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纽约客 也爱辣辣的川昧

2018-03-05郭艳文

食品与生活 2018年11期
关键词:唐人街曼哈顿川菜

郭艳文

每年临近万圣节,曼哈顿的气温便会随着一场接一场的大雨迅猛降温。凛冽的风朝着路人肆意地穷追猛打,寒冷的冬日也就这样到来了。

2012年,我刚到纽约。已是入冬时节,下了飞机直奔一个高中校友会的聚餐,在曼哈顿唐人街上的一家川菜馆。纽约的初冬寒气逼人,大家都说想吃点辣味来暖暖身体。那是一家环境简陋、空间狭小的餐馆,隐藏在一条不起眼的小路上,只因为老板做了一手地道的川菜,才得以在华人圈子里口口相传而每日高朋满座。我依然记得那日一走进馆子便是一派紅红火火的景象,与室外的肃杀萧条判若两个世界,空气中弥漫着豆瓣酱、泡椒酱、泡红椒、野山椒、青花椒、小米椒各种调味料以及牛蛙、鸡、黑鱼等肉品高温碰撞后产生的味道。眼前局促的餐桌上摆满了一盘盘绯红色的菜肴,大家从盖满辣椒碎的盘子里挑出辣子鸡块往嘴里送,一边喝着冰啤解辣,一边吸着鼻涕,如此这般景象让我在那一刻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身处纽约。

在纽约生活了4年,陆陆续续认识一些中国朋友,他们大多对曼哈顿口味单一的西餐馆和日料兴趣不大,却热衷于探索当地重口味的川菜馆。和他们相处久了,原本对麻辣无感的我开始对纽约的川菜馆如数家珍,还能分出哪家的菜口味地道,哪家的菜纯粹只是忽悠老外。曾听一重庆朋友说,若要标榜一家川菜馆是否正宗,就要看它后厨有没有郫县豆瓣酱、保宁的醋和桐川的豆豉,这三个调味品是川菜的三大味魂,假如没有它们,做出来的菜就没资格叫川菜。

过去总以为外国人不吃辣,其实不然。现在曼哈顿的中城区有许多老派川菜馆,不仅有中国人光顾,更吸引着白皮肤和黑皮肤的纽约食客,其中一家叫“五粮液”的川菜馆据传还是李安导演的最爱。这家川菜馆开在曼哈顿最繁华的地带,毗邻洛克菲勒中心,门面不大,嵌在一排标有大店招的商铺里,被灯火阑珊、华灯初上的霓虹灯吞没,稍不留神就会错过。有意思的是,“五粮液”虽然主打川菜,内部装潢却是老上海风格,店里许多服务生还带着浓重的广东口音,怎么看都有些混搭中国风的味道。好在厨师都是地道的四川人,菜肴的品质自然无需怀疑。它家的“花椒沸腾鱼”焦麻鲜香,肉质细嫩;酥椒排骨放进嘴里嘎嘣脆;“青花椒牛蛙”紧实弹牙,吃完辣出眼泪……这些不都是川莱该有的调性?我在那里吃过好几回,可惜没有与李安偶遇的幸运。

与老派川菜相比,如今的纽约也相继出现许多新派川菜,这些都是为迎合美国主流圈的期待和现代都市人的口味应运而生的。新派川菜虽然有所改良,但川菜的灵魂“麻辣”依然被保留下来,并与西方调味料巧妙结合,创造出许多健康美味的美式川菜和新潮的川式海鲜。

听一位在美国生活了近40年的华人朋友说,以麻辣当道的川菜在纽约异军突起,打破粤菜和上海菜垄断局面也不过是近20年的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老外对中餐的理解十分狭隘,甚至还有些美式中餐,如“左宗棠鸡”和“炒杂碎”也成了他们眼里的中餐代表,重油重辣的川菜是他们一度未开垦的处女地。唐人街上的川菜馆曾经开得非常低调,那里是中国移民谋生的地方,也是给那些背井离乡的侨胞关起门来抱团取暖、解思乡愁的地方。那里全是清一色的中国面孔,偶尔会有几个印度或巴基斯坦顾客,却从不曾有白人光顾。

随着中国餐饮文化输出,川菜在国际上的地位脱颖而出,海外的川菜馆子从最早的门可罗雀到如今的高朋满座。正所谓“食在中国,味在四川”,川菜口味醇香浓郁、百转千回,能满足更多人的味蕾。

各路商家和厨师纷纷在纽约开设川菜馆,抢占这个华裔人口众多的国际都市,从唐人街的犄角旮旯开到了曼哈顿的中心地带,成功霸占了纽约餐饮业的半壁江山。

猜你喜欢

唐人街曼哈顿川菜
对标“曼哈顿”,叫板珠江新城!广州海珠湾凭什么?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翠花,上川菜!
第二道 川菜资格人
热闹的唐人街
张子枫,她才是《唐人街探案》的最大赢家
川菜资格人
曼哈顿中国城失火一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