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在高专公共体育课中运用策略分析
2018-03-07彭晓东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内江642150
□ 彭晓东(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 内江 642150)
体育教学作为锻造学生良好身体素养,坚韧不拔实践精神的学科,伴随时代发展对教育创新变革新要求,加之社会对人才综合素养要求的逐步提升,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局限性越发突出,制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成效,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基于此,体育教师应秉持与时俱进精神,思考教育创变方略,为了使我国体育教学质量得以提升,以高专公共体育课为基础,分析体育游戏创新运用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体育游戏内涵
体育游戏概念,从“游戏”延伸而来,凸显集体活动趣味性、经济性、普及性、智能性、知识性、娱乐等属性,因游戏活动运动到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故称为“体育游戏”。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用较为灵活,通常以5-10min为一组体育游戏时间,使体育教育需求高效落实,避免学生在繁复的体育游戏实践过程中,透支体力、降低游戏兴趣,使体育教学创新行为适得其反,确保体育游戏实践活力,成为高专公共体育课中教育亮点,满足学生智力、体力、思想品格等方面成长需求,达到提高体育教育创新有效性目的。
体育游戏主要分内以下几种常见类型:一是组织型。按照体育游戏规则,将学生氛围几组进行分队游戏;二是竞技性。以组或个人形式实践体育游戏,教师为裁判进行评断;三是基本活动能力型。按照高专学生身体成长需求,开展跑跳游戏、投掷游戏、舒展游戏等;四是身体能力型。安排学生进行灵敏度类游戏,提升学生手脑协调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力量、耐力、速度游戏,提升学生身体素养,使学生得以健康成长;五是负荷型游戏。按照运动负荷,将体育游戏划分为小型、中型与大型运动负荷游戏,依照学生身体负荷能力,灵活选择体育游戏活动形式,及持续时间,使学生身体素养得以提升。
2、体育游戏在高专公共体育课中有效运用前提
首先,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师应做好游戏实践前期准备。体育游戏作为体育教学内容课堂落实“载体”,应与教学需求高效契合,赋予体育教学内容丰富表现形式,确定体育游戏形式,以此为基础准备教具、教学规划、游戏规则,明确体育游戏性质,即锻炼意志力、肌肉练习,亦或是体育技能学习等,科学创设体育游戏落实方略,使其更具有效性,灵活设置体育游戏实践时间,符合高专学生体育运动承受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达到提高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综合质量的目的。
其次,确保体育游戏实践合理性。高专学生处于青春期成长关键阶段,科学有效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学生骨骼生长,锻造学生强健体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此,高专公共体育课中体育游戏,应针对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创设学生参与高的体育游戏,使学生在集体游戏实践过程中,可以增进人际交往能力,明确团结协作、互相帮助重要性,为更好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使学生核心素养得以提升,提高体育游戏教育性。
再次,教师应注意体育游戏组织纪律性。高专学生将面临社会实践、企业工工作与群体生活,均需要依照既定规则开展高效实践,然而高专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受到家长与长辈溺爱,个性突出、娇生惯养,对规则感到束缚且较为反感,叛逆性格较为鲜明的学生,容易出现抵触情绪,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基于此,体育教师应科学制定体育游戏实践规章制度,引导学生依照既定要求,按部就班开展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秩序性、制度性,逐渐提升组织纪律接受程度,为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奠定基础,符合新课改对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创新需求。最后,教师应做好体育游戏评断。为了使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得以提升,教师依照新课改教育创新需求,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这并不代表教师将退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相反教师应思考参与实践新身份,如以体育游戏组织者、课堂教学引导者、体育竞技评判者等身份,灵活参与学生体育游戏实践过程中,指引学生开展高效体育游戏实践,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为此,教师应采用适时、适地、适中原则,开展高效评断,使学生明确自身体育实践不足之处,在教师引导下开展高效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水平。
3、体育游戏在高专公共体育课中有效运用原则
