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江东”说到“小江东”

2018-03-07赵建中

江苏地方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江东河西南京

◎ 赵建中

“江东”,这个名词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三国演义》中,“江东”之称屡屡出现,它与刘备的“西蜀”相对,甚至用来指代孙吴政权。对南京人来说,“江东”则更是一个现实使用的地理名称,它位于今天南京河西的江东地区。前一个“江东”可称为“大江东”,它所指代的地域范围相当宽广,在有些时代甚至可达几个省的区域,如两汉三国时代;后一个南京之“江东”可称为“小江东”,所指代的地域范围相当有限,大致在南京城外的西部(古代可以包括城外西南部)长江与秦淮河之间及其南部的滨江地区,明代以后的江东门地区则更小一些。

如果说“大江东”主要体现了整个大江南的江山风貌、英雄豪杰的纵横驰骋和王权霸业;“小江东”主要体现了从江水江滩上积沙成陆发展为现代繁华新都市区的历史进程。

一、古代“江东”名称的引申意义

长江流经安徽皖南至江苏南京的这一段,呈西南——东北走势,从古代中原和华北地区来的人们,就把这段长江东南岸的广阔地区称之为“江东”。这是古代“江东”的最初含义。随着古代江东的开发和“江东”这个词汇使用的流行与滥觞,“江东”地区的概念,逐渐涵盖了长江下游今天江西省以东的整个江南地区,大致包括今天的苏南、皖南、上海、浙江和赣北地区,甚至在许多时代的具体语境中,其外延范围更为宽泛。

例如许多与三国时代孙吴政权有关的语境里,“江东”可以代指孙吴政权统治的地区,其范围西自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北起长江下游北岸,东至大海,南达岭南两广。比如称孙策率领兵马经略江东,人称“江东小霸王”;孙权“坐领江东”;孙吴政权为“江东政权”等等。《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名句:“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这里诸葛亮与刘备“隆中对策”所说的江东,就是指孙吴政权统治的地区。这个时代、这个“江东”,就是英雄豪杰运筹帷幄、金戈铁马、纵横驰骋的时空。

古代“江东”地区概念名称的第二个引申就更有意思了。由于司马迁《史记》的流传及其崇高的历史地位,更由于《史记·项羽本纪》所叙写的项羽自觉愧对江东家乡父老、自刎乌江的故事深入人心,“江东父老”就逐渐成了(外出者对)家乡父老、父老乡亲的代名词。这里,“江东”从具体地域概念名称引申成为一般的“家乡”概念名称,从单独针对项羽而言的家乡,变成了相对一般外出者而言的家乡。

古代“江东”作为内涵较多、地域宽广的巨大区域的概念名称,使用一度极其兴盛,后来逐渐减少,乃至接近消失。

二、南京“小江东”的由来

如果上文说的“大江东”具有唯一性,谁都不会搞错;“小江东”就必须点出是南京的“江东”,因为我国许多江河流域都有“江东”地区,如宁波市有江东区,黑龙江历史上江东六十四屯等。

南京的“江东”,是指南京城外的西部(古代可以包括城外西南部)的濒临长江的地区,这是具体的长江东岸。长江在这一段几乎呈南北走势,比从皖南一路奔涌流来的西南——东北走势更加取直,也更加凸显南京“江东”的名副其实。笔者还认为,南京(建业)为孙吴都城,影响力巨大,南京在“江东”的名副其实,对“大江东”名称和概念的形成与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都城而指代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古今中外都有这种情况。

明代陈沂《金陵古今图考》中手绘的《孙吴都建邺图》

然而,古时代的南京的“江东”,即当年南京城外的西部(及西南部)的濒临长江的地区,完全不是今天的模样。史前时期,整个南京市区内外,除小山丘陵、部分岗地之外,多为河湖沼泽。后来随着长江水道西移和秦淮河入江口的变化,各种水面才不断缩小。当时南京的水患也远比今天严重。《建康实录》卷二记载:东吴太元元年(251),“八月朔,大风,江海溢,平地水一丈。右将军吕据取大船以备宫内,帝闻之喜。”由于当时长江入海口在今天镇江一带,台风海啸,海水沿长江倒灌,被洪水困在高岗处宫城中的皇帝知道将军吕据带来船备用,很是高兴。

