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知识的落地策略
2018-03-06王华
王华
摘 要:习作知识的落地是习作知识教学的核心环节,落地状况如何决定着教学效果的成败。尤其要关注一直以来比较忽视的教学环节:习作知识的构建,已有知识的变构,生活素材转化为习作题材,生活经验转化为生活经验,练习产品转化为习作产品。
关键词:习作知识;落地;转化
强化习作知识教学已成为习作教学的共识,而习作知识的有效落地又成为教学的新问题。习作知识落地实质就是通过教学手段促进习作知识向学生习作能力转化,也是习作知识转化为习作思维、教学策略、习作方法以及习作技能技巧的过程。尤其要关注习作教学的薄弱环节和空白环节。
一、习作知识的构建
习作教学中学生首次相遇的“新知识”需要构建,构建的前提是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表达基础,以及与单元习作目标之间的落差,梳理单元课文中隐藏的表达知识,研究课文可以给予学生什么帮助。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要求写“导游词”。为了构建起学生这一习作知识,可以对习作目标进行分解,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然而将难点分散到具体课文学习中去落实。
首先,把握学情,夯实基础。因为本册教材第一单元也是写景单元,单元习作要求写“一处”景物,教师可以通过第一单元学生的习作样本和写作行为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然后联系本单元景物描写的特色。
其次,突出重点,强化训练。教师在与学生交谈中发现,写导游词的难点不在内容介绍,因为比较容易找到相关的现成资料,适当做些修改即可,反而游览路线看似简单却成了写导游词的难点。为此,教师借助课文《颐和园》来构建。一是罗列课文游览路线的语句,并反复默读、揣摩体会。二是揣摩推敲提炼要点。在教师引领、学生合作的基础上提炼出写游览路线的要点,用上准确的动词,选择好代表性标志物,前后景点之间自然串接。三是随文进行針对性练笔。如以学生最熟悉的学校为对象,练习写从学校大门到各功能区的路线(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等)。
最后,选取景点,实战训练。如有教师,选取当地“新叶古村”景点,练习写导游词。一是带领学生实地游览,关注游览路线和沿途标志物;二是观看景点录像,确定方向动词以及景点间的串接,写好游览路线;三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路线,独立完成导游词。
二、已有知识的变构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习作知识和能力都不会是零起点的,而是一种从粗浅到深入、从不太好到比较好、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从不全面到比较全面的渐进过程,也就是处在一种需要不断变构和完善的过程,这也是习作教学指导的一个难点。教师应从学生平时习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单元习作目标和单元课文特质,对课文隐藏的知识进行细化、具体化处理,从文本中抽取单一明确的表达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已有知识的变构。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是“用一两件事介绍小伙伴”,这类写人记事的作文都需要人物的外貌描写,然而尽管这是小学生第八次写人记事的作文,但多数学生对在什么情况下该采取怎样的人物外貌描写是认识不足、知识不全、方法掌握不到位的。针对这样的现实,可从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人物外貌描写中抽取“何种情况采取何种描写”的表达知识。
三、生活素材转化为习作题材
习作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觉得没有东西可写的情况,把它归咎于学生缺乏生活素材是不恰当的,当下的学生不是没东西可写,而是没有掌握生活素材与习作题材对接和转化的知识。
1.素材的消化整合
不是生活素材丰富了习作素材就具备了,它不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需要一个内部加工和转化过程,是一种心理能力。它需要案例的借鉴,方法的指导,内容的加工,即对感官素材的消化、整合,而借鉴课文榜样示范作用是最经济、有效的。
一是模仿课文观察内容。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灰雀》一文中,描写灰雀的语句“书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色的……”作者寥寥几笔,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灰雀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给学生示范了从外形到动作描写小动物的方法。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片段仿写练习,学生很快学会了这种写作方法。
二是从课文方法发散出去。如学了课文《秋天的雨》以后,引导学生背诵秋天的古诗,积累秋天的四字词语,朗读秋天的美段,组织学生走进秋天。在学生充分积累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模仿课文或有所变化或有创新的写秋天的风、秋天的田野、秋天的森林等。
三是课文方法的迁移运用。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动物小说”,单元要求根据事件报道部分展开想象,续写“鸭妈妈”与“小鸭”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习作素材要从生活素材中汲取精华,对生活素材的消化、整合就是汲取精华、确定素材的思路与框架。小动物可写的素材很多,但不可能一股脑儿、不分青红皂白都写。为此,教师要借助课文的方法指导学生提炼习作素材。
2.注重与学情对接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要求写“令人感动的一件事”。结果发现学生的初稿所写事例都集中在从媒体或书籍中看到的,没有写自身经历的。原因何在?教师通过与学生座谈后发现,本单元四篇课文写的都是“高大上”的感人大事。学生潜意识里认为令人感动的必须是“大事”,自己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大事,只好从媒体或书籍中去找。虽然这类内容未尝不可,但容易窄化、僵化写作内容,学生丰富的生活素材就无法转化为写作素材和题材。
