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月刊作者、译者笔名考述

2018-03-05韦明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8年2期
关键词:笔名共产党

韦明

[摘 要]《共产党》月刊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办的一个理论性机关刊物,所涉及的作者、译者署名均为笔名。学术界对这些笔名的研究不够深入,有些笔名的归属是有明确的证据,有些笔名却没有,甚至有些笔名在说法上存在讹误。弄清这些笔名的真正归属,有助于把对《共产党》月刊的研究推向深化。

[关键词]《共产党》;笔名;杨明斋;李穆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02-0020-04

《共产党》月刊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办的一个理论性的机关刊物,创刊于1920年11月,每期50页左右。现存《共产党》月刊第一至第六期,共刊发短言6篇,文章48篇,国内外消息78篇。短言均不写作者,署有译者或作者的文章共44篇,不写作者4篇。第三期和第四期的消息有署名,其余均未有署名。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个刊物是半秘密性质的月刊[1],因此所有作者或译者均为笔名。统计之,共有19个笔名,涉及人物11—13位。就《共产党》月刊的作者、译者笔名而言,从斌子辑录的《党史人物人名、化名、笔名选录(一)》《党史人物人名、化名、筆名选录(二)》、陈玉堂辑录的《党史人物别名、化名、笔名录》[2]、张静如等编辑的《五四以来历史人物别名、笔名录》[3],能查到的有“无懈”“江春”“胡炎”“P生”“CT”“TS”“震寰”“震瀛”“汗”“均”“吉生”,查不到的有“李穆”“A.T.”“AL”“海参崴通信”“K生”“朗生”“天柱”。笔者试就月刊的一些笔名,作一考述。

月刊第一号文章《俄国共产党的历史》署名“A.T.”,《列宁的历史》署名“AL”,这两个署名或为杨明斋的笔名。上海《民国日报》1920年11月11至13日连载《列宁小史》,署名“中俄通信社”。与月刊文章《列宁的历史》相比,两篇文章除个别字句外,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认定是同一篇文章。11月20日、22日连载《布尔塞维克沿革史》,署名仍为“中俄通信社,译莫斯科‘普拉夫报”。这篇文章与月刊第一号文章《俄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同一篇,只是名称上的差别。

中俄通信社(有作中俄通讯社)是1920年维经斯基到上海后,由共产国际工作组建立的一个公开活动机构,杨明斋任社长。杨明斋负责的中俄通信社,翻译大量来自俄国和共产国际的材料,涉及俄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工运、领袖人物活动等方面,在上海的《民国日报》发表。从1920年7月至1921年7月底共发表新闻稿件约212篇。[4]1921年4月,杨明斋返回俄国,中俄通信社的稿件发表活动逐渐停止。[5]最后一篇稿件,是《民国日报》1921年5月4日的《俄国贸易之过去与现在》。通信社负责人离开中国,该社停止发稿,或许可以认为,这些新闻稿件俄译汉大多数有可能是杨明斋所编译,《共产党》月刊所载两篇文章的笔名“A.T.”“AL”,或应为杨明斋的笔名。至于这两个笔名的英文字母的含义,则不得而知。

关于“中俄通信社”的译稿,来源大致有俄译汉和英译汉。《新青年》第八卷第二期刊文《关于苏维埃俄罗斯的一个报告》,署名“中俄通信社来稿”,这篇译文中有大量专有名词,标注原文为英文,如“粮食委员会”,标注的英文为“FoodCommitte”。可见此稿原文为英文。同期又刊载《苏维埃的平民教育》一文,署名为“杨明斋译莫斯科苏维埃年历公报”,文中专有名词无原语言标注,但署名表明此文译自苏维埃政府的文件,可推知原文或为俄文。据此可以推知,杨明斋可能主要在“中俄通信社”负责“俄译汉”。

