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好家校桥梁 让孩子昂首前行
2018-03-06王克英
王克英
摘 要:山花烂漫、草长莺飞的四月是师德师风培育月,每年的这个时候教师都会深入到学校部分孩子家中,以便更接地气地了解这些家庭的真实状况,零距离地倾听这些家庭和孩子们的故事。
关键词:桥梁;家校;家访
2017年4月16日我去造访我的家访对象——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学生小张的家庭。
小张是我校启明班的孩子,2001年11月生,由我县残疾人联合会审核鉴定为智力三等残疾,自律性差,学习非常被动,属于补作业“专业户”。但较2012年初到我校时来说,已有很大转变。
小張是个不幸的孩子,爸妈2008年离异,当时小张被法院判于母亲抚养,但是跟着母亲3个月后被爷爷接回家,然后一直和爷爷爸爸生活,几年前爷爷去世,自此张家父子相依为命。张爸爸脾气暴躁,好喝酒,对儿子的管教要不溺爱放纵,要不拳脚相加,在老师多次的诚恳批评劝告下,有所改变。
因为去小张家交通不便利,乘坐客车只能到村级主公路,与张家相距甚远,爱人主动开车送我去家访。我一路上脑中都在预设着张家的情景,家无主妇,来学校接送孩子都会满身酒气的张爸爸又会经营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呢?我很自然地把他家的光景和乱、脏、差联系了起来,我甚至还担心张爸爸对我的到访会不会排斥和不待见……
一路揣测和忐忑,两个小时后我们在家长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来到了小张家——高桥乡龙潭村二组39号。当我站在这儿,眼前的一切让我对自己先前的种种设想而羞愧:张家并没有预设中的杂乱不堪,相反我看见的是室外打扫利落干净,衣服晾晒疏密有致,室内陈设井然有序,家具擦拭锃亮发光;而张爸爸的态度也与我预想中大相径庭,没有排斥和怠慢,手忙脚乱地擦拭坐椅透露出了主人内心的意外和高兴,热气腾腾的茶水饱含了主人的热情和感动……
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交流过程中张爸爸根本没有往日接送孩子时的酒气熏熏和语不搭调。他言辞诚恳,谈了家里的劳作情况和经济来源,更多的是关于儿子的成长问题。也许是因为儿子不在家更好说话,张爸爸对自己不能给予孩子完整的家庭深感愧疚,因为缺失母爱所以对孩子比较娇惯,不舍得孩子去劳动;对孩子的不好的品行也深感头疼和痛心,希望老师对孩子严格管教,长大后能走正道,能自食其力……针对张爸爸的烦恼及其对孩子的管教方式,我很真诚地谈了自己看法,充分肯定了张爸爸的付出与艰辛,并就孩子的教育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张爸爸积极表示以后一定配合学校、老师,合力管好孩子,让孩子不断进步。
虽然这次家访学生不在家,但我仍然觉得不虚此行。回到学校我及时将家访情况向班主任进行了汇报,反馈了小张家人员结构、房屋居住、经济来源等实际状况,真实地再现了家长的生活、劳作习惯,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张家的实际困难以及家长的困惑、愿望和要求,并毫无保留的交换了自己的感受和建议。等到再次上学我及时找到了小张,就他假期去同学家一玩就是数天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和教育,告诉他爸爸生活的不易和艰辛,他应该在校好好学习,在家勤爱劳动来回馈爸爸的养育之恩,小张对我能亲自登门家访表示很开心,也为自己假期出去玩耍而自责羞愧,他答应我以后一定要听老师和爸爸的话,做个讨人喜欢的孩子。
常说家访是桥梁,家访是纽带,这对于我们特教老师来说绝不是大话套话,更不是走过场搞形式。自进入特校以来我每一年每一学期都会家访,而每一次家访都会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撞击。特教老师只有实实在在地走入这些残障孩子的家庭,亲眼目睹家庭的状况,才能看见家长不为我们所知的另一面,从而避免“有色眼镜”带来的误会和伤害;也只有亲耳聆听家长敞开心扉的诉说,才能真切地体会到这些家长内心的无助、迷茫甚至是绝望。这种感受绝不是电话里的询问交流和路途碰面的搭讪寒暄能有的,而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手足无措地迎接我们的登门拜访和立在屋檐下目送我们远去久久不进屋都能让我感觉得到他们被尊重、被关爱的感动…….
《师德规范》用24字概括了教师的职业特点、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而爱和责任是其核心和灵魂。确实,育苗不可无水,教育岂能缺爱!而我们特教老师怀着真诚和关切走进孩子的家庭去碰触家长、孩子深藏心底里的柔软,继而尽全力去安抚和帮助就是爱和责任的体现。老师应多家访,多鼓励,多帮扶,多落实,让每个孩子学习日益进步,身体逐日健壮,哪怕只是蜗行般的速度,我们也要让家长对社会对学校有信心,对家庭有奔头,对孩子有希望……所以在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家访仍然是辅助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这个传家宝不能丢。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校抬起头来走路”,这是每一个特教人最质朴也是最极致的理想状态,我想,只要社会、老师、家长永不言弃,我们的孩子即使肢体不能挺拔,但精神之躯一定是高昂的,因为他们的成长之路是一座我们家校共同搭建的桥梁,这桥梁让他们一路无畏无惧,阳光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爱萍.微动心思,搭建家校共教的桥梁:智障儿童教育中如何巧用微传播与家长沟通[J].文理导航(下旬),2018(2):92.
[2]申淑敏.搭建班级家校桥梁,形成教育合力[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2):34-35.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