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为民情怀 凝聚磅礴力量
——访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
2018-03-06
□ 本刊记者 宗 禾
潘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记者:潘教授,您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折射着中国的发展进步,更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最大实际的战略清醒和定力。您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潘维:我特别赞同和支持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的提法。新时代,就是要往“共同富裕”的方向走。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在解决“患寡”问题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世界上没有不花代价的成就,解决问题的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经济发展的成本越来越大,这日益增高的成本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之一。人民从“患寡”转为“患不均”,要求比较均等的教育、医疗、退休和居住条件等。新时代之“新”的重要方面,在于着重解决“患不均”问题。
十九大报告宣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将以前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为现在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广得民心、深得民心的重大认知转折。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今天该如何理解“现代化”?
潘维:我国人民理解的“现代化”就是“民富国强”,也就是让中国人民像发达国家人民那样富裕,让中国像发达国家那样强大。无论是干革命还是搞建设,中华民族的复兴一直是我党的实际目标和最大动力。而且,我国的现代化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不是少数人的现代化,而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广大人民的现代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也是我们党的实际目标和最大动力。
回顾我们的现代化历程,先是在一穷二白、国家安全缺乏保障的条件下走出了社会主义的初级版,又在庞大人口的衣食住行缺乏保障的条件下走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中级版,而今又在每年6亿吨粮食和稳居世界第二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条件下,演进到了高举共同富裕旗帜的高级版。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市场创造财富,用社会主义原则指导财富的分配,是条光明的路。这是一条非同寻常的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个“强”,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潘维:21世纪初我们就流行争论中国是不是强国,我说中国当然是强国,是从朝鲜战场打出来的强国,把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打败了还不是强国?后来发现大家不认,原因是我们不富,我们太穷。我自己也经历过穷的时代,30年前我去美国的时候,兜里只有十美元,那是我整月的工资,两个大旅行箱里装着锅碗、菜刀、枕头、被褥。当时没有恐惧感,只有去世界上最先进国家学习的喜悦和兴奋。那时候我们内心强大。到那儿才意识到我们非常贫穷、非常落后。等到1996年我回国在北大任教时,月收入才3000块。那时在美国教书,起薪每年3万美元(当时汇率是1:8)。而今在北大教书,靠工资收入就有能力把孩子送到发达国家读书,这富裕是我们这代人拼命干出来的,拿着低工资,勒紧裤腰带,拼命赚钱才走上了富裕之路。
原来是强而穷,人民团结在一起,上下同心。后来富裕了,有些人却精神上弱了,给一些发达国家跪下来了。所以我理解的“强”,是人民要团结,要认同党和政府。中国的长治久安在于共产党深入每个居民区,密切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党与群众不是舟和水,不是载舟覆舟的关系,而是血和肉的关系。中国人没有精气神儿,没有上下同心,中国就说不上强大。
我特别喜欢“不忘初心”的说法。为什么要干革命?为什么要搞建设?是为了劳动大众。只有人们都富起来,社会团结,中国才能富强。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有200多处提到“人民”一词,而且旗帜鲜明地提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对此,您能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体会吗?
潘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中国政治的最大特征。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核心是不是坚强有力,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成败。而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取决于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在于认同人民、信仰人民,在于依靠民心、获得民心。
我举最近10年来发生的5件事做个注脚。1.从富裕地区向落后地区实行了价值近百万亿元的转移支付,几乎占我国财政收入的一半。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财富快速转移。2.为牧民定居、山区及高原移民、城市棚户区改造,建设了5000万套以上的住房,让1.5亿穷人住上了新房。这是半个美国人口的规模。3.给包括7亿农村人口的近14亿全国百姓办成了医疗保障全覆盖,而且保障水平逐年提高。这是在总共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中尚未做到的事。4.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先进的基础设施,而且硬化了上百万个村庄通向外部的道路,疏通“毛细血管”,让机动车在数以亿计的农户中普及,显著加速了社会流动性。5.最近正耗费巨资在农村实施消灭绝对贫困的计划,努力扶危救困。这5件大事有效缩小了我国的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情怀。
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地在大会主题中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报告的结尾则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人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是天下为公。
记者: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您能站在您的角度,谈谈我们党如何答好新时代的试卷吗?
潘维:对当前中国所处的这个时代和国际大环境而言,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这个执政党的领导下,“风景这边独好”。但是,要在未来继续这样的“风景”,还必须看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历史的纵向比较,我的感受是,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办了很多很重要的大事,用“成就巨大”来概括并不为过。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是高铁,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中国从高铁后起之秀,一下子变成了高铁里程占全世界总和一半的“高铁大国”。另一方面,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小事”也要注意办好。就拿现代城市居民区来说,居民区里的“小事”早已不是满足人们吃穿住行的基本生存需求了,而是噪音扰民的纠纷、垃圾处理的纠纷、违章建筑的纠纷、乱停车的纠纷、物业管理水平低下的纠纷,老人需要陪伴说说话以及临终陪护,等等。党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声望,系于人民大众的福祉。关心人民群众的日常“小事”,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视美好社会的建设,就是重视人民的福祉,就是最重要的“大事”。
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取得革命成功和建设成就的法宝。在新的时代,除了对违反党纪违犯国法者的严厉惩罚,我们需要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每一名党员扎根基层、廉洁自律、谦虚谨慎又胸怀大志,组织激发人民群众的无穷伟力。这样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凝聚磅礴力量,带领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