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学校德育的特色及启示
2018-03-07吴春梅
吴春梅
(大同大学 浑源师范分校, 山西 大同 037400)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她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吸引着怀揣不同梦想的民族来到这里,但是,弹丸之地,资源匮乏,凋敝荒芜,混乱不堪。然而,短短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新加坡“凤凰涅槃”般向世界展示了她的美丽,“花园城市”、“人间天堂”、“国际金融中心”等盛誉有加,光环笼罩。世界的目光聚焦在这里,惊叹她的廉洁、活力、和谐。新加坡成功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与国家长期对公民实施道德教育密不可分,尤其强调学校的德育教育。本文就来挖掘新加坡学校德育的特色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一、卓越的新加坡学校德育
(一)治国先治人,育人德为首
新加坡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初期,西化倾向逐步流行,如个人主义盛行、国民国家意识淡薄、犯罪、心态冷漠等,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不断通过策划改革,加强道德教育,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象抓经济建设一样大力发展学校德育。新加坡政府把道德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把它放在学校教育“德、智、体、美、群”五育之首,由国家最高领导机构或政府首脑亲自提出要求或意见。李显龙副总理明确提出“办校不只争成绩,道德培育更重要”。新加坡政府不惜血本地加大投资力度,通过改善条件来解除后顾之忧。
新加坡在学校科目的设置上,把道德教育列入其中,同时与时俱进,对德育课程不断改革,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提出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本国实际相适应的价值观,并编制出道德教育课程。六十年代,新加坡小学就开设了“公民”课,开始探索以爱国、效忠和公民意识培养为主的道德建设;七十年代,开设了融历史地理公民课内容为一体的“生活教育”课,与中学的公民科相一致,以体现道德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八十年代,把宗教知识的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九十年代,新加坡小学使用的《好公民》教材,中学开设的“新公民学”和“公民与道德”等课程,把 “五大共同价值观”浸润到学校道德教育中,从而使新加坡道德教育掀开新的一页,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同时,新加坡政府还以政府手段强制性地要求校内道德教育课保质保量地完成,配备专业人员辅助学校开展相应的德育规划,有力推进校内和校外的德育工作。
可以看出,新加坡学校德育的突出地位除了政府借助舆论优势引导、资金巨大投放以外,更重要的在于新加坡政府运用“家长制”的管理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强力推行,使德育实施方式法制化,从而保证了道德教育在新加坡学校的应有地位。
(二)兼存东西方,吸纳其精华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新加坡学校德育的模式之所以成为周边取经的样本,就在于她不仅把不同民族的文化兼容并蓄,而且在于她能“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语),剔除东方传统文化中落后迂腐的糟粕,抵制西方现代文明中消极低靡的风气,把东西文化中的精华创造性地演变为独具新加坡特色的法宝。新加坡在世界上首次把儒家伦理编成教科书,倡导忠孝纲常,在教材中穿插进了有关儒家和东方传统价值观的故事。新加坡华人占绝大多数,儒家思想根深蒂固。60年代,学校恢复伦理教育,80年代开设《儒家伦理》课程,后来弘扬“五大共同价值观”,可见,学校道德教育教材中始终以儒家思想为红线。同时,新加坡教育部还吸纳西方的文明精华, 创新了内涵,如“仁”,既包括爱他人,也包括爱自己爱万物;“孝”,既包括尊敬长辈,也包括守法,又如“忠”,既包括效忠国,也包括恪尽职守,权益与义务、协作精神等。在理念上,引入西方的自由民主精神,比如,新加坡开放教材市场,学校教师及家长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适当地选择教材,而不是统一地硬性规定。在方法上,新加坡主要从西方引进和推广文化传递法,设身处地考虑法、价值澄清法,道德认知发展法等,以及引进和普遍开展榜样、阐释、规劝、环境、经验五项辅助活动,培养和训练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突破东方型德育模式,大大提高了新加坡德育的实效。处在东西文化交汇点的新加坡,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并不提倡全面东方化,而是根据新加坡多元种族的国情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了立足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东西交汇的道德教育特色。
(三)实用又渐进,德育重养成
新加坡的学校德育无论从目标制定上,还是内容选取上,以及方法采用上,都带有鲜明的层次性,从现实出发,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如20世纪70年代,德育目标主要强调民族团结和发展经济,但是,在西化倾向的冲击下,德育目标又转向重振传统文化,恢复忠孝纲常,目前,德育目标则在强调身心健全的同时更侧重发展个性,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国家意识”的德育目标指向性、可操作性更强。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针对性也很强,课程内容的重点也不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依次安排以“个人”、“家庭”、“学校”、“邻居”、“国家”、“世界”为中心的内容,教材按严密的、渐进的结构逻辑从个人到世界放射性地发展,符合学生的思想行为发展,低年级的内容形象直观,注重自我意识的养成,高年级的内容偏理性,注重群体意识的养成。由于新加坡的德育教材贴近生活,易于操作,目标明确,因此德育的实际效果非常显著。
