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途径与方式
2018-03-06葛爱芳
葛爱芳
摘 要: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学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有赖于学校教育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家庭教育中的熏陶。习作水平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因此,家庭教育可以以此入手,着重通过读书,增加孩子的词汇;在观察中增强孩子的感知;在体验中增长孩子的阅历。
关键词:家庭教育;习作水平;生活体验
一、讀书——增加孩子的词汇
读书,读好的课外书,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它就像大树脚下的泥土,给予大树深厚的根基,令它茁壮。读书,在人文性方面,给予孩子的是阅读思想、体验快乐;在工具性方面,它会令孩子接触学习到优美细腻准确的词汇、不同的表达方式。而这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对文字较为敏感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个例子来说,提到秋天,读书少的孩子可能只会用“晴空万里”“秋高气爽”等等词汇,而阅读过大量古诗的孩子,他能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形容天气,用“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写树叶,用“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绘月色……说到颜色,阅读量偏少的孩子,可能只知道“白色”“绿色”等等,但是阅读量大的孩子可能还见过“乳白”“雪白”“象牙白”“灰白”“银白”“钛白”等等,能够辨别“碧绿”“草绿”“葱绿”“翠绿”“黛绿”“墨绿”间的区别。
我曾教过一个班,这个班有一个孩子,写作非常棒,他的笔触常常不似一个小孩子,词汇使用得非常老道,也非常贴切。我曾和他以及他的妈妈进行交流,探析他写作不错的原因。原来,这个孩子有个表姐特别爱读书,在表姐的影响下,他也非常喜欢看课外书,不仅阅读量非常大,内容范围也非常广。他的写作因此而受益。
二、观察——增强孩子的感知
有了一定的阅读为基础,并不一定能写出不错的文章。这是因为写作还需要对生活的观察,这是我们常常忽视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是:“从孩子们开始经历学校生活起,我们就教他们思考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述说自己所想的内容。孩子们借着观察自然现象,便即景构思,然后完成写生性作文。”他反对在起始阶段就让学生写记忆性的命题习作,主张把周围现实的画面印入儿童的意识里去,让他们形成周围世界的表象,产生习作的激情。其实,“观察”二字,并不应该是我们教师家长口中的嘱咐(“孩子,你要多观察观察”);“观察”二字,更应该是我们的一种引导。我们要鼓励孩子睁开发现生活的眼睛,引导孩子细致有序地观察,借助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才能有丰富的习作内容,才能表达真情实感。
如何具体地来引导孩子呢?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要写一篇状物类作文,写一盆绿植。我们可以和孩子进行这样的对话:“这是一盆什么”“它是什么颜色、形状”“你能不能描述得更具体一些”“它还令你联想到了什么”等等,在这些细致的交流中,我们就会慢慢教会孩子观察的方法。再比如,描写一个场面——“周末的新街口地铁”,这似乎没什么好写的。但是,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把自己的眼睛变成一架摄像机,把镜头放慢一点,地铁站有哪些人,他们有什么区别,他们各自有怎样的动作和神情等等。我想这样的训练多几次,孩子一定可以悟出观察的方法:
1.有序观察。孩子的观察存在无序的问题,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兴趣的点上。针对这一问题,在习作前要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观察方法。
2.细致观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表情与事物细小的变化……这均属于细节观察,因为动作幅度很小,给孩子的观察带来了难度。
3.辅以联想。仅仅满足于具体物象的观察,其结果难免肤浅和板滞,缺乏灵动的色彩。引导孩子具象观察后,应鼓励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促使观察结果走向深化,所呈现出来的习作将充满灵动的个性。
三、体验——增长孩子的阅历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没有体验,就不能准确深刻地写出真实的作文。只有真正做过的、感受过的,孩子才能毫不矫揉造作地写出来。因此,在之前的教学中,我组织过“护蛋”“拔河”“包水饺”等等一系列活动。当然,体验的形式和方法也有很多,例如:
1.游戏———游戏是从幼儿到成年人都感兴趣的体验活动,基于游戏的作文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比如父母和孩子进行一次骑自行车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能总结出骑车获胜的经验和方法,还能体会到心态的作用、意志的影响等等。
2.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家里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交流互动中有所领悟,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如母亲节和妈妈互换角色,体验妈妈一天的生活,感知妈妈一天的辛劳和不易,从而引发内心真挚的情感和创作欲望。
3.家务劳动———适当的家务劳动,是学生最好的家庭生活体验作文题材。如以“小鬼当家”为题,在星期天放手让孩子当家一天,完成做饭、打扫、洗涤等日常劳动。相当多的学生非常认真地写出了做家务的烦恼和乐趣,也体验到了父母的辛苦。
写作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是可以教的,但是对生活的感知和对文字的敏感,是在良好的环境中慢慢熏陶出来的,而“厚积薄发”这个词特别适合用在写作培养中,愿我们一起努力,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写作环境!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