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教学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2018-03-06梁冬英
梁冬英
摘 要: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而理论化知识的学习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运用互动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得其能夠将学习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提升数学学习的效率与现实意义。针对互动教学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一些推动作用。
关键词:互动教学法;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有效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也是一样,需要在教学中增强趣味性与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进而为学生效率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通过互动教学法,能够很好地增强其学习能力,让学生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能够充分展现并提升其优势,为教师创造更为有利的教学环境。
一、互动式游戏的选择使用
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教学观念,进行有效的素质能力培养教学。为了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品质,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年龄、状态、优势等方面进行游戏设定。而小学高年级学生仍然处于贪玩阶段,因此设定互动式游戏不仅符合现阶段素质教育要求的标准,同时也能符合学生的学习状态。
互动式游戏的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师生之间关系更加融洽,从而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进行互动式游戏教学法时,应当遵循教学规律,紧跟教材课本,需要全面考虑学生的状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为目标,选择使用有效的互动式游戏。比如教师在进行“比例”这一章节内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男女分类站立,之后让学生思考其各自占男生、女生比例多少,以及占全班同学比例多少。也可以根据教师口令进行自行站立,当教师说出2比1的时候,学生需要自行分组,将人员数站成教师指令比例,迅速分出人数队伍。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比例的内容,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比例”的现实使用意义。这种互动式游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更好地促进班级团结发展,帮助教师与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互动式交流
互动教学法的重点教学形式为互动,包括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互动。而这种互动更多的体现则是在对话中,因此需要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式交流。
和谐有效的互动式交流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状态,也能够让学生之间拥有更加清楚的认知,帮助其进行后期合作交流学习。在进行互动式交流时,以教师与学生为例: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全体进行学习问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思考,教师则进行一定的引导,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问题时可以进行问题提出,教师帮助解答问题。一些学生可能羞于提出问题,导致实际学习效率得不到提升,因此在互动式交流中,教师也可以进行单独对话,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监督和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帮助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心理,做到能够成为学生的导向者与调控者。通过互动式对话交流,全面了解学生,之后根据教材以及学生学习状态进行有效备课与教授,这样才能符合现代化教育模式,也能够帮助学生身心健康与素质品德得到一定提升。
三、丰富互动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模式所体现的特点是互动性、趣味性、丰富性。具体教学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必拘泥于某一种互动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教材内容、各种性格特点与学习模式不同的学生,而针对某一类教材与学生进行的互动教学可能只会对此类学生产生效果,对于别的学生来说效果不大,且运用起来还有可能产生反作用,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丰富互动教学模式,比如针对较为活泼的学生,可以让其多动手,与教师、学生共同进行数学学习实践活动;而针对较为内向的学生可以进行知识点与题目互动游戏教学模式,帮助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能够让其快速融入班集体中,变得更加积极与乐观,从而为其学习热情与兴趣提升做好基础准备。同时,教师要想获得更好的教学品质,就需要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固守教学模式,转换成与学生进行友好、和谐的互动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互动教学法能够帮助教师与学生进行更加和谐的关系,让教师能够更加理解和关爱学生,学生也能更好地配合教师进行学习。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互动教学法的运用,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提升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立足于教材与学生状态,进行更加有效的高效课堂教学,从而为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做好基础准备。
参考文献:
[1]徐珊珊.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学周刊,2011(8).
[2]王志宏.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