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熟燕园史话

2018-03-07

江苏地方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燕园道光

◎ 李 烨

蒋元枢、蒋因培故居

虞山十里,不失风雅;尚湖千顷,独具神韵。常熟是宜居的山水城市,历史上出现过不少私家名园,园宅合一,园中有宅,可居、可游、可赏。以山做伴,以水为伍,它们依托虞山作背景,移景换形,拓展园林的空间感。枕河而筑,则在水上做文章,把活水引进园内,园内与园外相通,增添灵动和韵味,充满艺术美感,不失文人墨客的精致和书卷之气,深藏而不露,内敛而不张扬,是大自然的恩赐与能工巧匠的精妙构思相结合的产物。

燕园是常熟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作,岁月沧桑,依然别有一种妩媚。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去探寻燕园背后鲜为人知的人文故事,品味古人的生活状态。

燕园位于常熟古城区北隅,西有虞山横卧,东有运河流淌。经历了漫长的拓展过程,城区逐步形成了“家住绿槐荫里,门临春水桥边”的格局。南宋绍熙四年(1193),县尉赵笈夫在白粮仓西建县尉厅,这是一个维持城区治安的机构,相当于今天的警察局。厅后建有一小阁,取名为“乐山”,登阁可观虞山秀色,后改为“挹翠”。城北一带人口集聚日渐闹猛,钱观复、光禄大夫邱砺、工部郎中富元衡等望族,先后建宅于此,挡蔽了小阁的景观,小阁又改名为“斗室”。小阁之北是一片花圃,圃中建有“藏春”“野趣”二亭。此后尉厅颓圮,花圃堙没。淳祐八年(1248),县尉周介夫重加修葺,恢复壮观,在厅西建梅隐轩,在花圃临河处筑濯缨亭。元代县尉厅破落不堪,濯缨亭也没了踪影。明初,县尉厅撤,人们建起了炳灵公殿,县尉厅后的花圃则成了邵氏的花园。嘉靖年间张文麟在此筑半野园,它成为半野园的花圃。以后几易其手,崇祯年间到钱谦益手中达到鼎盛。经过钱谦益的苦心经营,半野园占据了东达琴川河,与大步道巷钱氏老宅相望;北到七弦河,与周氏苍翠园即北园紧连;西到北门大街;南至辛峰巷的一大片区域。绛云楼焚毁后,半野园由盛而衰,人去园空,日渐荒芜。钱谦益、柳如是去世后,钱谦益子钱孙爱将其分割出售,其中大部分被蒋伊、蒋陈锡父子买下。蒋伊(1631~1687)字渭公,号莘田。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陕西道监察御史,官至河南提学副使。蒋伊政绩突出,康熙皇帝赐“怀荩兴文”匾,蒋伊买下半野园后在弄堂西口建造了蒋氏牌坊。蒋陈锡、蒋廷锡兄弟把原来在乾元宫右侧的蒋氏世恩祠移建于此,也就逐渐成了蒋氏家族的集中居住区。

乾隆初年,方益搬到此地与蒋氏为邻。方氏祖籍安徽休宁,于清顺治年间迁到常熟梅李镇安家。方氏家族以奉行孝道闻名,故称孝子方氏。凭借徽州人的聪明能干,发展成为梅李望族。方益,字对岩,举人。乾隆年间任湖北黄梅县的知县,三年后辞职归里,在含辉阁与辛峰巷之间、灵公殿西买下了一块地。方益购置太湖石,堆成山峰,园内水池从横跨市心街的桥下穿过,直通琴川河(市心街后称为紫金街,此桥后亦名紫金)。因取唐代著名诗人元结《与瀼溪邻里》中“峰谷呀回映,谁家无泉源”的意境就取名“峰谷泉源”,由寓居常熟的崇明人书法家柏谦题写园名。方益财力有限,未等完工就出租他人,以维持生计,回到梅李老宅,建造用的湖石堆在地上。此后“峰谷泉源”售于东阁大学士蒋溥之子蒋元枢,称“蒋园”,方益的后代则蛰居园旁的“绣屏风馆”。蒋元枢(1739~1781),字仲升,一字香岩,举人。乾隆四十年(1775)三月至四十三年六月任台湾知府。卸任后分发福建以知府候补。乾隆四十四年二月,进京受乾隆皇帝的接见,结束后请假回到家乡,为祖父和父亲树牌坊、建祠堂,修葺世恩祠和为其兄筑墓,同时买下住宅东侧的方氏园林作归隐计。次年三月,乾隆第五次南巡至杭州,蒋元枢留在杭州办差,再次受乾隆引见。此时蒋元枢已疾病缠身,再次请假,回到常熟加快了建园步伐。“中建西洋台,棂槛悉以檀楠为之,奉天妃其中。”建房造屋用料十分讲究。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十八日,蒋元枢在福建去世,享年43岁。子女尚幼,由其兄弟们料理后事。长子蒋继煃是位纨绔子弟,《海虞诗话》记载:“蒋处士继煃,字芝山。世家子,豪于摴蒲,尝掷琼指园池为注,一掷而拱手赠人。”一次赌博把园输与别人。