一是补充与适宜学生的文本。教师可针对本单元教材的“空缺”,向学生推荐描写生活小事的感动人心的文章,如方卫平的《树叶的香味》《成长的滋味》等,让他们从这些饱含人间真情的生活中领悟“令你感动的事例”的丰富内涵。思维一旦得到拓展,学生就会自己积累生活知识,灵活选择内容,而不至于被课文所束缚。
二是发挥学生优秀习作的作用。习作知识的“渗透”不仅源自教材教学,还来自伙伴之间的习作交流。因为这些优秀习作来自同龄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学习经历、相似的生活与爱好、共同的感受与情趣,学生读了感觉亲切,容易引起共鸣,在写法上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四、生活经历转化为生活经验
小学生阅历浅,认识水平有限,习作中经常会遇到“经历”了却未能“经验”的问题。经历过的东西无法被他们所内化,习作教学就可能出现“食而不化”的现象(关注)。如活动、游览、实验等之后学生写出来的往往是“流水账”,记录的是过程、语境适宜与交际倾向。
例如,根据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我爱故乡的杨梅》写《我爱家乡的白梨》。不少教师总认为有《我爱故乡的杨梅》的范文,有熟悉的家乡白梨,习作前又再三强调要分几个方面来写,把文章写具体是不成问题的,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学生只是寥寥数语,只写瞬间所见的形状、颜色和体验的味道。面对这种情况:
一是内容与经验对接。即把学生观察到的或储藏在大脑里的内容与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相对接。如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把你看到的白梨形状与白梨从小到大的变化经过,看到的白梨颜色与白梨颜色变化的过程,尝到白梨的味道与其他梨味道不同等内容对接,补充经验的不足。
二是基础与方法整合。习作知识主要是方法的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具体生动中要给予适切的方法指导与训练。写生动的本质是具体,而不是用上好词好句,生动不是言辞的范畴。
五、练习产品转向为习作作品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学生的优秀习作也是反复评改的结果。评改是习作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习作知识的提升环节。习作教学一定要强化评改,促进学生认识、思维和表达向深层推进。习作评改是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
1.先写后教,把握学情
先写后教,就是教师不先上专门的写前指导课,而放手让学生自我尝试习作,然后再根据学生的习作情况,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点拨、指导和组织教学。
一是把握学情,明确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先写”样本和习作行为确定学生已有的基础,如从已有的习作基础,与本次习作目标之间的落差,有哪些长处,暴露出哪些问题等来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习作教学的起点,制定相应目标。
二是样本起点,设计过程。过程决定成败,为了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首先要有科学的设计。教学设计要以学情为起点,以目标为指向。而这里的学情主要是学生的“先写”样本和习作行为。努力把“先写”习作样本向优秀习作推进。学生“先写”的习作样本是学生习作的“首轮效应”要珍惜。教学中要善于以学生样本为起点,通过学生自评自改、伙伴间互改、教师点拨提醒等向作品漫溯。
2.列出清单,便于参照
习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反映,在指导学生评改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知识清单和文本样例,使学生在评改中有依据、有参照,不滑边。
一是提供知识清单。知识清单大致有两类,一类常识性的清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目的是为了夯实基础,规范表达。第二类目标性清单,是单元目标的知识细化。常识性清单:你的人物形象是否具有特点,你的故事情节是什么,你的细节描写是怎么安排的,首尾是否呼应等。目标清单是在课文样本与习作目标整合后的细化知识。
二是提供文本样例。为了便于学生感性理解运用参照,要向学生提供样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一文是典型的“详略得当”的样例。一旦遇到详略描写学生头脑中马上就会再现《搭石》样例,为学生提供习作知识样例在习作知识落地中显得极为重要。
3.细节推敲,走向精准
习作样本的评改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往的习作评改多数只是满足于错字错句的低层次修改,未把触觉伸向内容和主题,这亟待改进。笔者在此不再探讨如何从低档次修改向内容删增为主题服务的升级,重点想说说精准的表达,因为精准表达是言语表达规范性、准确性和艺术的集中体现。
一是教师要锤炼自己的语感,能够敏锐地从大众文本、学生习作文本,甚至教材文本中发现瑕疵,并能准确发表评改意见。
二是要引导学生从自我习作和同伴习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个人的评改建议,掌握方法并逐步养成习作。
三是培养语言的鉴赏能力,在比较中领悟言语表达的精妙,平凡中见神奇,从细节中汲取艺术表达的营养。
只要做到以上几点不愁学生习作练习产品不能成为优秀作品。语言文字的精准修改看似基础,其实是深不可测的,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它是必须长期修炼的一项基本功。
习作知识的落地是贯穿于习作教学的每个环节,本文是从教学中忽略的环节和内容加以说明。教学中要从学情出发,关注全程,依据年段目标分层、分类落实。习作知识教学就学生群体而言,每次教学中要避免重复,突出训练重点,一次一得;就学生个体而言,要能做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基础不足和能力缺陷,对亮点要鼓励、放大、充实和完善,朝着个性表达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慧云.关注习作学情,突破教学难点[J].小学语文教学,2016(7):42-43.
[2]傅登顺.盘活教材文本 暢通习作教学渠道[J].语文知识,2016(8):93-96.
[3]傅登顺.过程性指导与分类修改的习作教学适配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5(15):24-26.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