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苏文化交流政策

2018-03-07高大为

文化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艾森豪威尔文化交流苏联

高大为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1953年,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他以批评民主党外交政策而著称,认为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政策过于消极,使得美国在与共产主义的对抗中处于被动地位。针对战后美国的战略对抗态势,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大平衡”外交思想,试图以最小的代价对抗共产主义国家。因此,艾森豪威尔政府开始对苏联实行文化冷战。

一、苏联冷战态度的转变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方面向西方世界发出了友好的信号。1953年,马林科夫提出了与西方“和平相处”的提议,指出苏联应与西方世界增进了解,在处理重要的国际事务中,增强同美国的交流。同时,苏联方面愿意与美国协商关于欧洲安全的议题。此时的苏联,开始向西方释放友好信息。在朝鲜停战问题上,苏联政府表示希望同美国进行谈判,允许美国记者进入苏联,还暗示愿意同美国进行首脑会谈。此外,苏联在文化上也摆出了与西方交流的姿态。西方的音乐出现在了苏联的广播节目中;一些西方的艺术品和先进的生活用品也开始出现在展销会上;政府还允许苏联科研人员、文艺工作者参加西方的学术会议和演出;甚至开始派遣一些科学家和工程师到美国的相关机构去学习和研究。在新闻媒体界,苏联方面也做出了较大的突破,政府开始允许西方记者到苏联进行新闻资料收集和采访。在西方科技实力明显高于苏联的大背景下,东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交流有助于苏联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有利于西方国家人民认识苏联,塑造苏联维护和平的良好形象。

在艾森豪威尔看来,苏联的“极权主义”并没有随着斯大林的去世而发生根本改变。而此时的美国高层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态度也没有转变,僵硬的军事政治对抗思维仍然主导着美国的对外关系。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美国政府并没有意识到东西方文化交流为其自身所带来的益处。因此,美国并没有对苏联态度的转变作出回应。除此之外,麦卡锡主义的盛行也使美国许多政府官员为避免受到波及,不愿同苏联进行积极的交流。1953年,美国政府向一个苏联象棋队颁发了访美签证,但却严格限制其活动范围,仅允许他们在纽约城内联合国总部附近活动。美国这种苛刻的限制,使苏联象棋队成员感到了侮辱,他们随即声明美国的这一举动与其宣称的热情好客形象相去甚远,并且放弃了访美行程。相比之下,苏联的态度则要远远优于美国。根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统计显示,从斯大林去世到1954年底,有至少101名美国科学艺术界的非官方人士到访苏联,而美国对苏联签证的控制却始终没有放松。至1954年,到访美国的苏联人士仅有33人。美国政府这种苛刻的政策令美国的形象受损,国内外批评之声四起,出现了大量要求同苏联及东欧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呼声。

二、美国对苏文化交流政策制定

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开始重新审视美国的既定冷战方略。艾森豪威尔上任之初,对苏联采取了以秘密宣传和心理攻势为主要手段的“激变”战略,但未能取得显著成效。东德事件后,激变战略的内在矛盾凸显,苏联对东德事件的和平解决,也令艾森豪威尔政府认识到,在短期通过基层的民众运动,颠覆苏东政权是不实际的。因此,艾森豪威尔政府开始寻求由“激变”到“演变”的转型。[1]美国战略上层开始对苏联及东欧国家内的社会状况进行分析,认为苏联及东欧社会存在着内部危机。美国应利用其弱点,对苏东国家产生影响,诱导其进行“演变”。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即扩大在文化、信息与经济上的交往,将西方的文化及生活方式传播到苏联及东欧国家。美国希望以自身经济的成功作为样板,通过广播电视、文化交往、旅游商贸等渠道,加强对与东欧国家民众的影响。1955年1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了NSC5505/1文件,题为“利用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弱点”。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演变”战略正式代替了“激变”战略,美国政府也因此从以前强调苏联在军事和地缘战略方面的威胁转为强调由苏联对外政策转变带来的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和心理挑战。

