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达

2018-03-06赵兴超

新课程·小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表达深度学习阅读

赵兴超

摘 要:阅读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阅读的目标和宗旨。从人的发展与语文课程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学最核心的落脚点就是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学会阅读”,二是让学生“学会表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体验文体,感悟表达价值;通过转换,沉淀语感;迁移,促进表达生长;深化,促进表达升华。有效地表达,是语文深度学习的追寻。

关键词:阅读;表达;语文教学;深度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学最核心的落脚点就是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学会阅读,二是让学生学会表达。阅读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阅读的目标和宗旨。作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表达的能力需要在反复实践中获得,语文教学追寻的目标应是“学会表达”。

纵观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重阅读轻表达”的现象,即内容理解上过于窄化,文字表达碎片化,学生的表达过于依赖教师,缺乏个性化体验,语文表达无趣、随意,少灵动和创意。针对学生的言语表达缺失情况,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创设一种自然、自主、灵动的表達情境,努力实现语文课堂的深度学习。

一、体验,感悟文本的表达价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语言的实践环境,引领学生体验“文本表达了什么”,重点关注“文本怎样表达”和“为什么这样表达”的问题。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生长,让学生的语文表达萌芽。

如教学《海伦·凯勒》时,教师着重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感悟、领会文本的魅力。对于文中出现的“如饥似渴”一词,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词语的意义,然后让学生结合上下文中的语句来理解。学生发现“不分昼夜”“拼命”“不停”可以说明海伦很拼命地学习,“盲文被磨平”说明海伦为了学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通过让学生揣摩词语,思考文本表达了什么和表达的方法,逐步在体验中感受表达的价值。

二、转换,沉淀文本的表达语感

语文表达,就是把学生对文本的感受、理解和感悟,通过言语觉醒,按照一定的逻辑,通过文本转换、表述出来。良好的表达,离不开语感的积累和沉淀。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已有阅读基础出发,紧扣学生言语活动的出发点,感受文本语言的情趣,产生言语交流和表达的欲求,不断获得表达能力的发展,发展学生的语感。

如教学《二泉映月》时,师傅的离去给阿炳的人生蒙上了灰色的阴影,但真正让伟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得以诞生的根本原因,与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不无联系。为此,教师以课文中“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两个短语作为提炼话题的支撑点,引导学生围绕阿炳如何“卖艺度日”这个焦点进行思考:二胡曲的创作与阿炳整天“卖艺度日”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有了这样的催生和引领,学生就有了更加深入的感知,积极进行言语表达,积累语感。

三、迁移,促进文本的表达生长

学生学习语文范文,诵读教材文本,重点是感受文本中的独特言语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迁移文本表达。从学生的童心出发,关注表达,紧扣语言文字,逐层展开,不断推进,揭示文本主旨,达到练习目的,让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笔写,通过文本的表达,顺应学生的思维和精神生长,不断地促进学生文本表达能力的提升。

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教师分别从理解和洞察两个方面,先组织学生从文本语言的信息层面理解了火星与地球之间的相似性,然后再从文本的创作层面感受说明性文字精确而生动的特性。为了让学生对这些掌握的信息和能力进行综合性运用,教师创设了天文学家记者招待会的言语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扮演科学家,利用文本中的信息和语言进行介绍,真正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这样的活动过程为学生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创设了平台,巧妙地将学习感受与言语运用融入自身的知识结构之中,为进一步落实学生的认知能力奠定了基础。

四、深化,促进文本的表达升华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学生学习语文,有了感悟、想法和见解,要及时表达出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创生自己的语言,体现文本表达的价值。语文教学时,教师无须让学生追寻语言的华丽精美、谋篇的精巧刻意,而是让学生及时把学习过程中的所得、所思及时表达出来。通过文本表达训练,让学生感悟语言、内化语言,发展语言的运用能力,学会文本的表述,让生命得以发展,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

如教学《爱之链》时,让学生体会女店主最后的一句“亲爱的,乔伊”,进行语言表达。学生发现:这一句让人醍醐灌顶,震撼异常。这一让人始料未及的情节反转,在细细考量之下又在情理之中:女店主的年龄、品格和生活窘迫状态,都与乔伊完全契合,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反转使得文本的人物、故事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吻合了题目“爱之链”的设定,对于表达传递爱心的主题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表达。语文教学从教语文向发展素养转变,使学生经历文本表达的过程,感受文本表达的方法,文本怎样表达,为什么这样表达,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思维含量、有深度,语文课堂教学也就更灵动。

参考文献:

王平强,徐文彬.多元文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的适切性:以国标本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1(3).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表达深度学习阅读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