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设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3-06吴春华
吴春华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将情境教学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情境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学会主动的学习。主要探究创设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数学;应用
小学数学进行情境教学的时候,老师要能够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以及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够发挥出情境教学的作用。老师可以利用的情境包括游戏、竞赛或者是生活等,配合教具的使用,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亲身体会各种知识,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下文将分析不同情境的应用。
一、游戏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好奇、喜新、求趣,并且其比较喜欢的一种娱乐形式就是游戏,能够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使用游戏情境能够将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数学知识进行直观和具体的展示,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参与游戏的时候愉悦身心、活跃思维,并且提高对数学的兴趣,保证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比如,老师在教退位减法的时候,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商品,比如童鞋、文具盒、童伞等。上课的时候通过购买商品来进行数学教学。老师可以将十几元钱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购买商品,通过商品的购买让学生学会退位减法。教学的时候,可以多选择一些学生参与到游戏中,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亲身的参与掌握退位减法的相关知识。游戏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解决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还能够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会数学知识[1]。
二、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需要用到数学知识,数学源于生活。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因此理解事物以及问题的时候都使用的是形象思维。数学知识则是对生活的归纳总结,并且存在着大量的符号以及概念,这种抽象的形式让学生很难理解数学知识。因此老师要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并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根据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规定,数学教学要能够联系生活,要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的生活联系到一起。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要能重视起生活情境的作用,可以创设一些学生生活中的情境来进行数学教学,这样学生就能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且能够通过生活实践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起源、应用以及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比如,老师在教授长方形面積的时候,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老师可以问学生,用一面50米长的墙和70米长的栅栏来围成停车场,并且面积不能小于500平方米,该怎么设置。老师可以让学生之间积极展开讨论,并且得出多种答案。学生在谈论答案的过程就是利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通过生活性的问题来进行数学知识的探讨,可以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数学知识,并且还能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三、竞赛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一般都比较好奇、爱动,同时还有较强的好胜心。因此老师要能够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竞争机制。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式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竞争情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知识[2]。比如,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同时要告知学生,当数学课堂结束的时候去评选出比较优秀的小组,评选条件就是学生配合教学、积极提问、认真听讲以及遵守纪律。小学生受到好胜心的影响,会为了自己小组的胜利而努力学习,从而保证了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会主动学习和探讨数学知识,这样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当数学课堂进行到尾声的时候,老师可以选出第一名的小组,并且给予相应的表扬。对于那些表现较差的小组,老师也不能进行批评,要给予鼓励,并且对其提出一些要求。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且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竞争意识。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中也要使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方式,比如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的方式比较多,包括游戏情境、生活情境以及竞争情境等。老师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黃志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3(4):82.
[2]邵殿波.浅析小学数学中创设有效情境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13(13):123.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