道光初年被蒋因培买下。蒋因培(1768~1838),字伯生,号燕园主人、辛峰老民。蒋因培与城南蒋氏的蒋元枢并非一族,人们称蒋因培是蒋元枢族侄,是指同姓而言,并非嫡亲。蒋因培的先辈是在明洪武年间从长洲迁到常熟城内青果巷,故称青果巷蒋氏。明代被刘瑾杀害的御史蒋钦,是蒋因培的十世祖。蒋因培父亲蒋瞻岵(1727~1786),字蓼庭。蒋瞻岵4岁时父亲蒋汴即去世,家道中落,跟着祖父蒋守四处漂泊,以讨饭为生,最后在路人的接济下落脚山东济宁。在艰苦环境中,蒋瞻岵不忘读书,后家境渐渐好转。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京城担任四库馆誊录。乾隆四十二年,以布政司理问分发山东,署兖州府经历。后担任山东汶上知县。因积劳成疾,在任8个月病卒。生有蒋因培、厚培、天培。蒋因培生于济宁,读书过目成诵,10岁通韵语,17岁以国子监生应顺天乡试,为法式善所激赏,由是知名。嘉庆二年(1797),得县丞分发山东,权费县巡检,补阳谷县丞,累署汶上、金乡、峄、滕、高密、巨野诸县事。嘉庆十八年,任泰安知县。嘉庆末,任齐河县知县。蒋因培居官清正,得到百姓爱戴。随父亲在山东汶上时,筑有萝庄,经过蒋因培的扩充,渐成规模。“白杨绕于斋前,青山在其屋上”,有古槐七十二树,名其堂“七十二槐堂”。请画家黄易画了一幅《萝庄图》,好友郭麐题写《萝庄图记》。汶上是南北来往的要冲,一时名士东游者,题襟书壁,萝庄俨然成为文人接待站,蒋因培因此有“昔人称汪伦,今逢蒋伯生”之誉。

燕谷洞天

蒋因培是著名诗人,著有《乌目山房诗存》,辑有《秋唱集》。同其他乾嘉学派的人物一样,亦酷爱金石,重考据之学,著有《燕园石墨》。嘉庆二十年,在泰安,曾与当地人一起在玉女池中寻访到秦二世元年诏文石刻残石二块存十字,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至今仍保存在泰安岱庙。

