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江夏异僧如晓及其灵泉寺*

2019-01-11凃明星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李邕墓志寺院

凃明星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唐代汲郡、北海太守,大书法家李邕(675-747年,生卒年参见附表)之子,为躲避父亲蒙难可能遭遇连带性的追杀,化名李洞,经过一段时间的辗转后,与堂兄李暄选择江夏山,凿山建屋定居。后以宅作寺,出家为僧,法号晓然,后更名如晓。从乡邦文献纷繁的记述中,笔者梳理李洞出家修行、云游求法的脉络,发现此僧及其创建的灵泉寺,非同凡响。

一、奇异幽僻的寺院环境

寺院自然环境奇异之处在于其方位、朝向、幽僻及周边的地理物象。方位:诰轴峰丛和天马峰丛犹如两条巨龙,呈东西走向并行,延绵十里,横卧在龙泉半岛东部,两龙头之间有珠山,故有双龙戏珠之美誉。三面有梁子湖环围。寺院建在诰轴峰丛东部两列支山间的山坳,正是“龙头”所在。朝向:山坳呈象形地貌,如同一把靠山面湖、坐西朝东的太师椅。左(北)为青龙山,右(南)有白虎山,前(东)有湖水如鉴,后(西)为坐山有靠,寓意“前有照、后有靠”。幽僻:李洞认为地僻能避喧,山静可消闲。张添祐《闲闲亭记》云:纷扰尘寰之中,“无一闲地,无一闲人”;唯有此地“车马所不至,宠辱所不惊”,可以尽享山林泉石之景[2]29。此地颇有世外桃园之感。笔者实地探访,选择最为便捷的路线,要沿着崎岖狭窄、荆棘丛生的小道,越过一段沼泽地,穿过一片荆棘丛林,带路人手持镰刀沿途披荆斩棘,“找到庙基,花了近半个小时”。[1]230-231其他路线必须翻山越岭,比这更费周折。地理物象:登巅俯瞰,众多的象形地貌映入眼帘。明初吏部官员张添祐《灵泉山记》描述“如龙卧,如虎伏,如凤舞鸾挺者,则灵泉古寺是也”。[2]12山腰有一山窝名叫“白云阿”,常有白云出没。汉堪舆师朱桃仙来此,见两山如龙,环似锋锷。指着连成一线的涌泉说“此灵泉也,不可凿,凿之则雷雨至矣。”到了唐天宝末,李暄雇请匠人辟地建屋,“凿之果验”。[4]4卷山川 36且“色碧味甘”,[5]2卷138“四时不涸”他们引泉入池,阴天云覆上,不明觉奇。“灵泉”之神奇传扬遐迩,江夏山从此更名灵泉山。涌泉成溪,常年冲蚀形成沟壑(1958年修筑堤坝,筑成寺湾水库)。

二、曲折神秘的出家背景

李邕素负才名,宰相李林甫忌恨甚久,于天宝六载(747年),恃机派人杖杀李邕,继而捣毁其在鄂州武昌东山南麓的住所(后为洪山修静寺)。李邕被草葬郓东(堂兄李睦仕终郓州司户参军),妻子儿女面临被追杀的危险,只得选择分散逃离,各人境遇不一。有的投亲靠友,有的托付寄养。李洞在外漂泊、流落数年之后,在天宝末年,由李暄偕同来到此地。

乾隆、同治两朝《江夏县志》与明举人李元善《灵泉寺记》有同样的描述:李暄建房屋花半年时间,但建成不久,某夜梦见神灵说:“此大福地。汝不可居,居必奇祸”,次日告知家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洞认为天赐机缘,心存急迫地说:“吾久思出家,盍他徙,以此为我焚修地?”[4]5卷祀典祠庙16得到应允,他便以此屋为僧庐,开始出家修行。

三、扑朔迷离的寺僧身份

李洞的真名、生卒年份文献未详,笔者试图从如下六个方面解析其出家背景及其家族角色。

1.现有资料表明:“李洞”是李邕之子的化名,是因为逃避追杀辗转到灵泉山。

2.从《唐故郓州司户参军李府君墓志》(《李睦墓志》)来看,李洞不是李暄亲弟,李暄没有亲弟出家。墓志显示:五男之中,李暄是长子,时任河南府户曹;二子李昢(pò)官舒州望江县令(望江县,现属安徽安庆市);四子李焉任右领军禄事;三子李曙、五子李於,未仕。地方文献称:李暄、李洞均为李邕之子,有误。为了保护李洞,李暄对外声称李洞为其弟,实则堂弟,守口如瓶,以致于明朝初年李臻生《灵泉山李氏录》认为“如晓即舍人(李暄仕终舍人)弟李洞”。[2]132

