身体活动的内容与技能,另一方面借着多媒体因特网的优点内化学习者的认知,再利用自发性运动登录的教学策略等来辅佐,三管齐下,预期能够因此增进学生健康体适能的认知与表现,进而协助养成规律运动习惯的目标,达成健康体适能教育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贾洪洲,刘爱英.体适能解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2).

[2]姜庆军.初中体育教学体能练习的策略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4,(12).

[3]武海潭,季浏.体育课不同运动强度和时间对初中生健康体适能及情绪状态影响的实验研究[C].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2016.

[4]冯瑞,王菊花.体适能价值观影响中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研究[J].运动精品,2015,34(9).

[5]李涵.健康体适能教育对初中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6]余淑君.提高中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对策探讨[J].才智,2017,(10).

猜你喜欢

全人规律体育课
健体教育显特色润泽身心育全人
——记郑州市郑东新区中州大道小学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content validity of 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Person- Centered Primary Care Measure’: findings from cognitive debriefing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体育课
大学整全人的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旨归
巧解规律
我所体验的全人教育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