嘉庆二十一年,蒋因培顶撞上级,遭到弹劾,嘉庆皇帝看了疏状后批道“此人可嘉之至”,被免于追究。道光元年(1821),敢于直言的蒋因培,触犯御史,以狂谬被劾,遣戍新疆。道光三年(1823)遇赦释还,在河南兰阳遇到画家钱杜,请他画了一幅《入关图》。适逢酷暑,钱杜挥汗三日,泼墨而成。此后闲居济南历城,在城西柳絮泉旁买下一座破落的园林。这所园林来历不凡,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故居,明代嘉靖年间为济南文人谷继宗的宅第,清初成为名士钟性朴的居所,后归济南著名的朱氏家族中朱纬、朱令昭所有。据朱照《锦秋老屋笔记》记载,朱纬添建廊屋,有萧寒郡斋、红鸥馆。西院金线泉侧有水明楼,竹木映窗,鸣泉绕砌,南对云山,成为历城第一佳境。朱令昭是著名诗人、画家,年仅41岁即去世。此后楼房颓废,草木荒凉,卖花人把废基改为花圃。蒋因培买下后稍作整修,取名“燕园”,亦称“泉上精舍”“蒋园”。好友韩崇(1783~1860),有一诗相赠:“眉柳依然黛色横,林泉今又属元卿。东篱对客黄花瘦,南阮看人青眼明。金石已随尘世散,梧桐犹作雨风声。寓公自有渊源在,池上重题漱玉名。”乔岳有《游蒋园诗》:“南溪流急北溪迟,一栏分泉作两池。树历年多禽亦古,花无人见蝶先知。壁悬细篆争猜字,客到高楼妙有诗。莫怪檐廊俱草草,寓公本不作长思。”高宅旸《味蓼轩诗钞》中《济南杂诗》也提到“伯生大令燕园今已易主,园即李易安遗宅”。道光初年,何绍基(1799~1873)随任山东学政的父亲何凌汉来到济南,与弟何绍业是燕园常客,常在一起切磋学问,研讨心得,故在何绍基的诗文、题跋中可见这所燕园的线索。道光三年(1823)所作《题圉令赵君碑三首》有“道光二三年间,伯生居济南西关外之燕园,余与兄弟子毅偕周通甫、杨征和、张渌卿诸君谈碑看画,过从无虚日,顾未见此碑,其时盖尚未收得也”的记载。道光十八年题《朱季直印册》跋:“丁酉冬,季直来京师,枉顾欣然。盖别来十三年矣。犹忆燕园旧游,张渌卿、周通甫均归道山,陈鹿樵不知今在何许。主人蒋伯生弃园归虞山,闻甚佳健,然亦音信久阔矣。”同时还有题诗一首,首句为“忆余初识燕园老,异书英客争相造”。蒋自号燕园主人,即是从入住此园时开始的。

蒋因培为人落拓,纵情诗酒,交友广泛。60岁以后叶落归根,开始把西门大街致道观西侧蒋忠烈祠改建成“一角园”,辟藏书室名“乌目山房”,把自己收藏的藏书和字画、金石存储其间。在园中可望见虞山辛峰亭,取号辛峰老民。女弟子诗人周绮有《呈蒋伯生师》:“谓传雅集在西城,曲度深宵月几更。高士园为才士集,诗人心得古人情。千秋韵事推前辈,一代名儒属后生。毕竟黄花谁是主,白头潇洒有渊明。”

不久又买下“蒋园”仍用“燕园”命名。道光八年(1828),卖掉历城的燕园回到常熟。在苏州胥江上与吴江诗人袁棠相遇,袁棠作诗相赠:“回乡仍作客,旧业已无家。公子衣犹葛,高堂鬓欲华。方舟留夜话,孤烛照天涯。挥手愁明发,纷纷散晓鸦。”次年春天,请常州著名叠石高手戈裕良为园林堆石。戈氏仔细度量,对原有太湖石假山进行完善,堆成一组形状似七十二只猴子的花果山,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使小园顿显活泼,在构思上明显受了苏州狮子林的影响。戈氏把重点放在园的中北部,用本地小山的黄石,使两种石材既能形成强烈对比。在虞山最险峻的剑门奇景中寻找灵感,应用中国画的构图法把浓缩版的剑门搬到了园内,取名“燕谷”,气势不凡,成为整个园林中最大亮点。工程进展迅速,一气呵成,当年夏天完工。道光十年戈裕良去世,燕园成其绝作。道光十一年七月,蒋因培专程到吴江郭麐家中,娓娓道出原委,郭麐信手撰成《燕园记》一篇:

往岁访伯生虞山,信宿于其所居之燕园,时伯生方卜宅兆于山麓,未暇以布置园亭为事也。自后君常寓孥于泲州,去岁始归虞山。有客传其葺治一新,比旧改观矣。今年七月,君自虞山过余袁浦客舍,为言自新春初经始,断手于夏仲。 泉植楥,帖石置屋,引远山以为屏,辟曲径以延客,花卉竹木,面势所宜,云霞新鲜,鸥鹭如养,称心营度。虽地不数亩,居然有丘壑之美,不有文字,孰标胜赏。今以是属子,于是出其题目之处凡十有六,领异标新,仿佛若身游其地。乃询之曰:子之以燕名园,何也?曰:吾生长山左,长而跋履,足迹所及数千万里,出塞入塞,冰雪之交。在卦为蹇,于人为劳。老爱筋力,燕燕居息。少而旅逸,远去乡国。宗人戚属,稀见颜色。愿言于此:燕乐饮食,毛羽不丰。翻飞逆风,近惭鹪鹩。远愧冥鸿,飘摇琐尾。一巢始定,安我琴书。长我子姓,病者求息。劳者必歌,传于此名。子谓之何?应之曰:子之名则善矣,其亦无负此名矣乎。与君定交三十余年,离合聚散,悲愉欣戚,会不能以一瞬。俛仰此世,岂堪把玩。往者如斯,余年可知。生地佛重,首禾吾师。返邦族而息劳筋,谢车马而开故书,岂枪榆之可笑而意而之智之不如。行复自念,悽怆伤怀。未掩柴荆,栖栖江淮。重过君园,而照影于池水,恐不复识吾之形骸也。

