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藏品研究与展示

2018-03-06张超

青年时代 2018年3期
关键词:研究成果博物馆

张超

摘 要:藏品研究和展示是博物馆的主要职能。藏品研究成果为陈列展览的基础原始资料,发展博物馆藏品研究,将更多的研究成果注入展览当中进行展示,并依据研究成果策划组织各类思路新颖的专题展,是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与陈列展览展示互相推动发展,使两大职能良性循环的有效方法。本文从意识形态角度,提出发展博物馆藏品研究的新思路和研究成果在展览中体现的新观点,为博物馆藏品研究与研究成果的运用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藏品;研究成果;展览展示

博物馆藏品研究是通过对历史文物和藏品的深入认识和文化发掘来了解人类历史文明的演进过程。博物馆陈列展览是展示这些因物而得的成果,教化民众以提高全民思想认识。众所周知,博物馆在社会环境中占据着全民教育与文化传播路径的要冲。美国博物馆协会在成立时就宣言“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那么,博物馆展示的内容应是易懂易理解的,文物藏品因产生与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并不是所有人观看其形态就能够理解读懂的。静态的文物藏品与观众内心之间的距离需要研究和展示这两种行为去填充。所以,博物馆对文物藏品的研究与展示是发现和传承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途径。

一、利用博物馆藏品的公益属性发展研究

博物馆是公益事业,为大众提供文化服务,随着人们文化品位的多元发展,博物馆的文化服务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灌输式教育,提倡试、听、触等多维体验,让观众的参观多了些感受。试想,博物馆藏品本是前人生产生活的物证,研究如能不局限于本馆及系统内专业技术研究人员开展,发展多学科研究人员参与其中,注重研究发现文物藏品存在的各个学科研究取得的成果,可作为促使博物馆文物藏品研究的新方法。

博物馆通常用于展览展示的只是部分成体系、有各种关联或者是已经被研究出较大价值的馆藏,其余仍有大量的文物藏品存放于库房,与人世隔绝,仅个别保管员接触,不利于博物馆文物藏品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研究的局限直接影响博物馆展示策划思路的展开及展览的诸多细节。当然,创新发展博物馆馆藏研究,引入社会研究力量参与到博物馆文物藏品研究工作中来,对展示环境和藏品本身都有现实要求。一是需要不同于陈列展览的独立研究展示空间,空间满足各种材质文物藏品的保护需求,易于展示查找每件文物藏品本身形态和已有研究成果。二是在众多馆藏中遴选可供研究的文物藏品需优先以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能与其他地域类似物件产生关联或学界热议为前提。在此思路下,完善研究展示空间的管理和准入机制,使具备研究能力的高校教师、学者、研究生,以及社会各行业具有研究能力的团对或个人共享博物馆文物研究权利。这样以来,博物馆藏品的研究成果不再局限于考古发掘、文物博物等专业学科,并涉及艺术学、社会学、规划学、民族学等,朝着多元化开放化发展。

二、博物馆藏品研究成果与展示之间的转化

(一)藏品研究成果与展览策划过程中的把控

博物馆藏品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多少与研究范围领域直接影响展览的深度与广度。研究使人们对文物藏品的认识更深入,对文物藏品所处历史年代人类文明发展状况了解更全面,对当时人类思想精神和崇拜的揣测更富逻辑。在展览策划过程中,对展品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直接影响到展览定位和展览举办意义的高度,是激发展览策划思路与灵感和展览重点的有效依据。从参观者角度逆向思考展览的参观感受,各种展览往往留给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参观记忆不是展览的高度、架构、板块,而是点状的记忆,常常为一件文物展品。这点启发我们:展览不论大小与形式,策划过程中要有重点文物藏品,从参观效果上把它通俗叫做“记忆藏品”。如何准确设置记忆藏品,渠道便是藏品研究,依据是研究成果。

