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身健康
——健康中国视阈下的学校体育发展策略

2018-03-07黄强上海市嘉定一中上海201808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心身心理健康心理

□ 黄强(上海市嘉定一中 上海 201808)

1、前言

2015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打造健康中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任务要求。在国家健康中国的视阈下,全国人民都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健康问题,包括生态健康,环境健康等,学校体育对于学生健康的层面,一直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推行“打造健康中国”的同时,学校体育应当更加主动发挥其本职作用,在实现健康中国中,贡献力量。

2、研究目的

心理健康作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其意义与价值已日益深入人心。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在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体育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已为人共识。但是,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多方面促进作用尚停留在一般认识阶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学校应重视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从学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出发,探讨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改变现有的学校体育教育状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3、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逻辑学方法、社会调查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学校体育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以文献资料研究、逻辑学方法为主。

3.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的中国知网查阅,以“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学校体育、心身健康”等为关键词与主题进行检索,引用文献9篇。另外在上海图书馆图借阅与本研究有关的书籍资料近20本。并对所有文献进行了分析整理,为本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3.2、逻辑学方法

主要运用分析、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对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厘清和抽象提炼,从而把握健康中国视阈下的学校体育发展策略。

4、结果与分析

4.1、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逐渐承担着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方方面面的沉重压力,加上从小学即开始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许多学生的心理不堪重负,其中一些学生甚至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学习、生活上焦虑,惶惑;人际关系上苦闷、抑郁、紧张;消费上盲目攀比造成的心理失衡和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困扰等。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说“健康第一”应是一种教育观,从狭义上讲“健康第一”应是人一切发展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于1989年对健康进行了重新界定,对“健康”的重新认识促使人们为达到真正的“健康”而进一步努力,他们逐渐意识到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健身,而且可以达到健心效果。然而,透过这些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研究的思路大多将重点放在学校体育与健康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似乎健康成为了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对健康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体育“健康第一”的理念不仅仅是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单靠学校体育提升健康的全部内容显然是不可能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

4.2、学校体育心身健康的指导理念

学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与坚强的意志品质,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学校体育担负着重要使命。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有更多机会使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显露出来。学校体育具有培养道德品质的较好条件,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对抗性,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这样一种特殊的体育运动氛围中,学生努力克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尽力表现出自己良好的道德风貌,从而为培养其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体育教育的不断改革,阳光体育理念、学校体育的分层教育等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体育教学有利于及时发现并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一方面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另一方面,通过运动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另外,体育教育有利于创设和谐人际交往合作关系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最后通过健全的心理发展达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目的。

4.3、学校体育心身健康的实施途径

(1)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为终身体育教育奠定良好基础。体育教育强调健康教育的观念,它蕴含着“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理念,但它又并非是对已有的各种体育观念的否定,而是要在超越运动、身体素质、体质的观念基础上更全面理解健康的内涵,真正体现体育对人类身体、心理健康的关怀。体育教学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能有效地调节学生身心矛盾,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健身知识和技能,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2)提高体育教师心理健康业务水平。

要努力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相关理论水平,把心理辅导融入体育教学中。由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丰富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在体育教学中注意心理教育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体育实践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强心理引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并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在学习运动技术的同时,掌握有利于防治心理疾病的科学运动手段和方法。

(3)构建“心、身”健康的体育课程体系。

要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体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要摆脱以常规体育为主的传统教学思想,树立以健“心”体育教育为主的新思想,增加趣味性、快乐性、健“心”性强的教材比重,使体育娱乐化、趣味化;要改进体育教学中的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心、身健康与终身体育教育为目标,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心理健康的发展作为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一部分,客观、准确地评价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健身意识,包括学习时的竞争能力、合作能力、学习中克服困难的能力、反应能力、运动意志、运动情绪等心理评价。

4.4、学校体育心身健康的构建格局

体育中进行交流和结友的桥梁。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制定体育课程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关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从他们的需要出发,安排体育活动。

(1)实现“单向—多向”格局形式。

心理学角度分析,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需要可以分为直接需要、间接需要;低层需要、高层需要;内部需要、外部需要。学生的年龄越低,就越趋向于运动的直接需要、低层需要、外部需要。运动乐趣是体育的一种质的规定性,是体育的魅力和生命所在,在多数情况中,教学内容会以“填压式”模式教学于学生,并没有更多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放羊式”体育教学模式或许有太多的不足与问题,但是从某一层面讲,“放羊式”最起码可以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程进行学生之间心理的放松与交流;当前“填压式”教学模式也有其优势,教学课堂模式更加合理,教学内容可以完成,安全问题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但是如果以学生的心理层面进行解释,当前“填压式”教学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教学体育教学,一定程度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因此体育课程要从单向学校需求向多向学校需求+学生需求的格局转变。

(2)实现“单极—多极”构建层次。

在学校体育的教育过程当中,要注重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相互联系,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打破以往按年级来确定运动技能教学的做法,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来选择运动技能教学的范围和方法。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考虑和设计运动技能教学,并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去认真研究、组织教材,运动技能的教学一定会富有成效、生动活泼、受学生喜爱。家庭在学生心理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其作用的重要性高于学校,因此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家庭心理教育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选择更多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培养,而不是人云亦云。体育项目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的确具有更多的优势,如学生更加容易参与其中,更加容易明白乐趣。如果在以体育项目为载体,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极向可以形成一个可循环的构建层次,体育的真正的作用及其功能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5、结论与建议

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能有效地调节学生身心矛盾,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组织领导,大力推广和实施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并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程建设之中,且落实到实处。同时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人格、德行修养,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心理辅导水平;家庭心理教育观念的建立,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关键的促进作用,形成心身健康的指导理念、完善心身健康的实施途径、形成“单向—多向”形式和“单极—多极”层次的构建格局,以“心身健康”为学校体育发展策略,在健康中国视阈下,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提高学生“心身”健康。

参考文献:

[1]徐亚妮.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2]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3,(02).

[3]曲毅.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01).

[4]黄瑞元.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2,(02).

[5]陈峰.试论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01,(03).

[6]洪平.谈学校体育与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J].南平师专学报,2001,(02).

[7]李荣.体育教学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0,(04).

[8]殷小川,李焰.中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01).

[9]胡春明.试论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06).

猜你喜欢

心身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我受够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肝硬化患者的蒙医心身护理及营养饮食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