新加坡还强调道德实践,注重道德体验和道德的内化。 通过日常行为准则教育,通过辅导活动,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得以养成,日常行为得到合理规范。学校利用校外活动场所为学生提供各类职业模拟培训和生活指导,开展主题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提升道德境界。新加坡学校设专职课外活动主任,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寓教于乐,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分数要被计入成绩册。这就更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比如参加“礼貌周”、“敬老周”等活动,学生置身于此,正确的价值观得以形成,服务意识、责任心、团结合作精神等自然而然生根发芽。
(四)坚持与时俱进,体现灵活多样
新加坡的学校德育历来是与时俱进的。为了适应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新加坡政府不断地调整德育目标,更新德育内容,改进德育的方法。因此,在新加坡,教材的更新速度很快,往往没几年就发行新版的教材,科目名称以及内容的偏重情况也时有不同。在这个网络信息化的时代,教师除了灵活使用文化传递法、设身处地考虑法、价值澄清法和道德认知法等课堂教学法外,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强教学效果,让学生通过多样化途径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此外,学校对其它科目都设定了德育的目标,并将其作为对各科教学评价的一项指标,因此,老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去渗透德育。可见,新加坡的学校德育紧跟时代,适时变化,灵活变通,让学生自觉提升道德认识,升华道德境界。
(五)倡导三位一体,贯彻全面主义
新加坡在学校德育的目标体系上坚持传统文化、社会现实和远景发展于一体,顾全大局,立意高远;在内容编排上注重把发展个性、培养社会公德和树立国家观念结合起来,面面俱到,卓有成效;在方法选择上兼用教学、活动和辅导三种,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形式利用上倡导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目标一致。通过道德教育全方位地渗透,进而培养身心健全的个人,使他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对社会作出贡献。
二、新加坡学校德育对我们的启示
四十多年的发展,新加坡已形成一个别具一格、顺应时代潮流、契合本国实际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我国正在进行教育改革,从新加坡学校德育的特色中我们得到以下启示:
(一)审视评价标准,重视考核的导向作用
审视德育现状,我们看到,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是只看成绩高低,至于这个学生的道德品质如何,那就另当别论了。这种评价导向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单向灌输、注重教条、封闭操作的弊端,只强调学生对具体道德知识的吸取与记忆,使德育仅仅停留在大道理和口号的形式上,没有真正实现目标。因此,常常出现一些“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等知行不一的现象。而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它的考核不以文字方式进行,而是对一个学生一学年中学习态度与个人修养进行综合评估与等级鉴定。”甚至学生的升学就业都会因为他在实践中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和表现而受到影响。德育的考核不仅包括受教育者对思想品德方面理论知识的考核,还包括规范自己行为的考核。知行统一,才能保证德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研究新加坡在学校德育中的做法,还是很有启发的,必须重视考核标准的导向作用。
(二)借鉴别国经验,充分体现融会贯通,务实创新
新加坡的学校德育成功做到了东西文化的结合,无论在宏观调控上,还是在微观操作中,都很灵活巧妙地见招拆招,以学习的低姿态实现了出神入化的漂亮转身,她的这种取东西之长为我所用的气度和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我们应当在借鉴和汲取国外德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三)重视“养成教育”,在道德实践中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目前,我们学校德育工作在方式方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重知识传授轻行为养成,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教条化成人化倾向十分严重,必须加以改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是我们选择、应用德育方法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德育教学中,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新加坡的德育实践不仅灵活多样而且效果明显。它通过开展各种德育实践活动,训练和指导学生行为规范,让学生积极参与政府或民间团体组织的礼貌月、孝顺周等活动。使学生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最终促使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所以,我们要拓宽德育工作途径,紧随时代步伐和学生需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为学生参与实践体验搭建良好平台。
蔡元培先生讲,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通过研究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色,我们清楚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具体措施,才能保证道德教育在学校的应有地位,使它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规范媒介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学校德育提供良性的外部社会环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校德育教育质量。同时引进专业人士,充实德育研究队伍,加强对德育的理论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提倡“社会即学校”,利用我国丰富的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生活中感人肺腑的德育素材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建设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发德育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