藏品研究成果的丰富有利于各类主题展览的策划与举办。成果与成果之间产生关联,形成主题和对比便有了展览素材,在这些藏品的关联中我们取得的新论断将成为展览的重要看点。与此同时,关于藏品的研究成果涉及多个学科,这些成果的產生也将启发博物馆再度开展文物征集和研究的工作思路,从而有方向地征集文物藏品,在博物馆内形成藏品研究与展览展示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藏品研究成果在博物馆展览中的体现

展览的目的在于藏品真实性的诠释和解读,其研究深度将左右展览品质的呈现。根据馆藏策划举办展览,被展示出来的文物藏品是反映证实展览主题的有力证据,也就成为了展厅里的“发言人”,而某件文物藏品发言的内容来源于围绕其开展的学术研究。藏品研究成果体现在展览中的方方面面。作为展品的文物藏品,它的名称一定是在研究成果理论支持上命名的,对于展出藏品的注释同样如此。博物馆展览中体验环节的策划与设计,也是在众多藏品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的,讲解词更是以每件文物藏品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讲解员在与观众的交流中无处不体现博物馆藏品研究的成果,并且对博物馆事业和展览主题感兴趣的观众,会仔细品味展览中展出的文物藏品,与讲解接待人员进行深入地交流,交流的过程更充分展现出博物馆对藏品研究的深入程度与对学术研究工作的重视。

(三)藏品研究成果与陈展设计形式的关系

文物藏品在展览中的出现形式和藏品价值研究结果息息相关。展览中的重点文物藏品往往使用有较大空间的展厅,且在环境布局、装饰性衬托及灯光等方面都有特殊之处。而围绕文物藏品精心设计的环境必定以研究成果为依据,如陶器的产生制作过程等场景还原仿真式的设计,其中每个细节均是对文物藏品深入研究、考证的体现。此外,展览形式设计中空间尺度、观赏距离的预留大小等都会与文物的重要性和研究深入程度有关联。

展览形式设计整体基调的确定也是以展出藏品研究成果为依据的。展览中的主要色彩基调、辅助展示物品材质选择、标识注解样式均是策展人在了解了所有被展出藏品的文化历史及艺术价值后,在展览主题及藏品予人之感受上进行的创作设计。展览形式与展出藏品性质属性保持风格样式上的和谐,是展览特色彰显的根本。

三、博物馆展示的藏品研究成果要贴近民众

研究是在部分人当中开展的,展示确是面向全社会各个行业和各层面的,两者性质完全不同,却又如上文所述有那么多的联系,从研究到展示中间过程的转换,是博物馆工作的重心。在此视角下,我们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让展览贴近民众。

展览贴近民众要注重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展览面向全社会开放,观众年龄、文化背景、家庭境遇、职业、价值取向各不相同,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文化,首先要在表达表述上做到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对各学科研究成果中的术语和专业表达要进行转化简化,便于大众理解记忆。

展览贴近民众要注重古今对比。在研究成果转述介绍内容选择上要联系人们现在生活,注重藏品背后文化与当前文化的关联和对比,便于观众理解和记忆。

展览贴近民众要把握大众好奇心。展览策划初期宣传时可以适当增加展览神敏感,用疑问反问修辞手法做展览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民众慕名前来参观。好奇心人人都有,结合展示主题时空与境遇的差异,欲盖弥彰式的开展展览宣传和拟定展览主题,能够吸引更多想要了解展览内容的观众积极前来参观。此外,对市面常见文物藏品类型,在展览讲解过程中,适当地引入鉴宝常识,也可吸引观众观看展览,强化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有效方法。

展览要贴近民众,让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不仅仅是了解博物馆展示内容,更多的是让孩子们树立博物馆文化观念,尽早将这种公共文化、公共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意识。关注博物馆文物藏品,即是关注人类文明发展;参观博物馆陈列展览,即是体验人文艺术氛围。意识提高了、关注度增加了,从而有利于更多的人热爱博物馆、投身博物馆行业,促使博物馆这一公益文化事业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研究成果博物馆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露天博物馆
吉尔吉斯斯坦《福乐智慧》研究成果评述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
第二语言纠错反馈研究成果与对外汉语今后研究方向
古代汉藏文化交流研究成果(1979-2011)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