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03-07陈燕范国华
陈燕,范国华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科学文化素质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繁荣的基石。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把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本领。文化素质是自然与人文两大学科知识的精神,是人在参与复杂劳动时能力、思维、方法的体现。二者结合又可称为全面素质。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高低将影响整个民族的素质高低。随着教育理念的深入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全面型人才培养越发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
为了解当前甘肃省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及制约因素,本文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甘肃农业大学2016级4223名学生(预科生除外)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4223份,回收有效问卷3874份,问卷有效率92%。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梳理分析,将研究得出的结论归纳如下。
1 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现状
为了解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现状,本文从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一是从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知识以及科学能力四个方面研究了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状况;二是从对文化素质的重视程度、阅读状况、既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储备状况以及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四个方面研究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状况。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1 科学素质现状
(1)具备一定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首先,从科学兴趣看,科学兴趣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兴趣,它源于人的注意,需要关注和关心,是一种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或心理状态,对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有着促进作用。通过调查学生对学习科学技术史的喜欢程度可以反映出学生的科学兴趣。调查中发现,62.6%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学习科学技术史,仅有5.2%的学生不喜欢学习科学技术史,这说明大多数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兴趣。其次,从科学精神看,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调查发现,只有6.5%的学生不喜欢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精神,但还需要不断加强。
(2)科学知识储备不足。科学知识是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需要依靠科学知识支撑。调查中对大学生科学知识储备调查时设立了两个问题:对于“勾股定理最早是由哪个国家提出的”回答正确的学生只有45.8%,而对于“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是谁”回答正确的学生也只有56.5%。通过对两个问题的调查,可以看出当前甘肃省大学生科学知识储量不足,对于基本的科学知识掌握不够,各高校应通过开展一些科学知识类竞赛来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
(3)科学能力较弱。科学能力是指将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及学习中得到的感悟诉诸实践,运用于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是对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根据问卷调查,偶尔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学生占比最大为56.9%,这说明甘肃省大多数大学生对学用结合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忽视了科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导致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只满足理论学习而不能有效地同实践相结合。
1.2 文化素质现状
(1)对文化素质培养重视程度高。文化素质是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方面,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提升具有方向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在受访对象中,重视自己文化素质培养的占70%,只有12.8%的学生反映自己不重视对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这说明甘肃省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人文素养大都比较重视,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在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而且在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上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4]。
(2)阅读量总体偏少。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教育的过程,其中阅读尤为重要。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甘肃省大学生不仅阅读量较少,而且部分学生的阅读还具有一定的被动性。首先,从阅读数量看,受访对象中一学期阅读人文社科类书籍不超过五本的高达81.8%,而十本以上的仅占3.9%,这说明大学生阅读量偏少。其次,从阅读的动机看,在针对文史哲类书籍感兴趣的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对此类书籍不感兴趣,只是为了考试”占比16.7%,这说明部分学生的阅读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3)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从文化知识储备情况看,甘肃省大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低,且差距很大。本研究从中国现代文学、古典文学、古典哲学和史学这四个方面调查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情况。在中国现代文学方面,对于 “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谁”时,问题回答的准确率仅有68.1%,这说明大学生对现代文学了解度较低;在古典文学方面,读过一本、两本、三本、四本的学生所占比例大体上相当,分别为21.4%、24.2%、20.0%、21.4%,另外也有8.8%的学生一本四大名著也没读过,这说明大学生对古文学的了解程度不仅低,而且差异很大;在古典哲学方面,31.0%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对儒家思想及其著作了解程度一般,这说明农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且对古典哲学不够重视,文化素质有待提升;在史学方面,“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问题回答的正确率只有49.6%,这说明了农大学生对史学的了解程度很低。综上所述,当前甘肃省大学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知识的引导。
(4)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弱。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对理论具有反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文化知识的运用方面,偶尔将文史哲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占受访对象的63%,这说明农大学生对于文史哲理论只停留在接受知识的层面还没有将其灵活运用。因此,学校应加强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们学到的知识得以充分地利用。
2 制约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因素分析
2.1 教育体制不健全
当前的教育体制存在诸多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不和谐的因素。一方面,应试教育阻碍了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为了争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们几乎放弃了一切与考试无关的活动,学校也通常为更高的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进入大学后,教育体制上的“一脉相承”导致两大后果:一是科学文化素养教育仍被忽视;二是学生继续保持着固有的应试“惯性”,即便大学有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但学生依然保持以往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大学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学科专业性,缺少文理的交叉与融合。综上所述,现行的教育体制的一些缺陷,使得当前的大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的劣势。
2.2 社会环境对素质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对素质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奢侈浪费等负面现象,一些成功者的个案也经常被当作典型案例来强化 “读书无用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具有阻碍作用。二是社会上正面价值观引导的缺失,各种思潮的不断冲击,使学生思想混乱,导致学生更少的关注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三是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省内现有54个少数民族,客观因素使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呈现多元态势,这客观上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产生了一定阻碍作用。例如,有些少数民族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不重视孩子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相反更注重其经商意识培养;有些少数民族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不重视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相反更重视当地民族宗教文化的学习。
2.3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方面学生对自身素质的认识存在不足。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及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误解,认为衡量大学生素质的主要指标是大学学习期间的专业成绩,而科学文化素质因其无法明确量化并且其高低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小而常被忽视。这种认识上的不足使大学生对提高科学素养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在提升自身科学文化素养方面投入不足。在就业竞争的压力之下,大部分学生把提升自我全面素质物化为看得见的“成绩”即各类技能证书和各门课程成绩。因此部分学生不愿意在除此之外的科学文化素养上多投入时间。
3 对策建议
3.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科学文化素质体系
高校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工作,其次要制订相应的培养规划,最重要的是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证规划的具体实施。措施主要为以下三点:一是在学科建设上,要最大可能打破专业限制实现学科交叉、文理渗透,与此同时学生要突破所学专业去学习更加广泛的知识;二是在课程设置上,理工科要适当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而文科专业也适当增加自然科学类课程;三是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也不能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应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
3.2 政府要加强文化职能
政府要在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原则的基础上切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社会支持、鼓励、引导和提倡反映人类进步文明的积极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行为模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防止和制止像“读书无用论”等不健康的、有害于社会公共环境氛围的落后文化现象的出现和蔓延,进而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3.3 大学生要顺应新时代人才发展要求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为应对此种现象,除了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引导、并实时为大学生提供更全面信息服务外,大学生本身也要努力提高自我全面素质做到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并重。一般意义上,全面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等,这些素质会综合体现在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只有综合能力的提高,大学生才有信心较好适应社会。因此,大学生自身要转变只学习专业知识的本位思想,在提升自身科学文化素养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并且当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发生冲突时,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处理问题,认清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进而努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