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得”用法口诀之误及校正
2018-03-07吴土艮
吴土艮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汉语的用词造句具有自成系统的结构规律。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划分出的实词与虚词,其作用各有不同,实词可以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意义实在;虚词只有语法意义,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因此,当词一旦进入语法系统,即由词逐层组装而成短语或句子,构成词类系列,成为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也就是句法成分,这时的实词就获得句法成分的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等。但是,在进行句法成分分析时习惯停留在词类辨别的角度,最典型的表现是所谓的“的、地、得”用法口诀(以下简称“口诀”)。该口诀在网络和自媒体上铺天盖地地传播着,贻害不小,尤其造成中小学生的行文错误百出。本文拟通过对该口诀的分析,分辨其中弊端,以期更准确地区分和使用“的、地、得”。
一、“的、地、得”用法口诀
口诀一
的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
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美丽的花儿绽笑脸,青青的草儿弯下腰,
清清的河水向东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暖暖的风儿轻轻吹,绿绿的树叶把头摇,
小小的鱼儿水中游,红红的太阳当空照。
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
认真地做操不马虎,专心地上课不大意,
大声地朗读不害羞,从容地走路不着急,
痛快地玩耍来放松,用心地思考解难题,
勤奋地学习要积极,辛勤地劳动花力气。
左边两人就使得,形容词前要用得,
兔子兔子跑得快,乌龟乌龟爬得慢,
青青竹子长得快,参天大树长得慢,
清晨锻炼起得早,加班加点睡得晚,
欢乐时光过得快,考试题目出得难。
口诀二
名词前面是“白勺”
动词跟着“土也”跑
形动后补“双人”到
以上几种用法,可以写成下面的公式:
1.修饰限制 +“的”+ 名词
2.修饰限制 +“地”+ 动词
3.动词(形容词)+“得”+ 补充说明
二、“的、地、得”用法口诀之误及局限
1.“的、地、得”作为不同句法成分的语法标志,是语法功能的体现,不是一般词语之间的任意组合。现代汉语普通话里结构助词“的、地、得”都读轻声“de”。因为语法功能不同,口语里的“de”在现代汉语书面表达中分写为“的、地、得”三个不同的汉字,以区别不同的句法成分,从而避免歧义。的——定语的标志,表示它前面的成分是定语,限制、描写后面的名词性中心语;地——状语的标志,表示它前面的成分是状语,限制、描写后面的谓词性中心语;得——补语的标志,表示它后面的成分是补语,补充、说明前面的谓词性中心语(见图1)。
图1 “的、地、得”表达的不同句法成分
可见,作为语法标志的结构助词“的、地、得”是具有表达一定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主要用于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不同结构关系,而不是像口诀所示的简单的结构助词和词的类别的任意组合。用“的、地、得”三种语法形式分别作为定语、状语和补语的语法标志,符合语言表达精确化的要求,是汉语发展自然形成的规律。因此口诀一的“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等仅仅根据结构助词和实词的类别确定相互间的关系并使用何种语法标志,不仅不得要领,并且会由此引发许多歧义。
2.口诀只涉及词性辨别,但词的性质分析不能代替句法分析。句法分析是短语的结构分析,是句子分析的基础,应采取层次分析法。它不同于以词为研究对象的词法分析。句法成分是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虽然句法结构是由词逐层组装的短语里或句子里的词类系列,但绝不等于单独的词的类别。不同的词类一旦进入短语或句子里而构成句法成分和句子成分,不同的结构类型便形成不同的结构关系而获得不同的句法成分。因此口诀只停留在名词、动词等词的性质观察并确定与结构助词之间的关系,是肤浅的和不当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具体分析与它组合的中心语的组成性质。此时进入句法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实词已经换了句法身份的名称,成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等,并赋予了新的语法关系,如果仍然停留在词的性质分析层面,就像只指明男人和女人的性别,却没有区分他们是父子、母女、工人或农民等社会属性与关系,将句法分析异化和简单化了。
