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家织布的历史源流初探

2018-03-07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土布苗族手工

赵 蓉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益阳 413001)

家织布,俗称土布,又称老粗布、手织布,是以葛、麻、棉花等为原材料,运用老式的纺车和木质的织布机加工而成的一种原始布料。在苗族,手工织布技艺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它完整地再现了苗族传统社会中“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情景,也记载着早期手工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1 家织布织造的萌芽——原始社会时期

历史上,苗族先民因频繁的战乱、动荡的政治和衰颓的经济,而经历了大规模的迁徙,但在此过程中,苗族人民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构建了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并在生产实践中存本民族艺术之特色、取其他民族文化之优良、融其他民族底蕴之精髓,形成了独具苗族艺术特色的织布技艺。从苗族人民历代传唱的古歌《开天辟地》:“在远古时代,宝香抱尖来,尖只抱一抱,柱脚敲一槌,石柱稳又稳,天不落下来,天上已稳定。地下也稳定。这时凡间人,人人都高兴。女人纺棉纱,男的做活路。”[ ]可探知苗族纺纱织布的历史悠久。从发掘的大量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较多的彩陶纺轮,在湖北的京山遗址,还出现了缯帛,这说明距今4800年前的苗族先民,已经能纺纱织布,步入文明社会[ ]。又有《淮南子·氾论训》言:“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複,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揜形制寒。”[ ]从这些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均可推测,原始社会时的苗族部落已从最初的树叶兽皮遮身蔽体,逐渐开始运用树皮、树根、葛、麻、蚕丝、草籽等原生态材料织造布帛以满足生活所需,为纺织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家织布织造的发展——夏朝至唐宋时期

夏朝伊始,伴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及一定数量青铜制品的运用,纺织业有了显著的进步。与此同时,夏禹制定《九州贡法》要求各部落均需按收入比例纳税,此状可见于《孟子· 滕文公上》中:“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为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履行“五十而贡”的赋税制度,生活在汉水流域和淮江流域的苗族先民,从事着开垦荒田、种植谷物与养蚕织布等农作活动。虽然此时期丝织品较为常见,但社会下层的苗族劳动人民大多仍以葛麻为主要原料纺制布帛,纺织技术发展较为缓慢。

商周至战国时期,我国历史进入文明社会的发展时期,物质生活水平渐为丰裕,纺织制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从生产技术来看,各地区开始了麻、葛、桑蚕等原材料的人工栽培,撮、绩、纺、织等加工技术均有了大幅度提高。诸多古籍文献也曾提及关于丝麻的生产活动,譬如“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诗经·魏风·十亩之间》)。从政令法规来看,中央极为重视对纺织手工业的管理,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条文保护纺织生产,而且还成立了专门的纺织管理机构和大型的纺织作坊。据《周礼·考工记》载:“(周)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设“典丝”、“典枲”、“缝人”、“染人”、“内司服”等职服务于宫廷,满足王公贵族的日常服饰所需。由此可见,古时周王朝的纺织生产分工已相当细致和科学,当时的纺织工艺水平也可见一斑了。从经济效用来看,丝麻织品产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的剩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贸易的发展。丝绸作为商品,不仅出现了“以丝换谷”《管子》、“以匹马束丝换五个奴隶”(西周金文)、“抱布贸丝”《诗经》等交换售卖的现象,而且经丝绸之路远销四方各国。苎麻织品则因其工序之繁杂、成品之精细,甚至足以与丝绸等价媲美,故时常也作为上层权贵间互赠之礼。虽然此阶段战乱不止、迁逃不断,但在苗民艰苦卓绝的努力下,社会经济日益复苏和发展,土布织造的技艺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时期,社会各方面都相对较为稳定,使得为避战祸而大多逃生至武陵山区和五溪两岸的苗族人民,获得了少有的一段休养生息的发展期。虽然深居山野,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但丝毫没有影响坚忍不挠的苗族人民,在有限的生活条件下创造和发展工艺技术来改善生活水准。在各种技艺的发展中,采矿和冶炼技术的掌握,深远地影响了苗族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里程碑式的跨越意义。铜、铁、锡等金属材质被广泛运用于劳动生产、狩猎御敌和生活娱乐的器具铸造,间接刺激了以农耕为依托的纺织业发展,手工土布的制作从以往的单一材质(葛、麻、丝)而发展为丝麻结合,并且较之以往更为精细、多彩和实用。虽然苗族的“賨布”相比汉族的布匹仍显些许粗糙,但蕴含着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以手工土布制作为代表特色的苗族民间美术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至唐宋年间,大部分苗族地区基本处于和平稳定的状态,在汉族封建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影响下,不仅苗族的领土经济开始形成和发展,纺织业和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苗族经济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作为贡品的麻布、葛布和溪布也因其精湛的技艺而闻名遐迩,“质如轻云色如银”《乐府白纻歌》、“状似明月泛云河”《白纻舞辞》、“雪为纬,玉为轻雪为纬,玉为经,一织三涤手,织成一片冰”《白苎歌》……古人的这些诗词从精美程度、实用性能等方面均给予了麻纻织品高度的认可。此一时期,苗族人民在土布制作方面开始注重审美情趣的融入,并与之密切相关的扎染、刺绣、织锦、挑花等类别形式相辅相成,开始成为了苗族民间美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家织布织造的民俗化与商品化——元明清时期

到元、明时期,苗族地区的领主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清朝初年,统治者在西南各民族全面实行改土归流,以流官统治代替土官统治,致使苗族地区的领主制经济急剧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封建地主经济[ ]。与此同时,纺织业也蓬勃发展,基于丝麻纺织工艺上的棉纺织技术,较之以往有了实质性的进步,使得棉纺织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而一跃成为各地农民的主要副业,棉布也逐渐成为了广大人民的主要衣着材料。此时期中央政府也极为重视棉花种植和棉纺织生产的推广,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政令和奖励措施,苗族地区出现了“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的纺织盛况。作为一种手工纯棉织物,在经历了长久的历史洗礼后,它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块面料这么简单,还承载了从发展至今的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情感寄托[ ],尤其在婚嫁丧葬、宗教祭祀、庆典仪式等活动更是必不可少,俨然成为了苗族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至清代,随着生产生活和商品经济的需要,苗族手工纺织的棉布规模和产量增大,以棉花为原材料纺织而成土布,可加工制作成各类服装饰品和家居用品,色彩明丽、制作精良、民族特色十足而受到了大力的推崇,甚至还远销国外市场。

4 结语

纵观苗族家织布纺织的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逃迁及生活环境的变更,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长期处于低迷的落后状态,然而现实的艰辛与贫困却丝毫没有影响不屈不挠的苗族人民,不断地发展和提升手工织布的技艺。在迁徙不止的过程中,勤劳聪慧的苗民因地制宜,运用天然材料和农作产品相结合,所纺织的土布具备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情怀。古朴的手工土布,制作工序繁杂且不易,凝聚了苗民辛劳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不仅倡导了绿色生态和回归自然的生活理念,也更因其折射出苗民艰苦曲折的生活形式和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使得家织布极具文化研究价值和艺术感染魅力。

猜你喜欢

土布苗族手工
三民文化村里的土布博物馆
唤醒沉睡的民间技艺——浅谈土布发展现状与未来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夹缝中求发展:高阳商会与土布运销
土布不『土』
手工DIY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