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8-03-07

文化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供给微信

耿 阳

(鲁迅美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3)

一、公共文化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个特指概念在中国明确提出的时间并不长,是一个当代性很强的语汇,这一概念充分体现出中国文化建设的当代阶段所具有的新型文化关照和新的文化自觉。2006年9月,在我国《“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首次明确提出了“公共文化”这一概念。该《纲要》提出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组成部分。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后,国家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和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任务。201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之后国家又出台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标准,为各个地方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指导性标准。2016年底,国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并于2017年3月1日开始实施,该法的颁布为加快我国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提供了立法保障。我们可以看出,国家从公共文化服务概念的提出到指导性意见、指导标准的确立和保障立法的颁布只用了十年时间,在这十年中,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发展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国家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完善文化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为了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提高公民基本文化素质而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这四个基本特征。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为了人民大众的文化。我们知道,享有基本的文化权利是我国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如同公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一样,国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切实有效地保障我国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具体包括保障人民群众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进行公共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这些内容实际上都是围绕公民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权利和创造文化的权利而展开的。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匹配。从需求侧出发,增强供需匹配。从人民群众实际需求出发,减少模式化供给、无效供给,建立起群众需求反馈和评价机制,实施订单式、精准化供给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建立公共服务的高效机制,满足人民文化需求。要按照民众的普遍需求配置设施,开展文化活动和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发展公共文化是为了人民、同时也要依靠人民,要充分调动民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使文化呈现出不断推陈出新的繁荣面貌。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供给侧出发,提供高质高效文化供给。从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端与供给端出发,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总体规划和制度设计,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创新服务方式,促进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实现“文化+”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共享功能和大数据手段,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云端平台,完善公共文化多媒体服务系统,充分实现供给主体与受众的联动、不同文化片区的联动、不同服务渠道的联动。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相对单一。丰富公共文化的供给主体是公共文化具有多种表现形态的必然要求。公共文化的发展具有多形态性,其中既包括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也包括来自民间的各种社会文化团体、行业协会和文化志愿队伍等组织形式的公共文化形态,这两种文化形态在发展公共文化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与特色,并且能够做到很好的相互补充。当前,我们要建立起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制度,通过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和项目奖励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合理配置文化资源。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PPP模式是当前发展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当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合适路径,PPP模式能够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现政府单一供给向社会多元供给的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和多样的公共服务。但在PPP模式运行中,要注意政府文化供给的公益性与社会资本文化供给的经营性的平衡,以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要保证公益性与社会效益的主体地位。要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关系,确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主导、市场机制和社会广泛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鼓励社会文化团体、行业协会和文化志愿者等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网络公共空间利用不充分。我们要拓宽对公共空间的理解,加快互联网公共空间的建设。公共文化在中西方的语境中最初都是与公共空间、公共领域紧密联系在一块的,是从一种公开、公共的空间中来理解的一种文化样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体不断出现,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网络成为一种新的公共空间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共空间一方面是传统的地理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是网络公共空间。因此我们发展公共文化就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新技术与网络公共空间,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和论坛等的传播作用。尤其针对我国微信用户群巨大的特点,要充分利用微信媒介,制定明确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目录,为民众提供菜单式、订单式的文化服务。微信是现在中国人使用最高的社交数字平台,作为一种最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微信具有快速、便利和覆盖面广泛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政府作为文化供给主体,要利用好微信媒介,利用好网络公共空间,培养民众的文化生活意识和文化消费习惯,将文化生活变成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尽管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有不足,不过相信在党领导下,我们必能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供给微信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微信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