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产动画跨文化传播中国家形象的文化认同

2018-03-06姜倩马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身份动画建构

姜倩,马力

(湘潭大学,湖南湘潭 411105)

国家形象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古时就受到战略家们的重视,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及文化软实力作用的上升,国家形象的战略意义愈渐显现,国家形象或国际威望“是‘软实力’的重要构成之一,是一种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无形的精神力[1],”同时也是建立本国文化自信的基石。

文化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积淀中形成且难以消散的载体,也是区别于别国的重要标识与身份象征,同时也是各国之间的文化认同是国际交往中的重要媒介。在国家边界消失的大环境下,人们开始试图找回身份的认同感,“国家形象所涉及到的就是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对身份进行阐释及解读的问题[2]。”由于国家形象的文化认同不取决于言说策略是否被异质文化接受,而是国际视野下异文化者在提供的文化表征中提取他们认知,我者接受并认同异文化者的表述,并从对方设置的异域形象中识别自我身份,加强了文化圈中的归属感,同时也脱离自我认同危机的重要过程。可见全球文化渗透下的当今,文化认同不是建立一个被异文化圈认同的本国文化,而是在异文化圈反馈出的“镜像”中找到本我认同并加以完善。

1 国家形象的双重性与文化认同建构

要建构国家形象首先必须厘清国家形象的逻辑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形象的大多数定义都是从认知学或社会交互学领域开始的,尼莫和赛维基认为国家形象“可定义为一个国家所表现或被认知的特征”[3],可见国家形象具备了双重性,即“我者”的主观性表现和“他者”的客观性认知。国家形象与“我者”的预设和“他者”的提取息息相关,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本身的视角、心理建构、价值观及提取的信息。

从另一角度来说,处在主体位置的“他者”,又为文化圈内的内部公众和异文化的外部公众所组成。正如陈世阳所定义:“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与该国的互动中形成的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的总体印象”,更加证明了国家形象是由异文化领域、本国文化领域以及在异文化中找到自我认知的一个综合评价。2004年开始,我国将“文化外交”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提出,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并重,在众多国际文化活动上都能看到中国建构本国文化认同的身影。

虽然文化身份的认同建设对我国国家形象建构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但是我们在异域文化语境中建构出来的国家形象,依旧在不断的被解构,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文化认同的建设中不断修复这种反差,由此拉近“我者”预设和“他者”提取的差距。

2 文化认同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意义

所谓的文化认同,不仅为的是在异文化场域中建构和设计一定的文化身份,进而让异域文化的受众认同这一身份,而且需要“作为主体的‘我’对作为客体的‘我’的一种身份识别感和归属感[2]。”由此,要建立国家形象的文化认同必须要满足双重建构:即对内建构文化自信和信仰忠诚;对外展现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提到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主体性心态的自然体现,它能够使主体在异文化的冲击中保持对于本国文化的依赖和忠诚。亨廷顿指出,冷战结束后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不同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非常重要。因而要求作为文化载体的艺术,更应该讲好中国故事、坚持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良好的国家形象作为一国正面文化的集中反映增强了软实力的影响,“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4]。”在当前国际格局下,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和传播有两个突出问题:存在严重的“他塑”形象,面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的质疑,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在国家形象“自塑”过程中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的问题,中国多以“沉默他者”的形象出现在世界对话中。因此中国需要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时建立稳定、可靠的文化认同,在国际视野中产生“话语权”。

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需要通过传播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来催生,党的十八大提出核心价值观正是我国对于国家形象文化建设中有关思想价值的预设,同时也指导了表征国家形象文化认同的艺术符号所体现的价值方向。艺术应该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为国家形象“话语权”的提供文化场域。

3 动画中国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动画艺术作为一个跨国界的文化现象,在“融合”和“互异”的全球化语境下迅速崛起并得以传播。20世纪初中国动画雏形之时,坚持了一条创新风格和民族意味相结合的方式;随着数字艺术风潮的带动,急功近利的生产方式也让我国动画艺术一时陷入了窘境;直到“文化认同”的呼声高涨,国产动画的本土性回归又阙然成为行业发展的基石。“动漫作品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植入人心,实现了文化渗透。受众在体验感知文化成果的同时,受到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产生文化认同,进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5]。”

当今国际媒体聚焦于符号处理下“武侠、江湖、人文”的中国动画表征,具有“中国精神”的作品屈指可数,甚至很多动画展现了披着中国故事和造型外衣的西方价值和意识形态。另一角度,网络时代文化冲撞下的“身份焦虑”也显现出来,愈多年轻人接收日美动漫文化的影响,大量“御宅文化、暴力美学”的审美正在替换本我价值,我国文化身份模糊的同时,也易于动摇本体文化信仰。当然,不同的文化碰撞,带来本民族文化与异文化之间力量的比较,同时唤起了我们对文化身份认同需求。综上笔者认为,在文化认同建构过程中,视觉感官形态随着审美倾向的改变在不断变化,而能够稳定下来且形成长期印象的文化认同,应是价值观所带来的附加值。因此建构国家形象的文化认同,应从“视觉符号”“词汇”或“元素”等表征符号中找到核心的意指ө。

[1]Robert O.Keohane,Joseph S.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J].Foreign Affairs,1999,77(5):81.

[2]孟建,孙祥飞.论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中的身份认同与价值适应[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2(6):1-6.

[3]Suman Lee.A Theoretical Model of National Image Processing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D].Syracuse University,2004.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5]殷俊.动漫产业与国家软实力[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身份动画建构
做个动画给你看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建构游戏玩不够
身份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