月刊第二号《世界消息》,未有属名,共刊载14则电文,来自“莫思科”11则,来自“海参崴”2则,来自“赤塔”1则。电文时间从1920年11月16日至12月4日。第三号《世界消息》,属名“江春”,共刊载电文31则,来自“莫斯科”19则,来自“莫思科”6则,来自“海参威”3则,来自“赤塔”2则,来自“黑河”1则。这一期的属名是“江春”,也就是李达,显然这一期的《世界消息》为李达编辑。李达曾留学日本,有人认为他精通日语、英语、德语和俄语四门语言,但其俄语学习据推断是在建党前后,原因是维经斯基到中国来,在上海开设外国语学校。[6]这个学校就是杨明斋主持的,维经斯基的夫人教授俄语。李达有没有在这里学俄语,没有明确证据。可以稍作判断的是,关于“莫斯科”和“海参崴”的译法差异。月刊第二号译作“莫思科”,但第三号中有“莫斯科”和“莫思科”两种译法,可以认为这是两人所编译。“海参崴”的译法,第二号中为“海参崴”,第三号中则为“海参威”,显然也是两人所为。这两个人中有没有李达,不得而知,但其中必有杨明斋。

月刊第一号文章《共产党和他的组织》,署名“李穆”。《上海史研究通讯》1982年第1期刊登王雪娜《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出版的报刊简介》一文,其中提及,《共产党》月刊“主要执笔者有李达(胡炎、李穆)、江春、李震瀛等”。这里把“李穆”看成是李达的一个笔名。其实,“李穆”应该不是李达,而是李少穆。

检索《新青年》杂志,在作者中出现“李穆”“李少穆”两个名字。1916年《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五册刊发一篇英汉对照译文,题名为《英国少年团规律》,署名“李穆”译。这个《青年杂志》,就是随后的《新青年》。署名“李少穆”的文章,在《新青年》上共有两篇,一篇是第七卷第六期,题为《皖豫鄂浙治铁工人状况》;另一篇是第八卷第二期,题为《哥尔基在莫斯科万国大会演说》。《皖豫鄂浙冶铁工人状况》一文,是一篇采写报道,作者是记者身份,文中还配有三幅照片。《哥尔基在莫斯科万国大会演说》是一篇英译汉文稿。原因是,文首“高尔基”的拼写为“Gorky”,而其俄文拼写应为“горького”。这也说明“李少穆”略通英文,不通俄文。

《新青年》第七卷第六期,是一期劳动专刊,其中有篇题为《上海劳动状况》的长篇调查报告,内容包括了机械工业、手工业、运送业、使用人四个行业类别,行业类别下面又分具体的职业工种。其中署名为“少穆”的有:第一类,机械工业:(8)缫丝业;(11)眼镜业;(23)玻璃业。第三类:运送业:(6)黄包车;(11)蹋车;(12)间夫萝;(13)清洁夫。《新青年》第八卷第二期,出版于1920年10月1日,《共产党》月刊第一号,出版于1920年11月7日,两本刊物发行时间相差一个月。《共产党》月刊基本由《新青年》编辑部供稿,可以断定,《共产党和他的组织》这篇文章,来自《新青年》编辑部,但内容敏感,不方便在《新青年》上公开发表。月刊第一号署名“李穆”、题名《共产党和他的组织》这篇文章,并未注明是译文。但从内容来看,应是译文,或者大部分内容是译文,且译自英文,因为文中有些名词后面的括号里标注了英文原文。再从文章内容看,此文应该是当时俄共(布)一位主管党组织工作的领导人的讲话。时间大概是在十月革命成功之后、俄共基层组织尚未健全,全国政权尚未完全建立、卫国战争没有完全胜利之时。《新青年》第八卷第二期的那篇文章,从题目看,是高尔基的一篇演讲译文,署名李少穆,与李穆这个署名很接近。endprint

