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2018-03-07佟赟康

文化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商队西亚中亚

佟赟康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在航海尚不发达的古代,远程贸易主要是靠长途跋涉来进行的。这种跋涉常常长达数月或数年,丝绸之路便正是这样一条漫长的跋涉之路。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的开通,给东西方的经商活动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使远程贸易变得异常活跃起来。运载货物主要靠骆驼、马匹、毛驴、骡子等,其中尤以骆驼为主,一支大型的商队拥有数十头至数百头骆驼。在汉代与唐代最强盛与繁荣的时期,往来于东方与西方的商旅络绎不绝,大型的驼队和马队相踵于道。这种空前活跃的远程贸易,也为丝绸之路沿线的文明古国和城邦要镇带来了兴旺和繁荣。

一、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物产、技术向西方国家传播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商队向西方运销的主要是丝绸,在所有货物中,丝绸可谓是最受中亚、西亚、南亚、欧洲人欢迎的[1]。这也促使一些西域国家积极参与丝绸的贩运,并随着丝绸贸易的日益兴盛而逐渐成为丝绸货物交流的中转站。

(一)丝绸足迹遍布中亚、西亚、南亚

丝绸足迹遍布中亚、西亚、南亚[2],如丝路南道与北道交汇处的疏勒,就是商队逾葱岭之前的重要集散地。位于地中海东岸地区的大秦,是中国丝绸的最大消费国,为了打破安息对丝绸中转贸易的垄断,曾同安息发生过战争。西出长安前往西域的中国商队,也是贩运输出丝绸的主力。汉朝派出的使节,实际上就是官办的贸易队伍,往往携带着大量的缯帛、黄金和牛羊,以及庞大的驼队。每年都有成批的使团,沿着丝路,经过长途跋涉和远方的塞人、大月氏人、波斯人、希腊人、印度人打交道,交换商货,沟通关系。中国的商队在汉代已到达中亚、西亚、南亚的许多国家,在阿姆河流域、里海北部、伊朗高原、北印度、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地中海沿岸及罗马帝国,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此外,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亚、西亚和欧洲的,还有蚕桑和缫丝技术。据考证,蚕桑和缫丝技术约4世纪先后传到中亚、西亚,然后传入罗马。

(二)造纸术及漆器等技术的传播

由丝绸之路西传的,还有纸张和造纸技术。我国造纸术的西传,据文献记载始于8世纪中叶,天宝十年(751)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军与阿拉伯大食国交战,兵败坦罗斯,被俘的中国士兵中有造纸工匠,被大食国安置在撒马尔罕建了一个造纸作坊。此后,大食人在巴格达、大马士革也办起了造纸作坊。通过阿拉伯人,中国的造纸术后来传入了埃及和欧洲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

通过丝绸之路向亚洲各国和西方输出的货物,还有中国的漆器、铜器、铁器、麻织品、釉陶和瓷器等,以及冶铁和穿井技术。和汉朝往来密切的大宛、康居、安息等中亚诸国,通过汉朝逃亡士兵而学会了中国的铸铁技术;乌兹别克境内的费尔干纳人也学会了中国的铸铁技术,后来又将这种技术传入了俄国。与此同时,中国的穿井技术也传到了中亚和印度。公元前103年,汉朝李广利率领3万大军攻打大宛,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在这次战争中双方曾利用秦人穿井技术协助攻防,最后签署了和议。公元前64年,汉宣帝派辛武贤率军在敦煌和罗布淖尔以东的白龙堆地区穿卑鞮侯井,通渠屯田,这种井就是后来新疆各地广为使用的坎儿井。这种由中原西传的井渠技术,还传入了乌孙、印度,并通过商人向西传入了更为遥远的一些地区。技术的传播发展,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甚至世界文明发展进程都十分重要,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迄今仍造福于后人。

二、丝绸之路扩大了东传物产的类目及速度

东西方文化交流是相互的,通过丝绸之路向东传播的物产也极为丰富。其中,既有作为远程贸易交换用的商品货物,也有手工制品和制造技术,还有大量的瓜果菜蔬和产于异域的多种动植物,为当时的社会生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一)农牧特产的输入

来自西方的商队贩运到中国的商货,主要有毛皮、毛织品、香料、琉璃珠等装饰物,以及中亚和西亚的许多农牧土特产。很多西域族吸取东方丝绸纺制、西方毛织技术的精华,巧妙地运用丝、毛、棉三种原料编制出更为精美的毛织品,如闻名世界额度“和阗毯子”。这一技术为大月氏、安息、大秦等国家推崇,并以其精湛的毛织技术所为世人熟识,让人称道。

