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砵仔糕

2018-03-05唐仁承

食品与生活 2018年11期
关键词:阿花老式阿来

唐仁承

香食多得难以计数,其中不少高调得很,名声远扬,人民纷至沓来。

有一种美食却低调得很,就好比山村小溪边的浣纱女,平静淡定,在平凡质朴中透出一丝丝灵气,她就是砵仔糕。

光听名字,就闻到了几分乡土气。在一年一度的香港美食博览会期间,我才首度认知了她。

这是一种小巧灵气的甜点,呈半球状,平面朝天,圆底落地,大多是米白色的,间中还点缀着一粒粒红豆,好似群星纷纷落玉盘。圆底如何站得稳,原来底下有托,一般是瓦制小碗,也有瓷制小碗,当然也有铝箔制成的托,因而得名。砵仔糕的价格很亲民,几元港币就可购得一个,于是好奇地买来一个尝尝。

砵仔糕个头不大,小心咬下一小口,细细品味,却是一股清香,微微甘甜,有点韧劲,耐得咀嚼。

糕体除了米白色还有其他颜色,不过也是淡淡的,并不夸张,好似不愿与人争奇斗艳。原料都取自天然,让人吃得放心。

深入了解才知道,小小砵仔糕也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老式砵仔糕,糕体不透明;另一类是水晶砵仔糕,糕体呈半透明状,还像啫喱一样晃动,极富动感。之所以有如此差别,与配方里有没有黏米粉有关。凡是没有黏米粉的即为老式的,呈不透明状;而加入黏米粉之后就会呈现半透明状。很多水晶砵仔糕更是根据风味特色而加入不同的果浆或果汁,既增添了透明度,又增加了色泽和果香。如今,市面上老式砵仔糕较少见了,水晶砵仔糕占大多数。

关于砵仔糕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广东台山,清朝咸丰年间成书的《台山县志》就有关于砵仔糕的详细记载,介绍了采用砵仔蒸糕的做法;二说来自中国古代农村,当时的人们以白米磨浆,并以瓦砵盛着蒸制而成,故而称为“砵仔糕”。现在也有人把砵仔糕写成“钵仔糕”,我认为似乎有些不妥,因为毕竟是在瓦砵或瓷碗内成形,与金属并没有多大关系。

真正让砵仔糕流行起来并成为年轻人和小朋友喜爱的一种甜品,一般公认为是香港人的贡献。香港人把砵仔糕做到了极致:成品糕体晶莹雪白,表层油润,光洁细腻嫩滑,质爽体软,味甜清香,黏韧却不黏牙。还有众多风味可供选择,诸如草莓味、香芋味、玉米味、菠萝味、苹果味、香橙味、水蜜桃味、葡萄味、哈密瓜味、芒果味、马蹄味等,甚至还有巧克力味、牛奶味、松子味、抹茶味、菊花味、桂花味、姜汁味、咸蛋黄味、芝士味、榴莲味、曼越莓味,简直是亦中亦西,应有尽有,变化无穷。这也逗得食客们垂涎三尺,念念不忘,在下午茶时奉为珍品。

至于砵仔糕内散布着密集的红豆粒,竟然与一则香港的爱情故事有关。

清朝年间,有位名叫阿来的小伙子从台湾到香港谋生,在街头设摊售卖家乡特产水晶砵仔糕,因做得晶莹剔透、味美可口而大受当地居民欢迎。当地有位叫阿花的漂亮姑娘成了阿来的常客。一来二往,他俩竟由砵仔糕结缘,成为夫妻,且在婚后一起开了好几家砵仔糕摊档,闻名香港。不幸的是,鸦片战争爆发后,阿来不幸在战火中遇难。阿花在万分悲痛之中,决心独自将阿来的砵仔糕发扬光大,为了怀念阿来,在所有的砵仔糕里都加了红豆,以此寄托思念。于是,也有人把水晶砵仔糕称为“相思红豆糕”。

在香港,把砵仔糕做得出色的还数“坤记糕品专家”。这家店在九龙的深水埗福华街,从街边小贩起家,坚持传统的手工制法,每天凌晨3点即研磨米浆,糕点有一种独特的米香,如今门庭若市,拥趸颇多。

砵仔糕受到香港人的欢迎,以至被推送到镁光灯下,在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中作为增光添彩的角色,并由此广为传播。例如,早先有巨星周星驰主演的《破坏之王》,近年更因刘青云和袁咏仪主演的《新不了情》而风靡港澳。

《2018香港米其林小吃推薦》中竟然也有了砵仔糕的芳名,被食界权威推送到了前台,让来自各地的美食达人多了一份意外的惊喜。

猜你喜欢

阿花老式阿来
一碗传承百年的“无锡老式面”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攀爬在生与死之间——论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漫画书奇遇记
阿U“新蚊连啵”
文体家阿来
阿花的小金库
欧盟全面禁售老式灯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