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年表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8-03-06虞森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历史教学

关键词 历史年表,历史教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3-0062-04

所谓历史年表,就是将一切有关历史的资料依时间或年份先后排列。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运用年表,能让学生发现一些教材中没有展现的问题,或加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这与新课程下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并开发学生思维的理念是一致的。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尝试着用年表来开展课堂教学,现以若干课例为例,①来谈谈年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有助于学生对历史背景的把握

很多历史老师在介绍历史背景的时候,喜欢把教材要点整理成树形图,这种高度概括的方法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结合时间要素,不分析各背景因素之间的联系,往往会使学生陷于机械记忆中,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也不利于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

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为例,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对该重点的把握,不外乎从经济前提、阶级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笔者在课堂实践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年表(见表1):

学生从这张年表中会很直观地看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空前突出:愈演愈烈的周期性经济危机、集中爆发大规模工人运动,这一系列事件与工业革命带动下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反差。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表了《共产党宣言》。他们的学说批判性地继承了早先的空想社会主义,而空想社会主义者之所以局限在“空想”,除了个人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他们生活的年代,资本主义的矛盾还没有空前激化,从这点上讲,马恩也是“时势造英雄”的产物。而马克思、恩格斯和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一样,都正視自己所能看到的社会问题,并给出了解决的方案,因此,他们都是有良知的学者。

2.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历史学习的一大魅力在于通过对复杂史实的分析,找出不同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历史学科中的很多因果关系,通常就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因此,年表的应用就有了巨大作用。

(1)加深对教材语句的理解

仍以上文《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年表(表1)为例: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却扩大了社会的不公正现象。这种不公正现象很早就已经存在,但是到了三十四年代才恶化,因此有了三次工人运动,而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1825年后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教材分两段介绍了经济危机和工人运动两种现象,而年表则清晰地反映两者发生在同一时空范围,直观地反映出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教材中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给占人口多数的劳动者带来的好处十分有限。特别是1825年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造成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

(2)补充教材未涉及的问题

如果把教材中出现的历史现象用年表的方式呈现,有可能就会出现教材所没有论及的问题,这有助于展现历史的复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年表(片段):

教材用了大篇幅介绍《临时约法》的内容,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知道《临时约法》模仿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但同时却实行“责任内阁制”,很多老师会通过自己的讲解,补充这一特殊设计是为防止袁世凯的专权。但是通过年表,老师可以在讲解完《临时约法》内容后,让学生根据年表来思考为什么如此设计,把主动权让给学生。

3.有助于学生提炼历史发展的特点,升华主题

一堂好的历史课好比一部优秀电影,总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如何能让学生自主地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在处理文本的时候去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历史年表的应用也许是一条有效途径。

笔者在上《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时,设计了一张年表,如下:

笔者把教材中涉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及关键语句制成一张年表,按照时间顺序逐个展示,最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概览这张年表,英国代议制确立的过程给你哪些启示呢?

经过一番师生互动,得出结论:英国就是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当中也有曲折与反复,最终确立起了代议制,成为第一个走向现代社会的国家……

4.有助于创设历史现场,让学生同情地理解历史

返回历史现场,同情理解历史,是历史学习中一项重要的理念。历史年表在这方面也颇为有效。笔者以《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为例,将秦统一中国后的事迹编成年表(表4),由此开展对秦始皇功过的探讨。

对焚书的评论相信很多老师有自己的见解,不再赘述。这里只提一点:通过这里的纪年表,学生会清晰地看到,推广实施郡县制的决策在公元前221年已经定下,南平百越等开疆拓土之后,均在边陲设置郡县。然而时隔8年之后的公元前213年,郡县之议重起,也就是在这场议论中,导致李斯提议焚书,最后得到始皇同意。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和213年的两次郡国之争相信大多数老师都耳熟能详,但很少把他们联系起来,特别是和焚书挂上钩。通过年表的方式,能让学生体会到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下焚书令时的心情。在课堂上,笔者问学生秦始皇为何会下焚书令时,就有一个学生根据年表说:“秦始皇不耐烦了,老早决定的事情为什么讨论个没完没了,干脆就不让讨论算了”,言语质朴,却也能道出些许真谛。这不就是返回历史现场,同情理解历史吗!

如本文开头所述,“历史年表,就是将一切有关历史的资料依时间或年份先后排列”。然而高中历史教学不等于历史研究,需要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课堂教学时间等问题,因此年表的设计要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历史,而不是增加其理解负担。为此,设计历史年表需注意如下几点:

1.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尽量不用或少用课外资料。endprint

本文第一部分所举的四张年表,其内容基本来自教材文本。

教材文本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占有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对教材知识点的不同组合,设计成一张年表,发现并解决一些新的问题,这符合新课程下提倡的“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用同样的原料原来可以烧出不一样的味道、发现不一样的“菜品”。这样做有利于学生重视书本,同时又能发散思维。如过多地选用课外资料来达到某一立意,弃教材于无用之地,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2.形式力求简洁、明了。

年表的设计应力求简洁,让人一目了然。一般来说分两栏:时间与事件。事件栏中,不宜描写过细,一般出示一个事件名词即可。

3.年表的形式可多样化。

本文第一部分所举的四张年表中,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一个或一段时间对应某一事件,比如像表2《辛亥革命》、表3《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等;另一种是:事件或人物(尤其是人物的生活年代)跨度过长,很难用时间、事件一一对应的模式,否则会造成年表参差不齐,过于复杂。对这种情況,就以表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中的年表为范本,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办法。

1.以年表贯穿整堂课

采取这种方法,往往在一堂课的开头就会出示年表,每讲解完一个知识点,就以电子课件超链接或板书手写的方式,在年表的相应方位标示。按先后顺序又可以分成两种:

(1)完全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出示。这种方法可以给学生一种极强的历史感,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有时间上的直观感受。如上文所举的《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笔者就是以年表贯穿整堂课,按时间顺序先后罗列知识点,让学生在时间的延长线上体会英国代议制确立过程中体现的和平、渐进的特点。

(2)打乱时间顺序,时间靠后的先出示。这是一种倒叙的模式,往往是把历史现象先行展示,这种方法有利于设置悬念,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致。如前文所举的《辛亥革命》一课,笔者在实践中,出示完武昌起义之后,马上就出示“清亡”,然后抛出一个疑问:为什么一次小小的武昌起义会让统治中国近270年的清王朝在短短的4个多月后灭亡呢?然后再回过头来讲述革命党人的长期活动。这使得整堂课悬念迭起,跌宕起伏。

2.用年表总结整堂课

采取这种方法往往是在一堂课的末尾独立地演绎年表(按时间顺序逐个演绎或一次性出示整张表格),目的是把整堂课零碎的知识点放在时间轴上,做一个知识梳理与总结,有可能的话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挖掘,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之。上文所举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运用此种方法来总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当然,在课堂中对年表的使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自己不同的设计意图,肯定还有很多不同的操作方法。

中国古代史学就有编年体,这种体例虽然于事件记载上稍显零散,但是对于历史研究却起着重要作用。史家陈寅恪曾在课堂上对《资治通鉴》和《通鉴纪事本末》的优劣做过一个比较,他认为:

《纪事本末》是袁枢读《通鉴》时,心中所产生的问题,用以标题,分辑而成。不是人人阅读通鉴时所可能发现的问题尽在于此。①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每个专题都有自己的主线,都蕴含着编者思考的问题。但历史的史实不尽是些主线和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依托教材所呈现的史实,用年表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不失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作者简介】虞森,温州第二高级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李婷轩】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有效性历史教学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