结构助词“的、地、得”分别是定语、状语和补语的标志,为了增强语言的准确性,避免歧义,需学会分辨其用法。在日常使用中,三者的区别经常被混淆,例:
(1)这件事办的不得法。
(2)大家就当前的形势和治河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3)他高兴得说:“好吧,我们一起去。”
(4)经常的学习外语是必要的。
(5)大家打算仔细的欣赏。
例(1)的“不得法”是补语,应把“的”改成补语的标志“得”。例(2)的“进行”是准谓宾动词,宾语不能是状中短语,应当是定中短语,应把状语的标志“地”改成定语的标志“的”。例(3)“高兴”是状语,应当把补语的标志“得”改成状语的标志“地”。例(4)“经常”修饰动宾短语“学习外语”,因而是状语,应当把“的”改为“地”。例(5)“打算”是真谓宾动词,宾语不能是定中短语,应当是状中短语,应把“的”改为“地”*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 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40页。。
3.汉语句法分析不能笼统言之,需要分清主要与次要、一般与特殊的规律,而口诀只关注词语一对一的对应关系,难免出错。汉语中主要实词的语法功能不是单一的,既缺乏普遍性又缺乏排他性,不能比附英语的句法成分和词类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尤其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类词的语法功能常常相互交叉,某类词可能充当几种句法成分,而每种成分既非为某类词所能全部充当,又不为某类词所专有,这里有主要与次要、一般与特殊甚至于个别现象的区别。
汉语里多数偏正短语与它的中心语性质一致,即中心语是名词的,整个短语是名词性的,如“美丽的家乡”“母亲的往事”;中心语是谓词(动词、形容词)性的,整个短语是谓词性的,如“认真地做操”“非常地复杂”。一般来说,名词的修饰语是定语,谓词的修饰语是状语。口诀只限定看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词性确定与中心语的关系,一般情况可能是对的。例:
亲切[地]慰问了死者(的)家属
严肃[地]批判对方(的)错误
深入[地]调查了事件(的)真相
激动[地]讲述母亲(的)往事
但是,当谓宾动词带的是谓词性宾语,此时定中短语充当宾语,动词、形容词在句中做了宾语中心语,若按口诀的方法推演,仍然只看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词性,就犯了表象掩盖主体、一般代替特殊的毛病,肯定要出错。汉语里的特殊情况是定语也可以修饰谓词性成分,整个偏正短语作宾语,这时只能用“的”而不用“地”。例:
……表示亲切的慰问(动词)
……进行严肃的批判(动词)
……开展深入的调查(动词)
……喜欢激动的讲述(动词)
……欣赏花儿的美(形容词)
……理解内心的痛苦(形容词)
……表扬战士的勇敢(形容词)
……歌颂党的伟大(形容词)
谓词性偏正短语同样也可以充当主语,联系定语与中心语的也只能是“的”而不是“地”。例:
人民的尊敬(动词)鞭策……
深入的调查(动词)使……
母亲的伟大(形容词)影响……
童年的幸福(形容词)是……
4.名词不等于名词性中心语,谓词也不等于谓词性中心语,谓词性中心语又不全是动词,还有形容词。口诀完全模糊了语法分析的两个不同范畴,即以词法范畴代替句法范畴。中心语是偏正(定中、状中)短语和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有的中心语可以是短语。现代汉语里根据中心语与它配对成分性质的不同,有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和补语中心语三类。名词性中心语是语法中的句法范畴,不等于词法中词的类别名词,它们是不能混淆的。而谓词性中心语可能是动词也可能是形容词,大多数动词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而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因此既不能笼统而言,也不能忽视形容词的存在。
5.口诀中只举描写性定语和状语,没有涉及限制性的定语和状语,顾此失彼,丢了一大类。例:
父亲(的)批评(动词)……
中国(的)强大(形容词)……
未来(的)希望(动词)……
明天(的)成功(形容词)……
再三[地]请求(动词)……
渐渐[地]大方(形容词)……
经济(的)振兴(动词)……
爱情(的)火热(形容词)……
黄河(的)咆哮(动词)……
故乡(的)美丽(形容词)……
格外[地]勇敢(形容词)……
更加[地]昏沉(形容词)……
上面列举的限制性定语或状语先后分别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领属、时间、范围、处所和程度等。定语和状语都是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定语、状语修饰中心语的语义关系都可分为限制性和描写性两大类,即有限制或描写的作用。因为统称修饰语,在日常生活中定语的标志“的”与状语的标志“地”的误用率非常高。例:
(6)蘑菇兄弟晋级《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hold住全场。