3.从玄晏的经历看,与李洞身世相关甚远。众人认同也是李邕之子的玄晏,与李邕墓志所列的三男信息不对应。李邕遇害时玄晏仅有5岁。《唐鄂州开元寺玄晏传》载:释玄晏,江夏籍,父为李邕。未著俗名,至德初(756年)剃落,时年十四,“配住鄂州开元寺”,贞元十六年示灭,春秋58(743—800年),僧腊34,葬于黄鹤山(今武昌蛇山)南原。此人有始有终,一直在开元寺。可能过继他人收养,墓志未提及此人。虽是谜中之谜,但可以确认,他不是李洞(晓然、如晓)。

4.李邕及其三子李翘、女儿、女婿柳均、孙李正卿等人墓志相继出土,提供了掌握其家族主要成员信息的原始资料。从《唐北海郡太守赠秘书监江夏李公墓志并序》(即《李邕墓志》)可知:大历三年(768年)扬州长史韦元甫“遇公(李邕)从子(李)暄,諆葬有阙,以钱廿万及刍灵之物备用。”当年李暄将李邕及其夫人墓,父母亲墓迁葬河南洛阳,操持移葬全过程,认同李邕墓志中关于其儿子情状的描述。墓志称有三男一女一孙,三男是颖、岐、翘。李邕移葬之时,次子岐已卒,长子颖、三子翘失联,“二孤流落,未逞窀穸”,未能参加父亲的迁葬仪式。

5.在长子颖、三子翘两者之中,谁人化名“李洞”呢?李翘之子、江陵府松滋县令李正卿所撰《唐故大理评事赠佐赞善大夫李府君墓志并叙》(即《李翘墓志》)记述了李家后来才知晓的原委,证实李翘不是李洞。李翘离散后,流落岭南,被岭南节制尚书路嗣恭赏识,收为义子。经路公奏授广州南海、大理任职,政绩卓然,升任广州新会县令。大历十一年(776 年),46岁卒于任。元和九年(814年)移葬河南洛阳,祔于先茔。

6.排除了次子李岐、三子李翘,长子李颖是“李洞”的可能性最大。理由有五:第一,在传统观念中,长子比其他儿子更受重视。当时危急关头,李邕遗孀温氏认为,将长子托付给侄儿李暄,是最放心的。第二,李岐卒于天宝七载(748),年方30,由此推算李岐生于开元七年(719年),长子李颖出生在开元六年(718年)以前。李暄是李睦长子,李颖是李邕长子,他俩年龄最为接近,便于沟通交流。第三,李暄的梦境正好给了李颖一条自我保护的“出路”——出家。第四,化名李洞也应证其“久思出家”之念,“洞”有看穿红尘寓意。第五,李暄知晓李洞出家,但回府履职后,对李洞外出云游的情形不明,无法交待其下落,在李邕墓志中表述为“流落”较为妥帖。

《李邕与堂兄李睦主要家庭成员生平对照表》(表1)可以作为推论的一项依据。当然,以上推测只是基于现有资料,李洞身份仍有待新的史料发现来应证。

表1 李邕与堂兄李睦主要家庭成员生平对照表(以李邕为中心)

备注:李邕出生之年采用其墓志所记:上元二年(675年),天宝六载(747年)遇害时年73。未采纳新旧《唐书》之说。

四、有悖常理的怪异言行

宋代有方回《异僧》诗,《太平广记》中有系列异僧传,讲述一些僧人的奇言异行。此僧言行另有特殊之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出家方式别出一格,以私宅为僧庐,无仪式,无师从,亦不配住任何寺院。

2.其《闲闲亭》文中自言“行则随行,卧则随卧。”[2]30李暄曾孙、唐昭宗宰相李磎《题释如晓行赞》云:“若晓然者,不立异,不炫名,不参禅,不打坐。”[2]93全然一个无拘无束的形象。

