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与实践
——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

2018-03-07曹凤静

关键词:英语专业供给应用型

曹凤静

(浙江树人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为加快构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高校特色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6年浙江省出台了《关于积极促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相关高校和专业进行试点。但原有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基本都是以教学及教学研究型为主,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侧重知识理论的传授,与试点的应用型高校及应用型专业建设不相适应。作为应用型试点专业的英语专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向应用型培养方向转型?这需要学校、学院及教师主动作为,着眼于解决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供给侧改革,探索多平台协同育人新机制。供给侧改革是党中央为保持经济稳定发展而提出来的战略举措,但不仅仅限于经济层面,国家的重大经济改革必然影响经济发展的全要素,作为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掌握科技知识和能力、对经济发展有直接影响作用的高等教育,也应适时进行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实践*方法林:《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大学教育》2016年第9期,第25页。。近年来已有众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但针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对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作一探讨。

一、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依据与价值

培养方式改革是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需发挥社会、学校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与学、师与生的双向作用,进行“多路径、重供给”的培养模式改革,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接受高质量多样化英语学习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依据

近年来,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自主学习和创新,这些改革思路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这种方式适用于以知识掌握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主要以激发学生的知识需求为目的。英语专业属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不以知识掌握为唯一目的,尤其在英语教育成为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不断下降,要求英语专业必须按照专业特点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应用型英语专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操练为抓手,既要强调基础知识扎实,又要强调实践能力超强,更要强调综合素质提高,这就要求从社会、学校、二级学院和教师的角度加强供给,探索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改革。对学生来说,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包括观念的引导和条件的提供,后者更为重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要求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注重学校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提供有效的“供给”。要解决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存在的布点过多、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及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可从供给侧改革寻求突破口。

(二)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价值

实施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要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目标导向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校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及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进行改革。许国璋先生曾说:“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仅是英语教学。”*转引自张西平:《外语教育呼吁人文精神》,《中华读书报》2007年10月24日,第17版。运用“套餐制”“绑定制”“合作制”及其他教学模式,促进“教与学”的最优化结合,提供有效的“供给”,满足学生对应用型学习的需求,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英语专业的供给侧改革还应与原有的英语教学改革相联系,探求契合点和新模式,这对于转变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改革英语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打造特色专业和培养多元化人才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一)改革目标

1.打造英语专业的“应用型”特色。英语专业培养中的供给侧改革,要尊重学校自身发展的客观实际,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发挥英语专业自身的优势,凸显人才培养的个性和特色,使专业在这一领域站稳脚跟,提高专业生存的竞争力。

2.培养多元化的外语人才。这既是社会多元化建设与改革的需要,也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要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处理好基础、专业、能力及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以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改革思路

1.强化学校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大多数研究者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学模式,或者以提高学生实习实践为视角探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些主张遵循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注重英语专业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但忽略或淡化了对学校和教师的关注。尤其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下,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中心,另一方面要强化学校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实践实习等环节的精心设计,为英语专业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条件。

2.改革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受传统教育理念及管理体制影响,高校在人才需求变动上存在滞后性,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异,在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与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不适应。应用型英语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软性制约因素较多,课程设计缺乏柔性*钟蕾、王龙:《高校应对企业需求、提高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对策研究——以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第11期,第10页。;实践环节薄弱,理论与实践脱节,不注重实践教学的力度和比例,不注重实践方式的创新,部分实践教学为封闭式训练,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

3.借助社会力量提高专业特色。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应大力借助社会力量,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卫·卡勒博士认为,一般人读过的知识内容能够掌握20%,看过操作的能够掌握60%,亲自做过的能够掌握80%*转引自梁家峰、张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新视角》,《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10期,第21页。,可见学生参加实习与实践的重要性。学校应构建起个性化的实习实践模式,按照学生的就业、兴趣等选择并搭建实习基地,这是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意。

三、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实践路径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浙江树人大学英语专业建设采取综合性的实践过程,实现“供给”的多元化(见图1)。

(一)课程设置“内外结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更多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梁家峰、张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新视角》,《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10期,第21页。。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课程设置要“内外结合”——课程安排上知识与能力结合、课程视野上校内与校外结合、实践课程上计划内与计划外结合。