孙吴时期,石头城下就是长江,今天的河西建邺地区大都在长江水下或是露出水面的沙洲(白鹭洲等),秦淮河已由今莫愁湖(古名横塘)一带流入长江。

从古代地图像手绘的山水画,可以看出南京当年的大概的地理形势及其昔日“小江东”面貌。当时大江中的沙洲白鹭洲,位于石头(城)的南面略微偏西的位置,正是今日河西建邺区的中部和北部地区的组成部分。图中的冶城即今日的朝天宫一带,当年西边不远就是长江。

三、南京“小江东”的发展

随着岁月变迁,南京西部这段长江航道慢慢西移,从岸线上说,就是西岸塌,江东涨,大江中的白鹭洲,不断“日长夜大”,与长江东岸的“涨岸”同步发展,终于从古代的江水沙洲到连片成陆,形成今天的南京江东——河西建邺地区。我们这里继续以几幅古代地图为脉络线索,简要叙述一下南京“小江东”的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两晋时代的南京与江东

陈沂《金陵古今图考》中手绘的《东晋都建康图》

吴后主天纪四年(280),西晋兵分八路征伐孙吴,很快进逼建业。三月,王濬水军顺江而下先抵达石头城(时为东吴重要港口),这可是古代江东江面的又一重要事件。吴后主孙皓让人用草绳把他捆起来,抬着棺材去见王濬,这就是“一片降幡出石头”(唐刘禹锡诗句)。东吴灭亡后,晋武帝司马炎改建业为建邺,以显示把它变为地方性城市。然而,他没有料到三十多年后,这里会成为东晋王朝的首都。

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很快发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北方中原“丧乱”不止,士民百姓纷纷南迁避难,史称“永嘉南渡”。西晋永嘉元年(307)琅琊王司马睿受封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他听从王导计谋,从广陵移镇建邺。建兴元年(313)为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建邺为建康。建兴四年(316),匈奴刘曜兵马再破长安,西晋灭亡。次年,司马睿称晋王,改元建武,以建康为国都;又次年称帝,在南京建都的第二个王朝正式成立。直至东晋元熙二年(420),宋王刘裕北伐回师逼宫,晋恭帝被迫禅位,东晋王朝历时104年。

图中可见,南京大江东岸的石头(城)的南面、石子岗的北面岸线都已向江中延伸,逐渐逼近白鹭洲,尤其是石头(城)的南面长出了大块土地。另一方面,大江中的白鹭洲不仅形状有所变化,更长大一些,其与东北、东南两边的长江江岸之间的水道变得狭窄了。

我们在图中还可以看到“江东”——长江东岸边(白鹭洲小江东南岸)的“新亭”,东晋群臣宴饮聚会及“对泣”的地方。更可以看到在石头(城)的东南面、冶城即今日的朝天宫的西南面出现了一座“西州城”。这个“西州城”是怎么回事?

西州城,即古扬州城。扬州自汉朝设置以来,治无定所。汉朝扬州治所初在历阳(今安徽和县),后在寿春(今安徽寿县)。汉灵帝末年,扬州刺史刘繇为袁术所逼,又将治所迁到曲阿(今江苏丹阳)。西晋永嘉年间,王敦为扬州刺史,将治所设在建邺(今江苏南京),他在建邺创立州城,这就是西州城的发端。西州城作为一个独立的城池,自西晋末年王敦建立后,在东晋南朝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南朝时期,又由扬州刺史治所发展成为诸王聚居之地。

关于西州城的位置,朱偰《金陵古迹图考》、蒋赞初《南京史话》均认为西州城在治城之西南(今朝天宫的西南方)。按图中所示,这个地方不仅属于昔日的“江东”岸边,也应该非常接近今天的河西建邺,其“西园”的位置,甚至很可能是位于河西建邺的东北部——今江东商贸区内。

