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经验主义、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2018-03-07王夏
王 夏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
学习理论,也叫做学习心理学,它是揭示人们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以指导人们学习的理论。学习是什么,可以这么说,一个人如何学习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本身,如何利用有限的学习机制和背景,解释用所学的知识能够做的事,换言之,只有学习个体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中,从中炼制获得一种全新的独特知识,才能在行动中获得动力推动学习本身不断走向科学化、正规化,这也是我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学习本质的活动。回顾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各流派的学习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着学习者对学习本质的认识活动,而且对于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行为能力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以“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的经验主义、以“刺激-反应”为理论基础形成的行为主义和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形成的建构主义三个学习理论,经历了相互斗争和相互妥协的发展历程,对学习本质的影响作用延续至今。经验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的合理因素在不断发展和扬弃的过程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对于探究学习本质的这一目的实践活动具深刻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一、三大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学习理论为学习者提供了如何学习的技巧。三大学习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相互斗争、相互妥协并且整体上呈现出高度相关性的特点,一种新学习理论的兴起并不代表旧学习理论的消亡,而是成为当代教育、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方法。经验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目的等学习要素,都将引导并影响学习者对学习本质这一活动进行重新的认识。
(一)经验主义理论
经验主义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它被认为是一种认知论,在人类知识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何谓经验主义?理论界大都持有这样一种观点:所有的概念都起源于经验;所有的概念要在经验中被证实。也就是说,经验主义的理论核心是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而非来源之一,这就导致经验主义者片面地强调以感觉的领会作为知识的基础,冠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否定理性认识作为学习来源的确定性和实用价值。经验主义学习理论亦常常被称作“英国经验主义,”因此经验主义的领袖代表人物大都是英国人,如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等经验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1.经验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习观
经验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习过程被描述为一种简单、机械的活动,诚如洛克对经验主义的发展是从批判天赋观念、主张“白板论”开始的,他认为知识的习得是一个随时待命、“空白的”、要在后天的经验中知识自动地印刻在学习者的头脑中。洛克批判天赋观念不仅在理论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洛克认为上帝的观念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经验中形成的,否定了知识来源于天赋观念的说法,肯定了经验是知识来源的唯一标准。洛克认为,经验主要有两种来源:感觉和反省,但是洛克的经验主义发展到这里,自身所隐含的矛盾也已经显露出来。另一位经验主义学者贝克莱在洛克经验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提出来“存在即是被感知”的理论,但是显而易见的弊端在于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价值,而去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点上是不可取的。不可否认的是,贝克莱否定客观实在性的外物与我们存在联系的观点,即“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他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得出的逻辑结论,所以说贝克莱的经验主义是英国经验主义学习理论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发展了洛克的经验论,才使经验论从唯物主义走向了唯心主义。
作为英国经验主义的集大成者,休谟的经验主义理论概括一句话就是“没有印象就不会有观念”,这里的印象也是发展了洛克经验主义中“感觉”和“反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绪和情感。休谟经验主义理论中的想象力和习惯对我们树立坚定信念的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休谟坚信:人的习惯和本能所支配的创造物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最重要方面,我们的一系列信念、态度和行为都是非理性的,更为重要且特色鲜明的是,在他看来“非理性的”并不必然低于“理性的”,但这并不代表它具有贬义色彩,相反地它们在我们获得真实的信念方面却是非常有益乃至有效的。
因此,以“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的经验主义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两种经验:感觉和反省。在经验主义学者看来,感觉和反省是我们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
2.经验主义的局限性
经验主义学习理论坚持“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的观点,过分夸大了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这种经验主义设定了学习者的中立性思想,学习者认为自己先有的信念和认知并不重要,只用简单复刻、录入他人的经验,经过一些记忆练习和实践课程加强这种信息记录,就可以达到学习应取得的效果,就可以避免失败、毫无障碍的理解学习的内容,但是往往这种经验主义带来的学习成果是微小甚微的。所谓的学习者在他人的经验中不仅没有学到新的知识,并且会因为没有效果的学习而感到灰心丧气。
(二)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俄罗斯科学家巴普洛夫最早提出来的。行为主义者认为积累知识的关键是刺激—反应两者之间的联结,其中,刺激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的环境中,反应则是在刺激的作用下做出的一系列反应。学习者在特定的环境学到了什么,学习的效果如何都是取决于环境并受环境的影响,因此,行为主义的理论比较适合解释人类低层次的学习现象,在这种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反复性的行为使某种习惯得以固定并得到强化,也就是行为主义者主张的“条件反射”概念。
1.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习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新行为主义理论——新的新行为主义理论。早期的行为主义以华生为代表,主张以刺激和反应的术语来解释行为,并且强调两者之间的联结和环境决定论;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托尔曼、斯纳金等人开始注意对学习动机和认知机制的研究,不再完全忽视有机体内部行为的预测;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提出人、环境、行为三者的交互作用论,他认为即使没有外在强化,思维、认知等心理因素的调节作用,也应在行为方面得到认真对待,因为信息的获得或者行为自我调能力的强化不必是事事经过行为的检验才能做出复杂的行为反应,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或者非语言的方式观察学习也能得到知识的提炼。行为主义者普遍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不断重复的方式来促进学习的强化,在这方面,斯纳金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将强化的概念表达的更加深入和系统。他认为,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作用通过强化手段得以加强时便获得了知识,因此强化是学习成果的关键因素,要足够重视强化设计对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以经验主义为哲学背景进一步提出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者在借鉴早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进行创新和发展,但是他们理论的基本核心和立场是一致的,新行为学习理论在坚持思想路线不变的基础上,在具体问题和理论内容上对洛克的经验主义不断进行补充、修正和弘扬。