这篇记为我们解开了燕园名称由来之谜,它出自《诗经·小雅·北山》中的“或燕燕居息”,燕燕通“宴宴”,是安息的样子,居息就是闲居休息。燕园的命名权应该归属蒋因培是确实无疑的。经过蒋因培的营造,燕园基本定型。回顾四周,真可谓“有山尽欢喜,无水不精神”。眼见所处,离不开亭台楼阁,遥望水池,这荷花倩影、柳枝婆娑;那清水池畔又见秀竹扶疏、苍松葱郁,枝叶繁茂,清新翠绿。影临曲水,花入栏杆,仿如那伊人相依;园内山石林立,无一处重复,无一景雷同,形成了燕园十六景。这十六景分别为:诗境、燕谷、引胜岩、春明池、过云桥、一瓻阁、三婵娟室、五芝堂、十愿楼、绿转轩、伫秋簃、赏诗阁、童初仙馆、冬荣老屋、竹里行厨、梦青莲花庵。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王翚、杨晋笔下的气象万千,蒋廷锡、马元驭画中的风神俊逸,相辉交映。春天牡丹吐艳,夏时荷花满池,秋季丛桂争发,冬令梅花怒放,四季不同态。燕园身处城中,但七弦河一带还是水田一片,竹篱茅舍,蒹葭苍苍,人称小桃源。其中赏诗阁是园中最高处,远眺虞麓山峦,俯瞰燕园全景,主人时与好友抒怀唱和,乘兴之作贴满壁间。三婵娟室外种有新竹、娇柳,每当新月当空,顿成三影,人称三婵娟。

完工之后蒋因培请时年70岁的画家钱杜在五芝堂,当场挥毫一气呵成把这十六幅景色画成册页。张丰玉为图配诗,蒋因培作诗答谢。

蒋因培没有忘记昔日的情谊,数次赴济南、济宁看望朋友。道光十二年底,蒋因培外出远游,先赴湖南看望儿子。蒋因培有两子:长子蒋庸,字奇男,举人,湖南候补直隶州知州;次子蒋愚,湖南候补县丞,早卒。道光十三年二月,在蒋庸任职的永州东安县署,蒋因培为自己的诗集作序。此后拟登南岳,因病未果。是年冬,由湖湘乘船游历闽粤。

蒋因培把燕园作为他理想中的桃花源,每到花开时节,姹紫嫣红,蒋因培邀请好友在燕园把酒言欢,很多文人留下诗作。友人钱泳每次到虞城总是下榻燕园,对燕园极为称许。道光十六年,蒋因培招待朋友在童初仙馆饮酒唱酬。道光十七年春,燕园牡丹盛开,蒋因培邀请黄安涛、彦齐槐、杨文荪等人到常熟相聚。余兴未尽,他们还一起上虞山绝顶观赏剑门奇石,并在剑门留下摩崖石刻。

道光十八年,蒋因培赴上海就医,归里数月即病逝,走完了他人生历程。

不久,蒋庸将燕园售于吴县东山的富商潘守训。道光二十一年五月,蒋庸遭湖南巡抚吴其浚弹劾,革去知县职务,回原籍交地方官管束,理由是“踪迹诡秘”。此后一直在军中效力,在湖南去世,后代也留在了湖南。

燕园虽为私家园林,当初仅以竹篱围栏,人们在园外能望见园内,即使主人不在,也可以随意入园赏花观景。道光十年,方岩之孙方熊约几位友人来到完工不久的燕园,时主人在山东。故园易主,面貌改观,方熊十分感慨。

潘氏是生意人,缺少文人的风雅,入住后,拆竹篱改成木栅栏,并在辛峰巷建高大的墙门,大门紧锁,不许闲人进出。此举引起邑中人士的非议,在方熊、曾熙文等人的诗文中颇有微词,没有点名,只是含蓄地写成“荥阳氏”。潘守训不久即因病去世,邑志中载其长子潘其永,在父亲生病时割肉尽孝。