(7)如果你得到她的拥抱,你就永远不会老,为了这个神奇地传说,我要努力去寻找。
(8)当我们渐渐的长大,门前的那些茉莉花,已经慢慢的枯萎,不再萌芽。
(9)你是不是象(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你是不是象(像)我整天忙着追求,追求一种意想不到地温柔。
例(6)“大胆地”是动词性中心语“往前走”的描写性状语,不是定语,“走”是动词性中心语的中心词,“往前”是限制性状语;例(7)“神奇的”是名词性中心语“传说”的描写性定语,不是状语;例(8)“渐渐地”和“慢慢地”分别是动词中心语“长大”和形容词中心语“枯萎”的描写性状语,不是定语;例(9)“辛苦地”是动词中心语“工作”的描写性状语,不是定语;“意想不到”是形容词中心语“温柔”的描写性定语,不是状语。
6.口诀一所举的状语标志“地”可加可不加,需根据语境而定。除了需要强调的情况,凡是可用可不用的标志语应省略,这才符合言语表达简明的原则。如口诀一所列的“认真地做操,专心地上课,大声地朗读,从容地走路,痛快地玩耍,用心地思考,勤奋地学习,辛勤地劳动”可以不使用语法标志:认真做操,专心上课,大声朗读,从容走路,痛快玩耍,用心思考,勤奋学习,辛勤劳动。
7.关于补语,口诀一所说的“左边两人就使得”,口诀二所说的“形动后补‘双人’到”,更不知所云。把“得”说成“左边两人”和“双人”算是一种发明,是典型的格式害意的表现。汉语里补语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用来说明动作和行为的结果、状态、趋向和可能,或者说明性状的程度等。可见,形容词作补语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补语前面的谓语中心语也不限动词(如跑、爬、长、起、睡、过、出),还有大量的形容词(如好得很、苦得要命、优秀得不得了、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等)。口诀以点概面,所举的例句中心语全是动词,而补语全是形容词;口诀二公式中居然还将上位的修饰关系与下位的限制关系并立,描写性成分不复存在,上下错位,丢三落四,前后矛盾,不一而足。
总而言之,定语、状语与补语的形态、功能区别相对明显,定语(标志“的”)、状语(标志“地”)均处于中心语之前,修饰(描写或限制)中心语,而补语(标志“得”)则总是处在中心语之后,补充说明中心语,因此两者一般较少混淆。但由于助词“的”附着在词或短语后可以构成其作用相当于名词的“的”字短语,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在句中可作主语、宾语(如:跌倒的是一个女人;他是卖木梳的),不了解者往往会引发错误。例:
(10)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讲得是一个中国80多岁的老人卖掉房,供孙女出国读书,却被“白眼狼”孙女丢弃在美国亚特兰大机场的故事。
(11)古人所说的“至要莫若教子”,至关重要的事情讲得就是教育好儿女。
这两例中的“讲得”都应改为“讲的”,“讲的”是“的”字结构短语,后面的成分对它加以陈述,而不是补充说明成分。
三、余 论
“的”“地”使用的高差错率早已引起专家的重视,早在1981年7月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期间,就制定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修订说明和修订要点》,后经人民教育出版社六次修改,于1984年1月正式发表《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该《提要》主张“的”“地”合而为一,都写作“的”。但在《提要》注解中又说:这里不区分“的”“地”,都用“的”。过去曾经不分,并未引起混乱,而通行的分写办法在教学上不无困难,事实上也确有疑难情况,所以根据许多教师的建议,提倡不分。但是目前报刊文章和许多著作中大都是分写的(虽然分得不妥当的屡见不鲜),因此不作硬性规定,愿意分写的尽管分写,只要分得对就行(定语用“的”,状语用“地”)*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提要》所谓不作硬性规定的“的”“地”合一主张,虽是为学习者避免分写错误而提出,但笔者以为,这是对既定语法成分定语、状语分设的倒退,不免有因噎废食之嫌。
定语标志“的”与状语标志“地”分写,是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言语表达精确化的必然结果,应该继续坚持,保留语法成分定语和状语的存在与分工,这有利于语言表达的准确。如“特别的乖”与“特别地乖”,口语里是分不清的,在书面语中好像都可以,但细细分析,其言语结构、语用意义与词类归属都是不同的:“特别的乖”是名词性短语,这里的“特别”表示与众不同,是形容词;而“特别地乖”是谓词性短语,这里的“特别”类似非常、很,是程度副词。这样分写,在具体语境中加以辨别,既能够分得清楚又表达得非常准确。
注:本文系递交2016年10月“浙黔语言论坛暨浙江省语言学会第18届年会”之论文,曾在大组会上宣读,听取意见后作部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