(二)南朝时代的南京与江东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康政权开始了南朝的历史。此后170年间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25帝,虽然改朝换代频繁,政局还是比北朝稳定,所谓六代繁华主要就是指东晋南朝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直至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589)灭陈,南京六朝终结。

陈沂《金陵古今图考》中手绘的《南朝都建康图》

陈沂《金陵古今图考》中手绘的《唐昇州图》

图中可以看出白鹭洲更加长大,它的东部岸线和夹江东岸也越来越接近,这种并入江南岸的态势已经形成。同时,古代诗文里人们熟悉的、江东地区周边地名——凤凰台、瓦官寺、新林浦、齐世子宫等也在图中一一展现。六朝时代的南京“江东”港口的商贸旅业早已随着都城发展蓬勃兴起,据《宋书·五行志》记述,到东晋安帝时,石头津渡已经发展到“供使方旅,方舟万计”的宏大规模。

(三)隋唐时代的南京与江东

隋军灭陈后,奉命毁坏建康都城宫室,尤其是把原丹阳郡城“平荡耕垦”,另“于石头城置蒋州”,大大贬抑这座六朝故都。然而,历史真是有趣,十多年后,各地叛军义军反隋,隋炀帝困守扬州,于大业十三年(617)又下令重修丹阳宫,作为自己终老之地;因当时李渊攻入洛阳,一度假意立代王杨侑为帝,并尊杨广为太上皇,但新宫未成之际,次年三月,炀帝已被宇文化及所杀。唐初继续贬抑金陵,不仅废丹阳郡,且于武德八年将扬州大都督府及州治迁往江都(今扬州),晚唐时代,在此又建昇州。

图中可见白鹭洲上的李白酒楼,濒临江边,真是个好地方;而石头城西南方的扬州都督府故址应该临近今天建邺江东的地界,蒋州废城按其方位就在今天建邺江东的地界内。上述两处南面的乌榜村和更南的瓦官寺,也都在当年江东江边、今天河西建邺的临近区域。至于白鹭洲夹江南岸的新林浦很可能就在今天河西建邺的南部。隋唐时期,金陵仍然是东南驿道和漕粮转运的重要枢纽,江东地区的临江驿、石头驿等都有历史记载。六朝故都的盛名、江东风物的秀丽,引来不少唐宋文人墨客登临游览、怀古观今。唐代诗人崔颢的《长干曲》,李白、李益、张潮三位诗人的各自而同名的《长干行》,都不同程度反映了当时住在江东横塘和临近长干里的商人从江东港口出发,在长江沿线航行的生涯和“见少离别多的”商人妇心理。

(四)五代两宋时代的南京与江东

“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藩镇割据,最终形成五代十国的大分裂。金陵先后为杨吴之西都和南唐首都,这两个小朝廷修城的贡献是,改变了以往只把宫殿衙署围在城里的惯例,而是把城市的商业区、居民区等大都围到了城里,后来的宋城和明的都城都沿袭了这个做法。宋朝灭南唐后,没有像隋唐那样贬抑南京,而是作为东南枢纽重镇(府之上“路”的治所),后来又改昇州为江宁府,并作为宋仁宗即位前的封地;南宋时更以南京为“留都”,置皇帝行宫,改江宁府为建康府(恢复了东晋南朝旧称),宋高宗赵构三次驻跸,建康地位仅次于都城临安。

图中可见白鹭洲已与东岸相连,夹江已成窄窄的水道,洲上还出现了汝州乡和鳝鱼口的二级地名,想来已是人丁不少、炊烟袅袅的地方。而值得注意的是,当白鹭洲已与东岸相连之际,南边的迷子洲和北边的无名洲(今天江心洲的雏形)、鳗鱼洲都出现了。图中的毛公渡显然就在今天的河西建邺范围内。由于宋的建康城西南部分要比后来的明代城墙偏西(尽管明应天府城更大),在其城内的白鹭亭、折柳亭也应该在今天的河西建邺地界。