1955年5月24日,艾森豪威尔总统告诉国务卿杜勒斯,交流及宣传行动的目的是引起苏东国家对于其政权的不满,向“铁幕”背后的人民灌输西方的价值观,杜勒斯对此观点表示了赞同。艾森豪威尔的政策智囊C.D.杰克逊也认为,美国相对于苏联有着经济上的优势,而斯大林时代对于西方的封闭,使苏联人民对西方世界知之甚少。所以,美国政府应当邀请苏联的科技人员、文艺工作者和社科学者等知识分子团体到美国进行访问,借助他们,向苏联人民传播美国的信息。

1955年,杜勒斯起草了一份较为系统的美国东西方交流政策,该文件被直接命名为《东西方交流》。该文首先批评了美国国内反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观点,并阐释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战略意图。杜勒斯指出东西方交流是美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促进苏东国家内部变革的积极的外交政策,美国应当在交流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其次,该文件还提出了五点目标,即增进苏联人民对西方世界的了解;鼓励苏联知识分子追求思想自由;促进苏联人民对美国法律体系的了解;鼓励苏联人民追求高品质的消费品;促进东欧卫星国民族主义情绪发展。杜勒斯强调,所有交流措施,必须以上述五项原则为依据。

三、美苏文化交流协定签署

在1955年10月27日召开的日内瓦外长会议上,美苏双方外长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进行了讨论。双方分歧较大,苏联方面希望以文化交流促进经贸合作,但美国方面则对此表示了反对,并强调了文化交流的自由性。随后,美、英、法三国向苏联提出了17点建议:(1)消除西方同苏联的信息交流障碍;(2)互设新闻中心,供民众使用;(3)四国允许其他各国出版物在本国刊行;(4)支持苏联同西方在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书刊交换,但对自由销售加以限制;(5)增加政府出版物的交换;(6)进行电影互购;(7)互设展览会;(8)停止对电台广播的干扰;(9)定期互换新闻节目;(10)解除记者访问障碍;(11)减少对旅行的限制;(12)推动科技人员交往;(13)促进四国科学家和学者的会晤;(14)促进文化和体育交流;(15)互相交换留学生;(16)取消驻地外交官旅行限制;(17)开放苏联同西方四国的直航。

这些建议集中反映了美国在东西方交流问题上的立场,西方三国要求苏联在文化交流上打开方便之门。而苏联则希望,通过东西方交流,增加在科学技术、商贸等方面的交往,以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最终,苏联没有接受上述17点建议,因此,四国谈判没有签署最终的协议。但是,通过日内瓦会议,美国和苏联表达了进行交流往来的意愿。杜勒斯当时就此说道:“目前已经开始的进程几乎肯定要持续下去。它可能会进展的很不平衡,但我们相信目前已开始的进程是不易被逆转的。”[2]

1957年,杜勒斯同葛罗米柯在纽约进行了会谈,双方就东西方文化交流交换意见,并提出进行下一步谈判。1958年1月27日,美苏签订了《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协议中,双方确定了美苏两国在广播电影电视、工农业和医药行业进行交流;促进青年学生团体互访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和体育团体的互访交流;加强在电影、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交流;逐步解除旅行障碍,开展展览活动和出版交流;实现美苏两国国会成员的互访,并建立直航机制。该协议涵盖了文化、体育、教育、艺术、科技等多方面的交流计划,是美国有史以来同外国签署的最重要的文化交流协议。这份协议使美苏两国的文化交流具有了依据,也标志着美国彻底放弃了“激变”战略,利用文化软实力,输出西方价值观念以增强苏联人民模仿西方的意愿,这也成为了美国冷战史上最为成功的外交政策之一。

[1]郭又新.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冷战宣传攻势[J].俄罗斯研究,2007,(2):83-88.

[2]刘同舜,姚椿苓.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5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76.

猜你喜欢

艾森豪威尔文化交流苏联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小艾森豪威尔的“败局”
艾森豪威尔下棋
文化交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