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视角,优化诗词教学
2018-03-06刘利利
刘利利
摘 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常规的诗词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寻求诗词教学的改变俨然成为了必然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将诗词的风格、表现形式与学生的认知程度相结合在一起,转变教学视角,从多个角度完成对于诗词教学的优化。
关键词:转变;教学视角;优化;诗词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多数小学语文教师企图通过大量背诵的形式来让学生掌握诗词。这种教学手段的目的性过于强烈,且违背了小学语文的初衷,学生不仅无法体会到诗词之美,甚至还会对诗词教学产生厌恶的心理。
一、重视诗词形式
从诗词教学的现状来看,多数教师会对诗词的内容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梳理,让学生逐字逐句地了解诗词内容。但是,教师却忽视了古诗形式的重要价值,不仅并未就古诗形式展开专题教学,甚至不会使用太过的课堂篇幅去讲解古诗形式。从诗词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古诗可以理解为创作者在古诗形式的基础上对创作素材的加工,并借此表现自我的思想情感。由此可见,若教师可以从诗词形式的角度出发,以此开展诗词教学,无疑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诗词的印象,提高学生对于诗词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绝句》时,教师可以轻易发现诗词中所包含的对仗形式,并举例说明模板,如“两个”“一行”,让学生自主从下文中寻找其他的相似词语组合。此外,《绝句》中还包括了大量的色彩词语,如“黄”“青”等,学生可以通过对此类词语的把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通过语言表达的形式来说明自己从中发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学习诗词的过程,更是学生体会诗词意境的过程。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当中添加仿写环节,让学生仿照《绝句》的模板,随意从生活當中选取题材开展仿写训练。为了满足仿写训练的基本要求,学生不仅仅要深入到诗词中学习这种语言表达形式,更要思考所用词句的准确性与对仗性,这无疑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开阔学生的创作思维。
再如:在诗词《滁州西涧》中,作者通过运用大量动词的方式来进一步提高诗词的形象化,学生可以凭借自身对于动词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体会诗词作者想要表达的动态美感。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诗词的艺术美感,更能从中收获对于生活的认知。由此可见,以诗词的形式为基础开展诗词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教师需要灵活使用这种教学方式,提高诗词教学的教学效率。
二、重视诗词的文化内涵
古代诗词与现代白话文有着直观的差距,前者更加重视对于境界、对于意象的刻画,而后者则注重文章的通俗性及文化表达。正因如此,很多教师会将诗词的意象和境界作为诗词教学的核心,但却忽视了诗词本身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学习《枫桥夜泊》时,某位教师采取了主题教学的方式,将《枫桥夜泊》中的“钟声”作为教学的主题,并列举了多部描写“钟声”的诗词开展对比教学。“钟声”作为一种事物形态,其不仅仅寄托着一位诗词作者的感想,更是承载着民族的情怀与意向。在《枫桥夜泊》当中,“钟声”成为作者表现思念之情的寄托,也是体现“钟声”文化的最佳代表。小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实现教育的意义价值,完成传承文化的任务与使命。
再如:在学习《江南春》时,教师可以将其与同为描写“江南”的诗词进行对比,从而开展对比教学,让学生领悟到不同的江南美色。若教师仅仅将“江南”视为一种代名词,即江南地区的地方名称,则无法在教学中体现文化的美感和意境。与此案例中所说明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应当不断地在教学当中去发现不同诗词之间的文化关联性,并将对于诗词的意向讲解和文化讲解联系在一起,让诗词教学处处可以彰显文化的内涵。
三、重视诗词的创作背景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个人经历下,诗词创作者的创作思路及创作方向会存在明显的偏差。也正是以为这种偏差的存在,才让我国的诗词文化彰显出了时代的特色与美感。对于小学诗词教学而言,教师不仅仅肩负着传播诗词的重任,更要让学生从诗词当中领悟时代变迁,感受不同的时代特色。从实际情况来看,对于诗词作者及时代背景的介绍往往不会得到教师的重视。多数情况下,教师仅仅要求学生记住诗词的作者及年代,并不会详细解读诗词的创作背景及相关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而将创作背景与诗词内容相互分离无疑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对于创作背景的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诗词的内涵。
综上所述,在教学视角转变的情况下,小学诗词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因此,教育者要时刻保持思维的先进性,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总结,寻觅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赵金龙.转变教学视角,优化诗词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 2018(10).
[2]王志生.古诗鉴赏教学要突出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J]. 中学语文旬刊,2007(5):51-52.
[3]徐梅凤.以苏轼诗词教学为突破口优化诗词教学[J].广西教育,2017(46):110-111.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