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视域下的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综述

2018-03-07吴荔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源域英汉隐喻

吴荔佳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1 引言:

近年来,语言学、翻译、语言教学以及其他学科出现了很多热门研究对象,其中隐喻研究便是之一。在语言学界,以认知视角探讨隐喻的成果最多,受到了学者广泛的青睐和关注。自1980年,Lakoff 和Johnson于1980年出版Metaphor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隐喻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隐喻的语言特征、产生原因、语用功能、工作机制和理解过程逐步被隐喻认知理论一一阐述,并且在语言教学中,隐喻认知理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王寅,2006)

当代认知语言学家普遍认为,从本质上说,隐喻并不是一种修辞现象,它应该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活动。这种认知活动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着相当重要的功能。根据Lakoff和Johnson(1980)的理论,隐喻即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我们日常进行思考和活动的概念系统,很大程度上都具备隐喻性。(胡壮麟,2004)

英语与汉语中都存在大量隐喻,从而使两种语言在表达上丰富多彩,各有千秋。然而,两种语言在隐喻方面的异同也是认知语言学家感兴趣的地方。

2 隐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通常被视作一种语言偏离现象。20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极大地拓宽了隐喻研究的范围,为隐喻认知研究打开了崭新的时代。Lakoff等人认为,从根本上讲,隐喻实际上是一种认知现象,而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匡芳涛,2012)

当人们要介绍一种事物,他们倾向于用另一种事物去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这种认知思维方式就是隐喻。它存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文化和概念等各个体系中,这种认知活动具有人类基本的普遍性和共性。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基础,但是将隐喻看作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就能摆脱将隐喻观视为“两事体基本相似关系进行比较”的局限。(王寅,2006)

隐喻是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或称源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或称目标域的过程。源域通常是指人们非常熟悉的较为具体的一些概念,而目标域则是人们相对而言不太熟悉的较为抽象的一些概念。隐喻可以使人们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以此喻彼,引彼喻此。(王寅,2006:406-407)通过隐喻,人们可以对那些不太熟悉而又抽象的概念增强理解。例如,Love is a journey。在这个概念隐喻中,journey是一个人们较为熟悉,又比较的概念,用它来比喻love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之所以它们之间能够建立起隐喻,是因为两者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它们都有起点,半路中都有顺境和逆境,都会在最后到达一个终点。通过这样一个隐喻,我们能够将love具象化,从而更好地把握这一抽象概念的实质内容。

3 认知视角下的英汉对比研究

隐喻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人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十分火热的研究焦点,自9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论文著作数量迅速增长。(李福印,2008) 英语与汉语中都存在大量隐喻,从而使两种语言在表达上丰富多彩,各有千秋。然而,认知语言学家对两种语言在隐喻方面的异同也同样很感兴趣。笔者试图分析、总结近三年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对英汉语隐喻展开对比研究。

3.1 英汉隐喻模式对比研究

一些文章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模式上的差异,比如对于同一个隐喻,两种语言中该隐喻的源域是否相同,哪种语言中的源域更富多样性;一种语言中出现的隐喻模式在另一种语言中是否也会出现,该隐喻模式所占比重如何;对于同一种隐喻,从文化的角度考察英汉隐喻的跨文化相似性等。

张立英和徐勇(2010)采用隐喻模式分析的方法,考察了英汉隐喻的异同,同时探讨了理智隐喻和爱情隐喻的源域是独立的还是相同的。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这两种隐喻的源域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2.英汉隐喻模式存在一致性,但汉语的隐喻模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化。3.英汉隐喻模式的差异源于两种文化的不同。比如爱情隐喻,汉语文化往往把万物的自身发展规律视作不可逾越的东西,爱情也同样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人们不能随意违背它。而爱情在英语文化中却成了一样价值珍贵的物品,相爱的人儿之间即是把自己心爱的东西给了对方。因此,英语中经常把爱情比作一个容器,是一个人存放心爱之物的地方。

3.2 英汉隐喻扩展研究

部分文章关注隐喻扩展,对英汉隐喻扩展做了对比研究。隐喻拓展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理论做出的假设与实际使用的语言存在矛盾;而是被语言表达出来的意义与前两者也存在差异性。举例来说,有研究发现,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过程中,有着相似地位的语言成员,只有部分获得资格成为源域,也并非所有成员都能在目标域中被转化成词汇;另一方面,语言搭配具有相对固定的特征,一些在内省条件下成立的语言搭配,却不见得存在于实际语言使用中,或只是低频存在等。

唐树华等(2011)试图探讨导致跨语言隐喻拓展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除了文献常提及的文化和原型图式差异,还有不同的规约差异,尤其是词类、构形和谓语句的构式差异。该文对汉英温度域谓词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结果表明,温度域的形容词谓语句,隐喻拓展中往往在两方面受限,一是认知机制,二是语言系统。在英语中,温度域谓词多数是以认知图式为基础进行隐喻扩展。与英语不同,汉语和德语等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词汇句法手段做到这一点。

3.3 英汉隐喻谋篇机制对比研究

目前学术界针对隐喻谋篇功能的讨论主要存在几个缺陷。一是大多数研究的侧重点集中于揭示隐喻的几种跨句或跨段映射在语篇中的意义延伸以及对语篇相关主题的框定作用。而隐喻映射过程中的限制机制以及映射后合成的新概念域对语篇意义的推进与新信息的产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是在对篇章隐喻映射机制类型的研究上,大部分学者只探讨了映射在篇内的体现,而没有充分顾及不同语篇之间或者语篇参与者之间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映射机制。(张纬,2012)

张纬(2012)研究了隐喻在汉英语篇内的映射类型,以及在映射结构上体现出的各自特点。研究表明,在语篇之内,隐喻映射可以促使 SD(源文本)与 TD(目标文本)的内部要素进行有选择的组合与过滤,从而在语篇中形成一个具有完整图式结构的混合概念域,并能根据自身的逻辑促成语篇的信息推进。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隐喻的谋篇机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由于文化思维的差异,汉英语篇内部的隐喻映射类型以及映射结构也会有所不同。在语篇之外,隐喻性思维不仅能从语场、语体以及语类三个方面将源文本融合到目标文本中,而且能够在发话者与受话者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式的隐喻关系。这两种篇外映射机制体现了隐喻在不同的语篇或话语参与者之间起到了一种“元认知”的识解与建构作用。

3.4 英汉隐喻翻译研究

隐喻是在人类的经验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语言不同,隐喻也不尽相同,因为隐喻是不同概念系统的体现。使用不同语言、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概念系统来理解世界。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在文化和思维上的差异通过隐喻折射出来。所以,隐喻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它在本质上是从源语到目标语的映射。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隐喻的英汉互译过程,第一要考察两种语言中隐喻的认知异同。然后采取恰当的隐喻释译原则与策略。孙桂英(2010)指出,在翻译隐喻的过程中,译者要遵守语用等效这一原则,把目标语读者作为服务对象, 根据这些读者的认知特征将源语中隐喻部分的语用功能翻译出来,采用某些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使源语作者的意图被目标语读者充分理解。

4 结语

隐喻源于认知,基于认知,同时又能够推动认知向前发展。一方面,隐喻是人类活动根植于日常的身体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同的,因此隐喻的存在是具有普遍性的;另一方面,由于身体体验不能独立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之外,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存在差异。英汉语隐喻差异形成的原因不能归结于孤立因素,而是语言意义、主体认知、语用语境和社会文化诸因素彼此相互交织,内外互动渗透作用的结果。

猜你喜欢

源域英汉隐喻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英汉量词分类及语法与表意功能的对比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