道光二十七年,燕园被科场失利而归的归令瑜买下作为别业。从蒋庸、潘守训到归令瑜,10年间三易其主。归令瑜(1800~1850),字子瑾,号萝汀、少庵。道光十四年举人,多次参加会试名落孙山。燕园经归令瑜之手,理芜增美,顿觉“奇石立、佳植露”,恢复了往日景象。移居之日归令瑜写下“差喜嚣尘能避俗,不须更问武陵渔”的感触。归令瑜身后子女相继凋零,由侄孙归曾禧居住于燕园内。

光绪二十四年,翁同龢开缺回籍,一时居无定所,旧山楼赵宗建热情介绍燕园有空余房屋出租,最后翁同龢在塔前租屋暂作栖泊之所。此后,归氏把燕园大部分售于蒋元枢玄孙蒋鸿逵。蒋鸿逵(1864~1918),字逵卿,号蔚青。曾在昆山、溧阳、嘉定、松江等县担任幕僚和文书,光绪二十八年后息影家乡。蒋鸿逵先后出资修蒋元枢墓、收回世恩祠地基和买下蒋氏祖业燕园,为城南蒋氏家族做了大量有益的事。蒋鸿逵在燕园“植兰于庭,鸣鹤长鸣”,以诗酒自娱。光绪末,燕园再次转手,被驻日本长崎领事张鸿购得。宣统元年(1909)小年夜,失火,烧毁后楼十余间。宣统二年,张鸿从日本回国,着手修缮燕园,先后拆除了园内搭建的小屋、平房数间,空地悉种以竹,建花房,从日本带回一棵白皮松种于园内。1916年正式迁入,自号燕谷老人。此后又筑围廊,畜白鹤数只于园内。园内景色也变化不少,在张鸿笔下,三婵娟为湖石一堆、蜡梅一丛和罗汉松一株,在月光下风姿绰约。张鸿曾在园内收留孤儿,创办见习所,教做手工和养蚕,并在园中完成了他的文学著作《续孽海花》。1919年,小说《轰天雷》作者孙景贤患肺病在燕园养病半年多,直至年底临终前数日搬离。诗人杨无恙也曾在燕园小住。张鸿入住长达20年,是时间最长的燕园主人。

钱杜所绘《燕园图》其后归赵宗建,光绪元年(1875),赵请杨沂孙题写“钱叔美画蒋伯生先生燕园图”引首,后售于一北京古董商。1911年,国光出版社用珂罗版出版了《钱杜燕园八景册页》,已非完璧。《入关图》卷仍在人间,后归霍邱裴氏吟雪轩收藏。2011年,亮相北京保利拍卖有限公司秋季拍卖会。

1936年,燕园旁的灵公殿军队驻扎,借燕园作厨房,军队挖有地下室。三婵娟室又称四面厅曾为沈养孙之子沈芳畦所租住。1937年,日军占领常熟,国破家亡,张鸿避难到桂林,后辗转香港,1938年定居上海,直到1941年去世。燕园仅有看门人看护,图书、古玩、家具悉被抢劫一空,一片狼藉。后由徐兆玮帮助清理,仅在残垣破壁间寻得张鸿的几册诗稿,带到上海。新中国成立后,破败不堪的燕园先后被公安局、皮革厂占用,正因如此使燕园躲过了劫难。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建筑学家童 来常调查园林现状,并在《江南园林志》一书中专门介绍。50年代,建筑学家陈从周来常考察,在《园林》杂志上发表了《常熟园林》一文,认为燕园是常熟园林的硕果,赞赏有加。改革开放以后,园内的单位陆续搬迁,十六景恢复,燕园浴火重生。

燕园保留了不同时期的造园特点,至今我们仍能感觉到园内的差异,从布局看南部稍显局促,而北面则较为疏朗开阔。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燕园已经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元素和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昔日的私家园林已经蜕变成开放式的公园,最为重要的是,燕园周边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这样,诚如徐兆玮对燕园的评价“古色斑斓,如读六朝人文,虽疵句亦觉秀媚在骨”。

不到燕园,怎知景色如许?

猜你喜欢

燕园道光
一道光
交互理念下养老型社区景观设计研究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情系燕园六十年》评介
游燕园(新韵)
情怀:照亮忧伤的一道光
龙猫,你爱的那道光是爱情
燕园的山
极光——不只是极美的一道光
燕园之钟
瘦身TIPS,在夏天瘦成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