图1 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实践路径

设置创新课程,形成创新模块,在培养计划中新设置诸如《专业创新导论》《文科高等数学》等课程。《专业创新导论》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学习、研究和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文科高等数学》则考虑学生的兴趣及以后就业的需要。同时改革原有课程,如把《英美文学作品选读》改设成《英美文学选读及创作》,《英语朗诵与演讲》改设成《英语演讲与辩论》。传统的以语言训练为主的技能性课程较为浅显,学生缺乏深度学习和思辨能力的训练。思辨型语言技能课能避免简单复述、记忆和模仿,强调在独立思考和讨论、辩论的基础上输出外语,实现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的双重提高。比如,改革后的《英美文学选读及创作》比原先新增“创作”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作和应用能力,并在授课的同时增加课外知识;在实践课程设置上,既有课内实践的内容,又有课外的素质拓展,增加实践方式。该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中部分课程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翻译资格证、涉外导游证等)考试相联系,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取得这些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各类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表1。

(二)实践规划“内外兼修”

实习实践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校内包括英语角、网上答疑、英语竞赛以及课程以外的外语园区活动。英语专业已开展英语戏剧比赛、英语词汇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配音比赛、英语角以及读书沙龙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这些活动均被纳入创新实践学分体系,参加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以创新实践学分的形式得到成绩。这些课程和课外活动,一方面要求将课堂所学的语言技能和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校外实践包括顶岗实习、合作教育等。应用型培养侧重校外实习,让学生提前走向社会。口译、导游实训和高级口语实训在大三下学期开展,集中时间让学生到校外从事模拟实践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动漫节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口译能力。社会调研与实践让学生利用假期,由专业教师带队参加“公示语纠错”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社会实战经验。此外,积极推进和完善英语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英语专业已建设10多个实习基地,启动了“外语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的建设。

表1 浙江树人大学英语专业各类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三)培养方式“渐进多元”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尝试多种培养方式。一是采取大类教学之后专业分流的方式。这种培养方式配合大类招生,使人才培养目标进入更高层次。其好处是通过英语基础课的学习,学生会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兴趣、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二是尝试人才培养的“套餐制”“绑定制”和“合作制”。“套餐制”是指在学分制基础上,建立起具有明确就业方向、一专多能的择课套餐,实现课程与培养的有效供给;“绑定制”是指通过限制学生选课的过度随意性和无规划性,实现必修课程与自选课程的融合,尤其是对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的课程,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强制性;“合作制”是指合作教育,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定期参加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这些培养方式既符合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又为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范式。

(四)评价方式“开放综合”

传统的课程及学业评价方式普遍是笔试,且往往是终结性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讨论稿)》明确了学业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学,而不仅仅是对学业的评价,强调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此,英语专业课程应采取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具体包括:(1)考试形式多样化,除了闭卷笔试,专业课程的考试还可采用一定比例的口试、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和开卷考试等多种形式;(2)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推广档案袋评价,实现评价的多阶段性,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并增加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平时成绩的组成项目具有多样性;(3)评价者角色的转变,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自我认识的机会和能力,学生自评所涉及的自我反思、自我监控和自我评定能力,对学生学业发展既可起到提高作用,同时也是促进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四、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观念保障

供给侧改革的前提是提高思想认识,厘清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作出适当的安排。浙江在确定高校发展转型时提到:“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培养阶段,教育结构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同质化、同结构化发展倾向严重,成为制约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突出因素;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发展……是实现教育为学习者创造更大价值的重大改革。”*武怡晗、吴俏婧:《浙江省确定41所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发展转型》,2015-07-24,http://edu.zjol.com.cn/system/2015/07/24/020754733.shtml。这清楚地表明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原因,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找准发展方向,明确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为学生提供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方案、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法以及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制度保障

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是确保人才培养取得成效的关键。2014年浙江树人大学全面贯彻浙江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制定了《课程改革与课堂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指导意见》和《博雅课程实施意见》等文件。通过这些制度文件,围绕“课程改革与课堂创新”的主题,沿着“课程应用性、学生选择性、人才创新性”的主线,着力推进人才培养的改革。

(三)师资保障

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双师型教师和业师队伍,保证“应用型”教师的“供给”。要解决这一问题,通常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策略,派遣有创新意识的教师积极参加国内相关教学改革培训和学术研讨会,并引进具有先进理念的行业精英进入课堂,聘请外籍教师担任核心创新课程的授课教师,从而充分发挥社会领域和一线专家创新理念的辐射作用。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供给应用型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专业四级听力考试的笔记策略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