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einterpretation与学术发展
——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再研究》序*

2018-03-0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文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体裁语言学修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文 军

近些年笔者在各地讲学时,时常引用到朗曼词典中关于“研究”的定义:

Research: 1. careful or systematic search or inquiry 2. scientific or scholarly inquiry,esp. study or experiment aimed at the discovery, interpretation, reinterpretation, or implication of (new) facts, theories, or laws. (Longman 1984)

这一定义不仅阐述了research的目的(...of (new) facts, theories, or laws),同时还阐释了研究的方法(the discovery, interpretation, reinterpretation, or implication of...)。其中第一类“发现(新的)事实、理论或定律”,意指意义重大的发现,如牛顿三大定律就属此类;而“阐释”(interpretation)是研究活动中的追求,如翻译中的多元系统理论、目的论等;“再阐释”(reinterpretation)则是对已有理论等进行修正、发展和完善;至于“启示”(implication)则是揭示这些“(新的)事实、理论或定律”可能的前景。

上述类别中,reinterpretation应该是运用比较广泛的研究方法,在翻译研究中大致可以分为对语料的再阐释(如对《红楼梦》的多视角研究)、对已有理论的修正与发展等。在理论发展上最为有名的例子当数功能翻译学派:20世纪70年代赖斯提出文本类型理论,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情型、感染型等,拓展了翻译的交际功能,承认译文功能可能与原文功能不同,为费米尔和赖斯提出“目的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其后,诺德提出了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勾勒了一个更加详细的功能模式。(Munday 2012)经过上述学者和其他学者的共同努力,功能翻译学派由对文本类型的区分到对翻译的功能研究,再到侧重原文的分析模式,研究领域逐步拓展,内容逐渐丰富,形成了翻译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学派。换言之,正是经过多位学者的不断修正与拓展,功能翻译学派才铸就了今天的成就。

司显柱教授所从事的翻译评估模式的修正与拓展,从性质上属于“再阐释”,其价值无疑值得重视。

众所周知,1977 年House出版了其博士学位论文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AModelforTranslationQualityAssessment),初步创立了该模式;1997年出版的《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TranslationQualityAssessment:AModelRevisited)是House对该模式的修正和更新。在回顾原模式的基础上,House结合新的翻译理论观点和翻译研究之外的相关发现,特别是跨文化研究的成果,探讨了文化多元性多大程度上影响翻译过程及译品评估。《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一书与原模式一脉相承,修正模式保留了原模式的基本框架,增加了新的内容,是对原模式的发展和完善。House以翻译理论为前提,将翻译评估模式建立在语言学理论基础之上,试图设立统一的客观评估框架,使评估有章可循。(屠国元、王飞虹 2003)

House的《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出版后,在译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不少学者对之进行研讨,对其模式进行修正,还有人将之用于翻译实践,用以验证其解释力。笔者在Translation Studies Bibliography(TSB)数据库中以“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找到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42篇(如Al-Qinai 2000)。而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司显柱教授无疑是佼佼者。

司显柱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他曾师从著名学者黄国文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后来,他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问题,而对House模式的研究就是他翻译研究中的亮点之一。十余年前,他就主持并完成了两项与之相关的省部级课题:“功能语言学视角的文学翻译质量研究”(2004—2006)和“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功能语言学路径”(2004—2006);同时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论文,如“论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司显柱 2004)、“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批评”(司显柱 2005b)、“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兼评《孔乙己》英译本的翻译质量”(司显柱 2005a)、“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再研究”(司显柱 2016)等,对House的模式进行了修正,其内容体现在《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构建》(司显柱 2007)一书中。这些成果问世后,有不少学者对之进行了研究,如吕桂(2010);有些研究者,如杨博(2012)甚至将之称为“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足见其研究影响之大。

更难能可贵的是,司显柱教授在此领域进一步发力,于2012年申报并获批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应用体裁语篇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并顺利结题,其成果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专著《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再研究》。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再研究》是司显柱教授在其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深入探索。翻译质量评估一直是翻译界面临的难题,对它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价值。司显柱教授的该项研究是在对House的评估模式进行修订基础上的再研究,因此具有相当的深度。从内容看,本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分体裁进行的评估模式研究,从体裁入手加入了判断译文质量的“通顺”维度。这一分法使得本模式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更强:译文评估以体裁分析为工具,对原文和译文展开描写、分析与对比,对译文质量做出的判断更为全面和准确。

其二,注重实证研究。本研究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第二部分为实证检验,对前面理论论证部分建立起来的评估模式做了较为充分的实证。

其三,从研究方法上,本研究融合了语料库方法、比较研究法等,所使用的语料比较丰富,对该研究形成了较强的支撑。

此处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第一点,这也是该书的最大贡献。该书开宗明义,提出其撰写是针对以前模式的缺陷:缺乏体裁分析。任何模式想要解决所有的问题都是不现实的,因此模式的修正、更改、增加、细化等就不可避免。正如翻译策略的研究,不仅有面上的总体策略,也有微观的具体策略;而在具体策略中又特别强调按体裁进行研究,在这一点上,笔者与司显柱教授的思路有些不谋而合(文军、陈梅2016)。针对前述缺憾,司显柱教授花大力气构建了面向具体体裁的译文评估模式,不但提高了针对不同体裁翻译文本的精细化研究,还加大了对翻译文本的美学或艺术性的关注程度。相比于原模式,这个翻译质量评估模式,除补充原先欠缺的体裁参数并弥补其未对译文顺达做出评估这两大缺陷外,可操作性也有所提高。总体而言,《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再研究》学术价值明显,同时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是一项优秀的研究成果。

而这一成果的问世,还能给人们带来方法论方面的启示:司显柱教授对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研究始于对House评估模式的研究与批评,并基于House的修正模式,提出了对该修正模式的修正(司显柱 2007),而今通过“再研究”,深化了已有的研究。这一过程可以视为典型的reinterpretation,它不仅涉及到对原有模式的修正与完善,还包括新模式的构建和研究范围的扩大,是一条宽阔的学术发展之路。司显柱教授的成就对外语学科的后学具有引导作用。同时,这种做法的叠加,也有助于拓展学科领域,深化相关研究。

笔者相信,随着日后研究语料的增加(尤其是辅以语料库的建设),随着研究个案的累积和研究体裁的拓展,司显柱教授在此领域还将取得更加领先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体裁语言学修正
Some new thoughts of definitions of terms of sedimentary facies: Based on Miall's paper(1985)
修正这一天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中考英语不同作文体裁的写作指导(二)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软件修正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基于PID控制的二维弹道修正弹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