陈沂《金陵古今图考》中手绘的《宋建康府图》

陈沂《金陵古今图考》中手绘的《明都城图》

由于金兵肆虐中原华北,大批北方居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建康人口大幅增加,白鹭洲上“汝州乡”之地名明显反映了来自北方居民的史实。建康的城市繁荣堪比六朝,江东地区的赏心亭、白鹭亭等等都重新复建。

(五)明代的南京与江东

元朝灭宋后,宋的建康城和全国绝大多数城墙一样,被防范汉人反抗的元朝廷下令拆毁。朱元璋在元末人民起义中作为韩刘“宋”政权的将领崛起,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占领集庆(南京),征伐四方,直至洪武元年(1368)称帝,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统一政权的首都。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到终洪武之世,举全国之力建筑的南京城墙“高坚甲于海内”。然而,继位的嫡长孙建文帝,没有能依靠高墙坚壁抵挡住叔父朱棣南下的兵马。篡位的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终是坐不安稳,到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但南京仍然一直是明王朝的“南都”。

图中可以看出,现代河西江东的形状已见雏形,沿着江边,北河、新江口、玉河、上河、沙洲圩、大胜关依次排列;秦淮河上标明了石城桥、三山桥;完全在今日河西建邺境内的老地名还有:江东门、江东桥、普惠寺、西城、栅栏门等。值得注意的是秦淮河的入江口已改道从三叉河入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就是从三叉河入江的。明太祖建造的南京城共有十三个城门,洪武二十三年(1390),为进一步加强南京城防,又动工建造外郭城垣,外郭周长达60千米,其中砖墙只有约20千米,其余利用黄土岗垄,筑土为垣,外郭西面自栅栏门至外金川门之间未闭合,以江河为天然屏障。外郭城门的数目,历史记载不一,从15门到19门都有,民间流传的是“里十三,外十八”。对本文很重要的“江东门”这时候开始正式出现,虽然这个“江东门”只是诸多外郭城门之一,却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把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对南京极其重要的“江东”二字,以一座城门的名义固定下来,而且这个“江东”概括了古代南京长江东岸沿江区域。明清时代的江东门地区区域也远比现在的江东门区域大。

明朝建都南京后,曾在南京实施大规模的移民,包括移出相当多的原住民和移入新住民,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说:“高皇帝定鼎金陵,驱旧民置云南,乃与洪武十三等年,起取苏浙等上户四万五千余家,填实京师。壮丁发个监局充匠,余为编户,置都城内外。”这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赶走了南京的大批原居民到云南,后来又把江浙一带城市的大量富户、工匠迁入南京。近城而又是交通要地的江东地区,应该也是移入新住民的地区。据洪武二十四年统计,京师人口达到47.3万人,有研究者计算,明代洪武末年南京人口为68万人,甚至达到80多万人。虽然明代禁令和限制繁多,明代的《南都繁会图》还是具体描绘了当时南京的繁华景象,明代南京的街道,后人整理统计有48条,绝大多数在南京城里,尤其是在老城南地区。当年江东的上新河和大胜关、西城——所街一带,也已经兴起了街市。

《洪武京城图志》中的《街市桥梁图》

嘉庆《重刊江宁府志》中的《江宁府城图》

(六)清代的南京与江东

清军占领北京的第二年,顺治二年(南明弘光二年,1645年)清军南下占领南京,改应天府为江宁府。虽然不再是“南京”,清代的江宁府依然是东南重镇,是统辖江南(不久划分为江苏、安徽)、江西的两江总督署所在(最初还辖有河南)。清代中前期,南京的城池街道大体延续,较大的破坏是改造、拆变已衰败的明故宫及其附近的住宅区,作为八旗兵的驻防城,也称满城,占据了南京城的东南角。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占南京,改江宁府为“天京”,定都于此。由于清军和太平军的攻守战火、太平军的内讧与破坏,南京城遭到一次更大的劫难,多年后才慢慢复兴。