2.行为主义的局限性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遭到批判的原因在于只是关注行为而忽略思维,把刺激—特定的学习环境放在第一位,把学习者这一行为主体放在第二位,基本上无视学习者的信念、意愿和热情对学习的能动作用,因而从这个方面来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更加注重学习者的外界因素所起的作用,比如刺激、环境等外部因素的作用,而不是学习者内部的条件如学习动机和心理认知。另一方面,行为主义者认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是学习的基础,联结的强度高低影响学习者的行为反应和学习效果,久而久之,学生不愿再举手回答问题,促进学习效果的预期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如何正确给予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强化,这也是我们应该谨慎思考的问题。
(三)建构主义理论
18世纪末由于康德的思想得到飞跃性的发展,作为认知主义理论中最重要分支之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兴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在《纯粹理性批判》(1781)一书中,康德和洛克一样提出知识来源于感觉,但他并不排斥理性,这种导向改变了一切,使人们得以超越经验主义者(以英国人为主)和行为主义者之间无结果的斗争,从此以“建构主义”为名流传开来,它赋予了“认知主体”非常重要的地位,认为是先有知识和活动构成了学习的决定性要素,认知发展取决于此二者。
1.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习观
随着人类对学习过程的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学习者对学习的重点不再仅仅局限于行为的变化,学习理论的焦点从对行为这一外部因素的绝对作用转化为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思维结构的整合等方面进行学习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不仅是认知论学习的重大突破,也是一场关于认知论和学习的辩论革命。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有建构性的,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当中展开,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吸收新知识的过程,而是将先有知识不断整合、创新再理解新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单是对现实的准确定义有关现实的知识,更是学习者这一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表达和解释,具有稳定性和暂时性;知识的获得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客体共同作用的活动是一切知识产生的来源,强调知识的内部生成,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学习不是一个片面化的过程,而是要求将新旧知识的关联性不断进行建构、解构、再建构、再解构的认知过程,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他们会倾向于在有效的实践活动中自主参与学习,学习如何运用先有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的最佳情景不是简单抽象的,往往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与实践相结合,这才是衡量学习是否有效、成功与否的关键。
2.建构主义的局限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坚持学习主要来自学习者自身的实践活动,这是一个将先有知识和概念不断进行整合、归纳的建构过程,但是它却将学习者与特定的情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孤立起来。建构主义者认为特定的情境不是引起学习者行为的操作性条件,相反,学习者是通过作用于环境,将其信念、态度和价值观进行信息加工,所以说建构主义只是重视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作用。建构主义过分强调纯粹的认知能力,弱化了环境的地位和作用。
二、三大学习理论共同作用下对学习的借鉴意义
有些人认为经验主义、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已经过时,不再适应当今时代知识学习的进步和发展。诚如上述所说,三大学习理论在指导学习效果转变为行动能力的实践过程中,既有促进作用,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现在,还是在将来,经验主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积极因素也不会被时代淘汰的。只有在坚持对三大学习理论的可借鉴之处,坚持三大学习理论的正确方法论,才能使其得到发展和延伸,但是也要承认由于其他方法论的局限性和束缚,也使学习者在对待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疑惑或者困难。
(一)辩证看待三大学习理论的贡献
三大学习理论对学习的本质及其目的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我们常说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是告诫我们前辈们的经验会指导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和少做很多无用功,因为在他们的经验看来,吸取前人经验的效果比“不撞南墙不回头”要顺利的多;比如说我们在做记忆训练的技能提升时,经过反复的训练和练习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个时候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也从侧面反映:“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经验和经历不同,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知识学习的理解,也就不难理解到事物的不同层面,因而也就不存在对事物有相同甚至是唯一正确的理解了。虽然说通过比较,对人类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建构的过程,强调先有知识—即常识、认知能力和学习态度对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功能,但是并不代表要完全抛弃经验主义、行为主义,学习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看待经验主义理论中“感觉”“印象”在学习认识过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也要充分加强行为主义理论中“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强化,这种联结通过强化作用,对于认知学习都是非常有效的。
(二)加强灵活运用各派理论知识的能力
单纯的依靠某种学习理论来指导我们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单靠一种理论也是无法解释学习的复杂现象的。谈论学习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普适的学习理论也是不存在的。时下流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虽然是必须的,但显然是不够的。学习者现有的学习能力、学习观念以及拥有在特定情境中达成最优秀学习效果的方法,都反作用于各种学习理论的有效融合,所以说,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都会收到不一样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会,学习者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理论丰富自己对学习的理解,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以更好的促进自己的发展。
经验主义、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是看待学习的不同方面,它们之间的理论虽然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但不是不可调和和替换,大学习理论完全可以互相补偿,在不同层次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我们学习者要对各种理论有很好的了解,并结合自身的学习机制和学习情境,合理的选择和综合运用学习理论,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1]邱靖玲.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现代学习的启示与指导.[J].理论经纬(教育技术学刊),2006,8,(06):6—7.
[2]Richard Fumerton,Anthony M.Quinton,Baron Quinton,“Empiricism”,EncylopediaBritamuca)http://global, britannica. com/EBchecked/topic/186146/empiricism.
[3]安娜·加普·雅各布森.大卫·休谟论人类知性[A].[英]斯图亚特·布朗主编.英国哲学和启蒙时代[M].高新民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98.
[4][7][法]安德烈焦尔当.学习的本质[M].杭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叶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关键特征之比较[J].远教导航,2006,3,(03):64-66.
[6]王保中.试论建构主义学习观[J].现代教育科学,2005,(0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