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题材研究

2018-03-07

文化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热潮获奖作品

高 明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8)

一、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分析

茅盾文学奖1981年设立,从1977年开始评奖至2014年止已有43部获奖作品。从1949年到2014年,中国长篇小说创作出现了两个热潮和两个冷时期。第一次热潮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作品主要是战争和农村题材。“这些作品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满腔热忱和质朴的表现方法,讴歌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代表了那一时期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第二次热潮是1977年到2014年,这期间创作的长篇小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和变化。两个冷时期,主要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2014年至今,这期间的长篇小说创作状况相对低迷。

茅盾文学奖设立时,恰逢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第二个热潮。这期间出现的作品与“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以及“新世纪文学”中出现的长篇小说无论是在内容、题材,还是表现手法、艺术形式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第一个创作热潮中出现的作品多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如抗日、解放战争)和农村生活(如“三红一创”),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即第二次创作热潮中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角度、题材内容的广泛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上都有了全新的变化。该时期的作品类型主要有四类:反映当时政治文化的作品,出现了“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代表作品有《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将军吟》《芙蓉镇》等;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变革生活的作品,即“改革文学”,如《沉重的翅膀》《都市风流》;反映历史题材的作品,像《少年天子》《张居正》;以独特叙事方式和叙事角度凸显特殊题材的作品,如流淌着先锋文学精神血脉的《繁花》、三章三个叙事视角的《黄雀记》以及综合了民国初年知识人对精神世界和社会理想的探索、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梦想和社会实践、对准当下中国人精神现实的《江南三部曲》等。

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一个热潮时期的作品创作受到当时文艺政策的影响。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提出的文艺方针为创作原则,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所以出现了大量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也塑造了一大批人物形象,这些形象的成功塑造对人民有着极大的鼓励和精神引导作用。伴随着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第二个热潮期文学作品的创作已不再受“文学文艺为政治服务”创作原则束缚。反映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主要是题材内容、表现形式、艺术价值等的变化。以茅盾文学奖作品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艺术表现形式的变化和题材内容的变化。受到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影响,如马原引起的叙事革命,创造了“叙述圈套”,余华“意识流”的“零度写作”等,诸多如象征主义、意识流、荒诞派,甚至是魔幻现实主义(陈忠实的《白鹿原》就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子)的手法被引用到现实主义的作品创造中,小说结构有了全新的变化。多种结构的结合运用,与第一次长篇小说创作热潮中的纵式结构、复式结构形成鲜明对比,叙述结构相对更为复杂和新颖。从作品的表现题材和内容来看,不再单纯反映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或农村生活,即使是反映战争也是多维度、大跨度的表现战争下的人,反映农村生活也是与城市、都市联系在一起。最为典型的是《平凡的世界》,通过主人公的行动和视角,为我们展现了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农村巨变。再如陈忠实的《白鹿原》,以白鹿原为背景,描绘了渭河平原五十年的历史变迁。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淡化了时代背景,更多地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情怀。此外,还出现了《穆斯林的葬礼》《尘埃落定》和《额尔古纳河右岸》等少数民族题材的文学作品。

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代表的长篇小说,与之前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参照《延安座谈会》文艺方针的关注文学外部发展及题材、形式单一的现象相比,更多地注重文学自身和文学内部的发展,以及题材、形式、艺术表现的多样化。

二、“茅盾文学奖”影视改编作品题材分析

21世纪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延续了先前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包容性,同时也有许多新的变化和亮点。其获奖作品依然有反映农村生活的,如《秦腔》《蛙》《湖光山色》,有反映都市生活的《英雄时代》,也有战争题材的《东藏记》,也有展现特殊人群形象的《暗算》《推拿》等。整体而言,作品的题材和内容主要是历史、战争、文革。21世纪以后的作品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如《暗算》。作品颠覆了我们对特工的固有印象,重新诠释了特工的悲剧命运,真实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文学作品包括三部分:《听风者》《看风者》和《捕风者》:上部写瞎子阿炳的传奇故事;中部写有问题的天使才女黄依依和陈二胡的影子——以施国光的日记解密陈二胡;下部写韦夫的灵魂和刀尖上的步履,以特殊的写作视角(韦夫的灵魂)写越南小伙子胡海洋的故事,把“老吕”置换成“金深水”展开故事。再如《推拿》,“以一个推拿店的一群盲人为中心,展示了盲人群体内心深处的光明与黑暗”[2],触摸每一个细节,并对盲人独特的生活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描写。反映新中国近60年农村生育历史的《蛙》,描写了国家为控制人口总量和增长速度,实施计划生育国家政策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进程。

在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徐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湖光山色》是农村题材,《钟鼓楼》《英雄时代》是都市题材,《张居正》《少年天子》以历史为题材,《穆斯林的葬礼》《额尔古纳河右岸》《暗算》《推拿》分别以宗教、少数民族、谍战、特殊群体(盲人)为题材。21世纪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有一部是历史题材作品:《张居正》;两部战争题材作品:《历史的天空》《暗算》;两部社会改革题材作品:《英雄时代》《湖光山色》;一部少数民族题材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

通过分析九届茅盾文学奖的影视改编作品发现,影视改编比较倾向于对农村、社会历史进程、改革题材作品的改编。不难看出,这种改编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的文学史发展进程可以时间为划分依据,如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地下文学的命名也完全以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为依据。可见,文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影视改编题材的变化与社会发展也息息相关。

三、结语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有了较大变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影视媒介以其敏锐的触角,迅速到文学作品中寻找素材和灵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改编与原创相比,不但易操作,且耗时短,收益比原创更多。在商业化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大背景下,改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影视改编受自身因素的影响:茅盾文学奖自身具有的知名度、作品的时代性、题材的丰富性、内容的厚重性,等等。其作为文学改编的一部分,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也有诸多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1]搜狗百科.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藏本[EB/OL].(2017-03-20)[2018-01-01].https://baike.sogou.com/v74411085.htm?fromTitle=.

[2]王冬梅.盲人群像的尊严诉求与日常伦理的心灵书写——论电视剧《推拿》的叙事策略[J].中国电视,2013,(11):34-38.

猜你喜欢

茅盾文学奖热潮获奖作品
冬奥会“点燃”全民冰雪热潮
2018年书画临摹获奖作品选登
“汉服热潮”诠释文化自信回归
2018年荷赛奖获奖作品精选
我省各地掀起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热潮
EMO Ha nnove r 2017 九月将掀热潮
获奖作品选登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创作观念
茅盾文学奖评委高海涛盛赞《岭南创作文丛》
5部作品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