由于明清时代南京长江东岸地区的泥沙继续淤积,加上秦淮河入江口改道、江心洲的不断增大,对大胜关至石头城沿岸港口造成了不利影响(其中石头港本身在早在宋代就淤积成陆地而消失);而另一方面,这反过来有利于下关地区港口地位的加强。虽然清代江东这些港口大都仍然正常运转,上新河、江东门、所街、水西门外等街市并未衰败,但港口不断淤积这一点妨碍了河西江东地区在清代及其以后较长时期的城镇化发展。

在太平天国时代,江东及江心洲曾经是清军和太平军的攻守的重要战场。

四、近现代南京江东地区

尽管鸦片战争结束后的《南京条约》把南京列入了首批开埠的城市,但由于清廷和地方官员的拖延,加上太平天国战事影响,南京的真正开埠是在太平天国结束之后。在同治、光绪年间,历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李鸿章、刘坤一、沈葆桢、左宗棠、曾国荃、张之洞、端方等,都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他们在南京引进新式工业,举办西式教育,改变城市格局,并积极应对开埠开港措施,使南京下关地区迅速形成新的交通与商贸中心。抗战前民国年间修建的中山北路更把下关和南京市中心紧密联系起来。

为什么是下关?下关的港口形成要晚于河西江东地区,最早是东晋在老虎山附近建了座军用码头,称为白石步,后成为建康的江防要塞之一。宋代,在龙湾设都船场、军船寨、驿传水站等。明代时,下关已成为造船基地和官商水运知名港埠。到了清代中晚期,河西江东诸港的逐渐淤积变浅、没落,下关诸港便成为南京对外交通商贸的主要港口。

民国《首都计划》中的《国都界线图》

可以这么说,河西江东沿岸港口的衰落,导致了近现代上新河港集市贸易只能是主要港口不做的木排行业,造成了所街、江东门等街市的长期萎缩甚至消失。河西新建邺这片来自古代江岸和江水的土地,晚清近代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除了少部分村镇和住宅及其他建筑物,大都是农田、水塘,这种发展滞后的现象与其交通地位的下降有直接关系。

当然,在近现代的江东地区依然有许多值得叙述的故事,例如上新河港的木市贸易,依靠河西江东水塘、水田物产又地近城南居民区的水西门外集市等等。

五、当代江东商贸区

改革开放之前,河西江东地区的农副业、手工业等也有所发展,但仍然是农业近郊区的形态,从多种农业过渡到以蔬菜和水产养殖为主。改革开放初期,这里出现了南湖小区等安置性住宅群,更出现了多个建材市场等大买场和一些加工工业,成为典型的城郊结合部。2004年,新建邺区迁移到河西以后,江东地区获得了高速发展。

江东商贸区:图中彩色部分是江东商贸区,红点连线内是其核心区;西北部凹进的一块浅色部分是隶属鼓楼区的江东街道

今天的南京江东商贸区地处河西新城北部区域,北起汉中门大街,南至应天大街,西起长江夹江,东至外秦淮河,区域面积约10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面积2.5平方千米,辐射区约7.5平方千米,是南京新的市级商业中心,是撬动、促进建邺繁荣的重要杠杆,承载着新建邺产业发展的引领地位和支撑作用。

江东商贸区,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人文璀璨,配套齐全。五条景观大道和2号地铁线贯穿其境,应天大街与城市快速通道和过江隧道相连;莫愁湖公园、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锦研究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蕴其中。

另外,除了江东商贸区,今日南京以江东为名的道路和地名主要有江东北路、江东中路、江东门、江东桥,以及隶属于鼓楼区的江东街道(该街道在改革开放后同样获得了高速发展)等。

猜你喜欢

江东河西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给人看病的“清洁工”
最可爱的人
不要将就,要讲究
爆笑三国 第四回 称霸江东
南京大闯关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南京翠贝卡河西旗舰店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