(1)与时俱进原则。为了使国民人体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我国落实全民健身政策,在各社区安置运动器械,鼓励开展广场舞等体育活动,为国民参与体育运动营建良好氛围。高专公共体育课,应看到国家对体育运动实践落实重视程度,在运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时,应注意游戏延展性、参与性、活跃性,使学生在体育游戏引导下,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展开高效体育运动,久而久之养成体育运动习惯,为锻造强健体魄奠定基础。此外,与时俱进教育原则,除应迎合国家体育运动政策外,还应扩展体育游戏形式,在原有游戏种类基础上,积极学习国外先进体育游戏形式,确保体育游戏呈现生长状态,丰富体育游戏创变形式,为提高高专公共体育课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2)以人为本原则。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高专院校以培育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教育目标,弱视体育教学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重要作用,教师对体育教学创新并不重视,认为只要按照教育大纲,定期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填鸭式教学方法下,无法体会到体育教学乐趣,失去参与体育教学积极性,使体育教学流于形式,教学内容落实过程僵硬、呆板,与学生体育学习需求呈脱离状态,缺失师生交互的体育课堂,成为体育教育内容的“展示板”,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了使体育游戏可以在高专公共体育课中,发挥积极作用,体育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体育学习需求为核心,构建高效课堂,实现师生高效交互,凸显学生个性化成长要求,使体育教学更加贴合实际,使体育游戏运用策略更为高效,达到提高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综合质量目的。
(3)创新性原则。体育游戏作为体育教学中重要组成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具有漫长应用历史,在秉持以人为本教育原则基础上,教师应在新课改教学创新指引下,思考体育优秀新型表现方略,扭转机械式教学方法运用颓势,赋予体育课程教学无限生机,通过体育游戏创新性,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乐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游戏实践过程中,为提高体育教学综合质量营建良好氛围,通过学生高效参与,教师会发现学生体育运动阶段性具体表现,提炼学生体育学习需求,为构建高效体育课堂提供依据,达到体育游戏在高专公共体育课中高效运用目的。
4、体育游戏在高专公共体育课中有效运用方略
(1)体育游戏在体育课程准备阶段的有效运用策略。为了确保学生可以科学高效展开优质体育运动,避免出现身体损伤,体育教师通常会在课程开始前,引导学生进行“准备运动”,采用活动腕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形式,通过2-5min进行热身,然而该种课程准备阶段运动方法,已然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在单一、反复型运动形式中,学生激化学生的抵触情绪,并消极对待准备运动,使准备运动实践沦为形式,无法起到保护学生关节、热身等科学效用。基于此,教师应以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为基础,灵活创设体育游戏,丰富学生准备运动实践形式,使准备运动更具效用。例如,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准备一些水果、动物、花卉、建筑等类型的“头饰”(用纸板制作),在课前分配给学生,在教师指引下,开展“听哨抱团”体育游戏,当教师哨声响起时,学生应找到与自己佩戴相同类型头饰的学生并抱在一起,若学生未能完成抱团,则需要接受下蹲5个的惩罚。通过小范围跑动,学生达到活动关节目的,加之具有趣味性的游戏形式,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达到提高体育游戏运用有效性目的。
(2)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内容落实过程中的有效运用策略。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教师采用口传心教教育形式,在进行体育技巧教学时,采用引导学生模拟教师示范动作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无法提升体育学习积极性。基于此,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内容落实过程中,灵活创设体育游戏,调剂枯燥单调的体育技巧学习内容。例如,教师在进行篮球传球技巧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带球过障碍”的体育游戏,将学生群体分为4组同时进行游戏,在游戏场地内设置障碍,采用接力形式完成带球过障碍游戏,以用时最短一组为优胜方,若学生未按照运球、传球技巧落实活动要求,则需进行惩罚,在原有比赛成绩上加10s,使学生在与寓教于乐的体育游戏活动中,既学会了体育技能,又得以明确规则重要性,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团队配合、和谐互助等综合品格,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目的。
(3)体育游戏在课程结束中的有效运用。学生在进行体育实践活动后,会感到肌肉酸胀,肢体疲乏,为了避免乳酸在学生肌肉中推积造成身体不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整理活动,舒缓学生身体压力。为此,教师可以3-6min,组织学生开展节奏轻慢、小负荷、轻松的体育游戏,如学企鹅走路,通过小幅度摆动身体,进行小步走,达到放松学生机体的目的。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体育游戏内涵了解,高专体育教师应明确体育游戏教育有效性,思考体育游戏高效运用前提,结合教育需求积极准备教育实践,思考体育游戏运用原则,指引教师开展教育创新,达到提高教育综合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目的。
参考文献:
[1]白雪.中小学体育课融入体育游戏教学的必要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1).
[2]刘守江,刘超.浅谈体育游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搏击(体育论坛),2015,7(2).
[3]李永伟.试析体育游戏对高中体育课的作用及应用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4,(18).
[4]晁思璞.洛阳市中小学体育课中体育游戏运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体育时空,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