此外,东传的瓜果和植物的种类就更多了。最著名的是石榴,还有西域的苜蓿、胡桃、胡麻、胡豆、胡瓜、西瓜、胡蒜、胡荽、绿豆、胡萝卜、葱等农作物。汉代以来,传入中国的重要物产还有原产于印度与非洲的棉花,其在陇西和内地许多地方种植,成为重要的纺织材料,丰富了人们的穿着。

(二)香料及手工艺品的进一步传入

由西域东传的香料,主要有波斯湾沿岸的乳香、伊朗的安息香、罗马的苏合香、索马里的芦荟、北非的迷迭香、东非的紫檀等。东运的香料大都经过了加工,制成了香脂、香膏而运销各地。中国人对西域传来的香料深为喜欢,称为奇香,有钱人使用西域奇香成为一种时尚。

东传的西域物产和手工制品有美玉、宝石、珠玑、珊瑚、琥珀、玳瑁、犀角、象牙、金银制品等,其大多来自于阗、罽宾、安息、天竺、大秦等国。还有犍陀罗的火齐屏风、罗马的火浣布、印度的琉璃马鞍及七宝床、切玉刀等,都是少见的奇珍异物。最具特色的是由中亚和西亚等地传入的琉璃珠,据考证,早在汉代之前琉璃已作为豪华装饰品传入中国;到三国时代,中国人已有关于罗马出产十色琉璃的记载;大约5世纪时,琉璃的制造方法由大月氏商人传入中国,此后,琉璃在中国广为采用,成为重要的建筑装饰材料。西域商队带到中国内地的动植物种类更多,首先是马匹,有乌孙的“天马”和大宛的“汗血马”;其次是骆驼,由西域等地引入,大量饲养,成为丝路上主要的驮运工具;此外还有犀牛、狮子、巨象、安息雀、瘤牛、大狗、沐侯、鹦鹉、鸵鸟、孔雀、黑貂等,大都贡入宫廷,供作观赏。

三、丝绸之路为西域乐舞进入中原打通了渠道

西域诸国,自古就以能歌善舞著称。龟兹乐、疏勒乐、于阗乐,以及中亚、西亚、南亚地区的许多乐曲,都是富有特色、优美动听的音乐。随着丝路交通的畅达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西域音乐便随之东传,进入了中原。西域的乐工带到内地的不仅有歌曲和乐器,还有舞蹈,其对中国古代传统音乐产生了积极影响,注入了新鲜活力。为内地所吸纳的西域乐器中,最为出名的就是琵琶,而箜篌、觱篥、笳、笛、角等也颇受内地人的喜爱。西域乐曲种类很多,随着时间的发展,有些长久保持了其特有的民族特色,有的则融入到了汉乐之中。

隋唐两朝,西域乐舞大为盛行,大批从西域来的音乐家居住在长安内,这里面不少是蜚声国际的琵琶名手。此时,中原的乐曲受到了西域音乐极大的影响,隋代9部宫廷乐曲,有6部是西域音乐,其中最著名的两部便是龟兹乐与疏勒乐。唐朝有10部著名乐曲,其中7部是西域音乐,名声最大的是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尤以龟兹乐影响最大。正是这种吸纳与融合,有力地促进了盛唐音乐的发展。

从西汉时期陆续传入内地的,还有西域的舞蹈和杂技。首先,来自西域诸国的舞蹈,项目很多,具有丰富的域外特色,或与音乐相融,或与杂技结合,令人耳目一新。如汉代的槃鼓舞、轮舞、巾舞、鞞舞,晋代的杂舞,南北朝时期的北歌胡舞,都别具一格。此外,从西域也输入了一些带有情节性的舞蹈,并与内地民间创造的舞蹈相融合,演变成情节性的风俗舞蹈,如《兰陵王》《拨头》之类,开启了后代歌舞小戏的先声。唐朝时西域的乐舞烜赫一时,其中著名的《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等,深受统治者的喜爱。其次,丝路开通以后,西域的杂技艺人成批进入内地,带来了许多新奇的西域杂技节目,如吞刀、吞火、种瓜、植树、屠人、杀马、跳丸、叠案、自缚自解等。

丝绸之路并不单纯是一条古老的通商之道,它更是连接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纽带,为东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交流搭建起了一栋桥梁,使中国和世界有了密切的联系,并成为纵贯欧亚大陆的文化大动脉。

[1]玄奘.大唐西域记[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

[2]东方朔.海内十州记[J].丝路上的文明古国,2002,(1):63.

猜你喜欢

商队西亚中亚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土豆商队
全都知道的佐西亚
马来西亚·吉隆坡
补充燃料
八百年前的商队
中亚速览
苏雪林《屈赋论丛》中华文化源于西亚之商榷
民营油企的中亚并购潮
陶西亚的柳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