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最佳化

2018-03-06武艳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品德教学效果笔者

武艳梅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龙江小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当前,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注重教学效果,是每个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课的质量、内涵,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辐射力,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积累、潜能开发、情操陶冶和价值观的形成。那么,如何使教学效果最佳化呢?科学运用信息技术这一新的科技手段,可以帮助老师们实现品德课堂最佳效果这一目标。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简称品德)课相对其他学科比较抽象、枯燥。品德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操,指导道德行为。”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利用电教媒体科学、准确、形象、生动、视野宽阔等方面的教学优势,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促进课堂教学最佳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下面,笔者谈一谈教学实践中的些许体会。

1 多媒体导入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为顺利教学做好基础铺垫。利用电教媒体的功能,通过对事物、具体场面的媒体创设和刺激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引来兴趣,激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参与和感染。例如:笔者在讲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的引入时,播放录像,展示交通十字路口各种红绿灯及车辆、行人有规则行走的场景,使学生对“规则”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小学生喜爱动感的画面深深吸引了学生,为下一步的行为辨析做好铺垫,从而笔者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了解红绿灯的作用。

2 多媒体展现生活真实场景,建构知识体系,进行深入学习

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框架整合内容,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音像教材的图像和声音来表现教学内容,将客观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阐述观点,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完成教学内容建构。并且通过明理导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例如,笔者在讲授小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规则在哪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规则、发现规则、认同规则,笔者录相出示学生在学校阅览室中读书的几个真实场景,课件展示学生正反两方面行为的几个镜头,让学生通过观察,结合自己的认识对学生的行为做辨析。接着,笔者播放课件展示发生在校园、集会上严重的踩踏事故,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惨剧?”“惨剧带来的危害又是什么?”这样不但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更从听、看这负面的不守规则的惨剧,让学生对不遵守规则产生的后果的认识,产生心灵的震撼,引起情感的共鸣。

3 运用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广纳知识

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品德与生活(社会)以及道德与法治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小学品德课本所编辑的教学内容,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学科,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给予了孩子更为开阔的学习空间,更为充实的知识容量。该教材也使教师感受到新课程带来的勃勃生机,但课程组织的艰巨性也让老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首先就是对教材内容的利用和处理上。当前,《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正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材衔接使用过程中,教材使用推崇的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并不一定就是我们教学活动的素材。它既是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工具,也是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和资源。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当地学生自然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充和调整。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调整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就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资源重组和整合,不拘泥于教材,且服务于教材。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丰富学习资源。

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学看平面图》这节课是知识性非常强的课,重点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找准方向。笔者在讲授《学看平面图》一课时,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各种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各种平面图信息制作成课件。在教学时进行了一一出示,学生对本课学习中抽象的知识,通过直观具体的课件展示形象生动起来。所以笔者认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激活”教材,才能使品德教学内容得到广泛拓展。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便能将学生引入课堂设定知识殿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4 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的获益也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步入社会后的行为及人生观。因此,我们更是肩负着培养祖国有良好品德行为下一代的重任。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提高每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教育和培养。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多角度、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状态的最佳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有一些学校由于特殊原因还没有使信息技术常态化,采用传统教法,尽管笔者也竭力运用新课程理念:启发、引导、师生互动、分组讨论等,但是学生就是启而不发,师生难以互动起来。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生活积淀不够,仅靠教材上几幅图片,根本不可能有感性认识。现在我们有了信息技术设施,通过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观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品德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例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小窗口 大世界》一课,在本课的讲授过程中,笔者利用网络视频连线,让学生感受到当前信息科技的变化以及飞速发展。同时利用课前的搜集整理信息,了解各媒体的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广泛性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明显。

5 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更加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不仅可以获得道德认同,同时也能够从积极参与中不断成长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对品德课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以往都是由教师把知识纯粹注入式的教给学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能积极参与,被动的学习。因此教学效果不明显。如果我们在教学前,让学生利用信息网络搜集并整理资料,课上教师再提供学生学习的相关内容,比如需要他们思考并讨论的问题等,学生能够及时、有针对性的思考并做出判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笔者在讲授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对自己家里曾经使用过的电视机进行调查了解,拍好照片。课上利用电子投影进行展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外,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还便于课堂的及时反馈、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拓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1]顾薇薇.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7):96-97.

[2]叶慧.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外交流,2017(4):80-81.

[3]王丽杰.选择例句与提高英语课堂效率[J].考试周刊,2009(27):57-58.

猜你喜欢

品德教学效果笔者
老师,别走……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