3.物色、招收弟子的标准奇特,要求严格。孟观、张眺两人“形容古怪,真山林之人。两目窅然,声响林谷”,李洞“见而异之”,便收为徒弟,为其取法名百岩、古峰。嘱咐徒弟循途守辙,身着袈裟,脚穿芒履,潜心悟道。[2]15

4.行动诡异,出乎意料。正当徒弟进入修行状态之时,蓦然出走。“去灵泉数十年,不复来。”[2]93后觉抱愧,偶遇同乡,托其带信,“可归语百岩,三年到天台来。”[2]93一来向弟子报个平安,二来邀其到天台山会面,弥补师徒匆匆离别、有许多交待没来得及说的遗憾。

5.言行异乎寻常,事出有因。从其言行分析,他一直心存阴影,耽心真实身份暴露会遭不测之祸。他认为久留灵泉不如云游化缘,因而招收了衣钵传承人后,便不辞而别;哪怕在外地,也惧怕暴露身份,将法号“晓然”变更为“如晓”,作为一项新的自保措施。在天台山被同乡认出之时,他寥寥数语后便匆忙“拂袖而逝”。[2]93

五、经久不衰的社会影响

1.他传奇而悲情的身世,至今世人还津津乐道。有关其出家之前的社会身份和称谓,地方文献有多种说法。文献均称李洞为进士,曾任长沙太守,创岳麓书院。此僧身份与经历,在传播中难免有些附加成份,长此以往,被默认而广为流布。称之为“诗僧”有两处来源:一是李磎《题释如晓行赞》:“客有见诗僧于山阴禹穴间,更名如晓。”[2]93二是明初举人李元善的《灵泉寺记》称其为“唐诗僧”。[2]16他的存世作品如今能看到的为数不多。《灵泉志》有署名如晓的《灵泉寺门联》:青山无数但闻飞响流泉不禁移情将化,绿树多枝殊觉苍烟翠色悠然雅致如神。[3]208对仗工稳,听觉视觉兼备的诗情画意溢于字里行间,让人觉得美不胜收。《灵泉志》存有他的两句诗:“只有白云闲不得,时时出没万峰头”。明初张添祐将“闲亭芳草溪边幽,一带青山作画图。”[3]82加在此前,使之成为一首完整的诗。由此略见此僧不乏才情。

2.里人相传他能腾空行走。最早见于唐李磎云:“客视之,飘然在云雾中行去。”[2]93明贡生沈世昌《灵泉寺序》称:楚人在武陵遇之,“其人见在云雾中行。”[2]14前述清乾隆和同治两朝《江夏县志》均记,他在天台山揖别里人,“里人反顾,则在云表矣。”[4]25卷杂志仙释26

3.他创建的寺庙,每个时代看点独特,亮点纷呈。唐相李磎新塑十八罗汉,大大提升了寺院规格;北宋神宗拜寺僧李无怀为国僧,并御题“龙泉广德禅寺”牌匾,[2]-44;南宋李定远重新包装十八罗汉,使之重现金碧辉煌;明初有太清、无念等大师“契此其尤”[4]5卷祀典祠庙16而鼎盛一时,中晚期,遭遇明楚藩王圈地造墓和农民战争的冲击,大伤元气,但经清初复兴,香火得以延续至1958年。灵泉寺从寺庙创建到寺庙功能终结,共计1200年。

4.历代文士乡贤题写匾额对联,为寺院添彩增色,营造人气。由唐朝到明,先后有15位乡贤及其亲友为寺院题留匾额5块,对联15幅,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寺院门联。《灵泉志》记,此僧建寺后,将唐江夏王李道宗一联“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远树苍凉云起鹤翔含妙理惟偕骚客搜奇”作为寺联。[3]208湖北省楹联学会在辑录出版《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时,将其作为中国最早的对联。为此,中国学界、楹联界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中国第一联之争”。

时至今天,论及龙泉山,必谈灵泉寺;提到灵泉寺,必涉僧如晓。此僧及其创立的寺院演绎了三大传奇:一是他的奇异传闻至今流传甚广;二是寺院几经兴衰,而香火持续长达1200年;三是寺院在不同时代有着各自精彩的看点。而这些传奇与精彩,关乎唐代僧人如晓的不凡身世、悲剧情节及其影响力。

猜你喜欢

李邕墓志寺院
上李邕
耿介磊落的李邕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对李邕书法史的地位思考
Fantasy and reality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唐代文豪李邕为何遭人诬陷?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赋与唐代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