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2018-03-07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理论课中华民族政治

周 晶

(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传统是人类行为、思想和想象的产物,并且代代相传。”[1]传统文化是指汇集一个民族文化,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并流传下来的民族各历史发展阶段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不断流传下来的独具民族精华、精神及气魄的共同精神和价值内涵,起着积极作用,并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

1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新时代“四有”新人

“有理想”。当代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对未来的憧憬,期盼着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亦是前进的动力源泉。从社会层面上而言,孔子的理想世界是出自《礼记·礼运》的“大同世界”没有战争的和平天下,人与人之间没有欺骗,彼此以诚相待,互相爱护。从个人层面上而言,大学生的理想是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大学生要有儒家成贤成圣的理想抱负和人生情怀。高素质德才兼备大学生的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实现的基石。

“有道德”。中国古代圣贤主张“德治天下”“辅以仁政”,重视伦理道德品质的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提升。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通过完善自己及构建相对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塑造具有个人特质的人格、信念、志向、情趣、道德。一个人无法脱离社会现实世界而独立存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所以透过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言谈,可窥探在这个人所生活的局部世界的面貌,每个人是否履行社会职责,是否遵守伦理道德规范,是否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可清晰地反映出这个人的道德素质。当代大学生需要社会这个大环境来锤炼道德品质,提升道德素质,首先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文化的精髓,将道德内化于心,共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丽中国。

“有文化”。中国古代文明从古至今世代相传,不同时代我们通过不同渠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内心,约束自己行为,真心实意的为别人着想的内心修养。学习专研古代经典典籍,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内容,为当代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周易大象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引用“自强不息”鼓励大学生勤恳做学术、踏实做学问;“厚德载物”要求大学生践行古老文明“有容乃大”的胸怀,修行君子的品德,没有文化的积累是无法将道德品质内化于心的。正如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肩负将古老文明代代相传的使命。

“有纪律”。纪律即人们的行为规则,中国传统文化中规则即是“礼”,是一种社会意识观念,古老文明中“礼仪之邦”的“礼仪”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纪律是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礼”作为规范,要求当代大学生尊“礼”,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行为。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让道德规范更好的发挥作用。古人云:“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做任何事情若无规则,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必须明确道德约束行为,切记不可偏离人生轨道,共建和谐美丽的中国。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更好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意识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中国近代史教育,建立哲学思维体系,引导大学生完善自我人格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时代相契合的大学生。

2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教育,这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依托,在教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每个时代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也呈现了一批批伟大的教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将丰富的教育经验应用到实践中,使受教育者受益匪浅,并将优秀文化代代传承下来。当今的教育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怎样培养大学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大课题。

有利于完善大学生自我人格道德修养,为社会缔造栋梁之才。儒家讲求修身为先,方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愿景,从孔子、孟子直至朱熹理学,都将“做人”以及“仁爱”之心放在首位,这个世界不是坐拥财富和权势而珍贵,而是因你拥有内心高尚的道德品质及精神而珍贵。教育无论是古代的中国还是现代的中国都是治国安民的首要,对于个人而言,个人思想是否与社会主流思想相一致,是人本身适应社会,被社会所容纳的根本;对社会而言,与社会和国家发展方向相一致,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小细胞”。知识孕育着无穷的力量,也是文化力量的延续,当代大学生在课堂是受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传授的载体,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是当代中国高等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创新是发展的灵魂,世界呈现多元化、多极化发展,面对全球竞争的激烈化,大学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将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转化成动力,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性和主动性,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的实质。古人云:“疑乃觉悟之机,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大学生通过开设课程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有怀疑的精神,辩证的看待事物的发展,汲取传统文化中积极部分,结合现时需要,建立创造性思维,打破原有模式,在发展中创新,从而更好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我们文化自信的资本是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因子,与现代教育的契合,使得大学生更好的实现创新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中国梦”而努力,这不仅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新内容,也是中国人共同的追求。

3 结语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我们将积极和精华应用在教学中,以大学生为主体,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是学科建设的重大创新,文化有支撑理论的功能,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内在需要,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人文价值,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猜你喜欢

理论课中华民族政治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