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扶贫法”助力脱贫攻坚
2018-03-06王建国
□ 王建国
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笔者作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8位第二轮省派第一书记工作组成员,被分配在莘县张鲁回族镇菜园村开展“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在局党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依托工作组党支部和各方支持,与村“两委”干部携手并肩,按期完成了驻村帮扶任务。菜园村实施的“抓实事定民心、抓项目带班子、抓产业谋脱贫”三步扶贫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抓实事定民心。菜园村占地1750亩,耕地1217亩,704人,贫困户118户,党员25名,“两委”干部6人。前些年流转了95.9亩集体土地,招商的电动车企业烂了尾,55.14万元的集体收入泡了汤。水、电、路、房、扶贫产业、文化建设等贫困村常见的6个问题,非常突出。局带队同志带着我多方协调,终于引进了一家环保材料企业,55.14万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回来了。通过招商和蔬菜市场招标,两年集体增收了114.88万元。“说干就干”,利用增收资金,先解决了修路灯、窄危桥,新修生产桥、公共厕所,雨季前抢通蔬菜大棚区的泄洪管等急事难事。此外,新农合、小麦和玉米保险等都不用群众掏钱了,年终还给每位群众分了红。村民告诉我:“别的村的人可羡慕咱了,都说恁菜园啥钱不交,咋还发钱呢!”做了这些实事以后,大家伙儿的“怨气”化开了,我的工作也好开展了。
抓项目带班子。农村党建单纯靠开会,很难真正改变干部状态。让项目、工地锻炼干部,成为我抓党建的主调子。新“两委”班子中,书记年纪偏大了,精力有限,其他成员工作经验不足、放不开手脚,到位的扶贫项目推不动。莘县有句俗话叫“生气不如生法”。我就和村书记商量,把到位的扶贫项目拉了清单,“两委”干部在会上现场认领、签字盖章。书记当总指挥,我是总协调人,实行扶贫项目责任制。2016年10月,村里实施“户户通”,从招标到完工仅20天,就硬化了46条胡同一万多平方米的路面,铺了4.7公里的排水管道。“百见不如一干”,一来二去,干部们理解政策了,也明白了各类项目的流程和方法,“能干事、敢干事、能成事”了,还在群众面前露了脸,越干越有劲了。
抓产业谋脱贫。菜园村扫帚工艺传承一百多年了,远近闻名。村里贫困户多是干不动重活的老年人,出去打工不好找活。在家扎扫帚的话,熟练工一天能扎十几把,差的能扎五六把,有原料、手不闲,每天都能赚几十元。经局带队同志批准后,我决定筹建“菜园双清扫帚合作社”。2015年4月,我们熬夜开会、写作,编制了2万多字的扶贫方案。从启动资金、组建、运营到利润分配、发展并转为村级企业,进行了周密规划。合作社实施了股份制、经理人管理制,坚持原料、标准、品牌、销售、分红五个统一的办社方针。我们冒雨南下浙江的毛竹产地,3天走了2个县的4个镇,调研了50多户毛料点、6位经纪人,把每斤毛料压低了8分钱,社员户均节约近2000元,还能分期付款。为了长见识,我们冒着酷暑到河北赵县和我省嘉祥、高唐学习扫帚加工技术、管理经验。扫帚赚钱了,加上集体分红,入社贫困户当年脱了贫。目前,“菜园双清扫帚合作社”的管理机构、人员、执照、“菜园双清”商标、微店等齐备,产销两旺。
两年来,争取扶贫资金700多万元,做成10个扶贫项目等56件实事,集体增收了119.18万元。新华社山东分社内参《要情动态》报道了我们的做法,省扶贫办专程到村里调研“一村一品”。2016年3月,作为我局第一书记工作组的代表,我有幸为聊城市直选派第一书记介绍了经验。2017年9月,被省委组织部通报表扬。
深处脱贫攻坚一线,我深深地体会到:扶贫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各界朋友、干部群众、派出单位的支持。我局一直把第一书记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在人员选派、资金筹措、项目谋划等方面精心安排。局党组多次专题研究扶贫工作,局领导数次到村里调研指导、现场办公。两年间,我局对派驻的8个村直接投入资金480万元,还帮我们协调了大量的扶贫项目。两年来,带队同志和几位第一书记对我言传身教,认真指导。我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工作上查遗补缺,形成了工作组党支部的合力优势。“天时、地利、人和”,省新闻出版广电局8位第一书记全部按期完成了“抓党建、促脱贫”任务,脱贫路上没有一个老乡掉队,均被莘县县委、县政府记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