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及主要变化

2018-03-06朱汉国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修订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修订,主要变化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3-0003-06

2013年,我国全面启动了对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成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

经过四年的努力,修订工作现已完成。日前,教育部正式颁布了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此,试结合修订工作,谈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变化。与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比较,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修订后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2003年版课标的第一个重大变化,即是在课程目标上由“三维目标”发展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那么,什么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在课程目标上由原来的“三维目标”发展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呢?

一般来说,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对这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基本要求。在当代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为教学目标。从1949年到2000年,我国共颁布了十余个版本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无论是初中的历史教学大纲,还是高中的历史教学大纲,在其“教学目的和要求”中,都是以“双基目标”为要求的。应该说,在知识匮乏,尤其是经过“文革”浩劫后急需补充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年代,基础教育中的“双基”教学,对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毋庸讳言,在强调“双基”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过于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等倾向,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鉴于此,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明确规定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应达到的目标(即“三维目标”)。①

“三维目标”与以往“双基”教学目标相比,在重视“知识与能力”教学的基础上,在以下几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1.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历史教育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传授一些历史知识,而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以往历史学习中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方法,使其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2.把历史教育的政治教育、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学会做人。

“三维目标”的实施曾取得了较好的效应。 在教学实践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學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增长,“三维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由于知识目标仍是“三维目标”的重要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虽强调了不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地方仍把知识的讲授与考查作为唯一的目标依据,从而使“三维目标”仍停留在“双基”教学的层面上。

2012年,教育部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并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为此,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要求在修订课程标准时,必须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课程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

根据教育部的意见,修订后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有其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旨在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致立德树人的要求。

从“三维目标”发展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的历史课程在课程目标上的新变化。

诚然,把“三维目标”发展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并不意味以往的“三维目标”的提法错了。正如前述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经历了由“双基”教学目标到“三维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绝不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而是一种继承和发展。事实证明,2003年“三维目标”的提出,在当时来说,具有先进性。它把课程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知,关注到学生作为“人”应培养的基本素质;同时,“三维”的叙述,明确了便于评价的目标叙写方式。但它也有局限性。它缺乏明确目标的实质内涵,导致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只关注目标的呈现方式,即只有三维叙写,而不清楚受教育后所习得的素养。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它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品质和相关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历史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endprint

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将是基础教育改革在课程目标上的一个重要变化。这一变化不仅仅是表述上的变化,而是国家在育人目标上的新要求,是基础教育落实党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它将有效地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根本转型。

二、在课程结构上,构建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类课程所组成的课程体系,并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修订后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二个重大变化,即是调整了课程结构。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将由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课程构成,并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必修课程采取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采取专题史方式,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在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等领域的发展。

以下是新旧高中历史课程结构对比示意表:

按照新的课程设计,历史必修课程为《中外历史纲要》,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由若干个学习专题构成。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

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而选择修习的课程,设《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模块。各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在各专题下的具体内容依照时序的发展进行表述,呈现中外历史上多方面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对中外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选修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校本课程。课程标准提供了《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两个模块样本,作为校本课程的参考。这两个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通过了解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通过实际的探究活动,增强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的能力与素养。

为何要调整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笔者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考虑到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关联。

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设计和内容编排上,既注意到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衔接與贯通,又注意到两者的区别,显现出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梯度,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2.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新设计的历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共同构成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结构。三者之间具有关联性、递进性和提高性。历史必修课程是共同基础,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学生通过必修课程学习,要掌握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重要史事和发展脉络,基本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与深化,从三个主要领域呈现更为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通过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史学专业基础。应该说,三类历史课程的设计,既考虑到国家对高中历史教育的要求,也考虑到学生自身对历史学习的需求。

3.历史必修课内容呈现方式由原先专题史改变为通史,将更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总之,我认为修订后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结构上的调整,旨在使课程类型及其布局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使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更为充分的体现。

三、在课程内容上,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新了学习内容

修订后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第三个重大变化,便是根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更新了课程内容。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不仅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而且要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为此,修订后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更新了学习内容。在内容选择上,注重展现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历史发展大势,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历史启示。

如必修课程内容,原有课程内容按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选择了若干学习专题。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感到这种专题史的体例编排及内容,忽视了历史整体性和时序性的特点,造成了学习内容跨越性大,知识割裂,交叉重复的现象。有鉴于此,修订后的必修课程,按历史时序,选择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作为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内容。以下为新旧必修课程内容对照表(表2)。

必修课程内容的这一更新,不仅有利于学生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从而达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关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的培养。

修订后的高中历史选修课内容,基本是全新的内容。我们从所开设的学习模块名称上就看出其变化。表3为新旧选修模块对比表。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选修课内容的选择,其目的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学习,即是要求从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注重引导学生在时空框架下进行认识,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判,形成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建构对历史上政治文明演进的正确解释,形成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四、在课程评价上,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为学生学习历史和检测学习效果,提供了可操作性的依据endprint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2003年版课程标准的第四个重大变化,是体现在课程评价上。为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并检测学习效果,新的课程标准把要求学生达成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水平划分,并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

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历史学习的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将评价贯穿于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与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时体现出的核心素养水平。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核心素养进行评价,新的课程标准根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评价所要求的层级关系,对各核心素养进行了水平划分。表4试以“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为例说明之。

表4是对时空观念的内涵及要求学生学习之后达成的表现做了水平描述。这种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不仅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习,也可检测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在某一个核心素养方面所达成的水平。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对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也做了类似的水平划分。

当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檢测和评价,绝不是对单一核心素养的检测就能获得,必须是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达成情况进行综合检测。为此,新的课程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对高中历史学业质量做了整体的水平划分,制作了具体的高中历史学业质量标准。高中历史学业质量分为四个层级。每一层级不再是对单一核心素养的检测,而是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综合检测。如表5是对“水平二”的质量描述。

从表5中可以看出,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检测,并不是对某一核心素养的检测,而是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五个方面的综合测评。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制定学业质量标准的同时,还结合具体学习内容提出了具体的学业要求。课程标准规定:学业质量标准中的“水平二”,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达到的合格要求。也就是说,高中学生通过学业水平“水平二”合格性考试后,才予以毕业。学业质量标准中的“水平四”,是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即类似于以往高考命题的依据。

应该说,核心素养的分层表现描述与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不仅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方面有具体意义,而且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据。

修订后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上述变化,必将推动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变革。这既是一个新挑战,也将是激发人们投身教学实践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机遇。

【作者简介】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等,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历史教育。

【责任编辑:李婷轩】endprint

猜你喜欢

修订
布鲁塞尔公约体系的新发展
新常态下《企业财务通则》调整修订思路辨析
高中生个人成长主动性问卷(PGIS—Ⅱ)的修订
关于现行《消防法》修订的几点思考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录与修订情况分析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修订
“狼烟”释义辨正
《明史食货志》之编纂、研究与校勘修订
论明史、明史研究及点校本《明史》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