关于李少穆,其事不详,但有几条材料,在此略作考述。吴志菲、余玮所著《镜头内外的红色传奇》一书中录了一段材料,其中说:“李少穆是我国报纸上有姓名可考的第一位职业摄影记者……”[7]韩丛耀主编、郑丽君编著的《中国影像史》(第三卷)中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上海创刊的《神州日报》,打破了这个惯例,多次刊出署名李少穆拍摄的新闻照片,开了报刊使用署名新闻照片的先河。”[8]林路在《郎静山与上海摄影琐证》一文中说:“尽管从事报刊史研究的学者,曾认为李少穆是我国报刊史上有姓名可考的第一个职业摄影记者,但缺少更有力的佐证,只能存疑。”[9]但事实是,除了前一条材料提及《神州日报》上刊出署名李少穆的照片外,《新青年》杂志上也刊出署名李少穆的照片,这两条材料足以证明李少穆是新闻记者。《神州日报》由于右任创办于1907年,李少穆在此报上发表照片,足以证明他与同盟会有密切关系。冯自由编《癸卯孙总理在日本状况》,其中提到李少穆曾经到东京拜会过孙中山[10],很可能此后加入了同盟会。

《新青年》第九卷第六號刊登人民出版社广告:《两个工人的谈话》,已出版。该书作者为苏联安利科·马赉特斯太,李少穆译。还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词条《劳动界》说:“中国共产党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刊物,周刊。1920年8月创刊。1921年1月停刊,共出版24期。陈独秀任主编,主要编辑有李汉俊、沈玄庐、吴芳、李少穆等人。”1920年9月出版的《劳动界》第4期刊文《女工与育婴堂》,署名李少穆。另外,陈望道译过一首诗,题名《爱情》,译者记有言:“近承李少穆先生借我圣书,偶读《雅歌》,译此自遣。”[11]这里提到的李少穆,很有可能就是《共产党》月刊第一号文章《共产党和他的组织》一文的译者,也是《新青年》相关文章署名中出现的“李少穆”。

根据以上材料,可以勾画李少穆一个大概:他是一个摄影记者,可能是同盟会会员,后来受陈独秀影响,倾向共产主义,参与编辑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周刊,从事工人运动方面的新闻采写、调查工作。略通英文,有译文若干。

月刊六篇短言中,第一号《短言》基本可以确定是陈独秀所写。1921年1月,毛泽东致蔡和森的信中说:“出版物一层上海出的‘共产党,你处谅可得到,颇不愧‘旗帜鲜明四字,(宣言即仲甫所为)。”[12]毛泽东所说的“宣言”,亦即“短言”。根据写信日期与《共产党》月刊第一号出版时间对照,此处的“短言”即为月刊第一期“短言”。《陈独秀文集》[13]仅收录了此篇“短言”,其他“短言”并未收录。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收录第六号“短言”,署名陈独秀。[14]这是诸多有关中共文献资料书籍中唯一一本把该篇短言署名归于陈独秀的,但该书并未提到署名陈独秀的依据。六篇短言的作者,第一号、第六号有证据显示是陈独秀,其余四篇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作者是陈独秀或李达。

而陈独秀和李达也是有笔名出现。月刊第五号载《告劳动》一文,署名TS,此为陈独秀的笔名。《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收录一篇文献,题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关于建立与发展党团工会组织及宣传工作等(一九二一年十一月)”,署名“中央局书记T.S.Chen”,该书的注文为“陈独秀的英文签名”。该文献的来源是“根据中央档案馆陈独秀手稿刊印”[15]。《江汉论坛》1981年第3期刊发宋镜明、刘捷的《李达年表》,这是能查到的最早关于李达生平的研究文章,文中说:“李达同志号鹤鸣,字永锡,现已查到的笔名有达、立达、李特、李鹤鸣、鹤鸣、鹤、江春、胡炎、H.M等,湖南零陵人。”在《共产党》月刊中,署名“江春”的文章共有2篇,世界消息1篇;署名“胡炎”的文章1篇。

月刊中的其他笔名大都有明确说法,在此略作考述。

关于“格林”。月刊第四号文章《俄国青年之运动》,署名“格林”,第四号第二篇为《万国青年共产党写给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信》,没有译者及署名,但落款为“国际青年共产党执行委员会东方书记部谷林上”。史挥戈、吴腾凰编著的《蒋光慈与读书》一书中说:“1921年3月,青年团共产国际东方支部书记谷林(格林)给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来信……”[16]“谷林”和“格林”应是同一人,即国际青年团东方支部书记。有关格林的这两篇文献的译者无法考证。

关于“P.生”,原名沈雁冰,也就是茅盾。1979年,茅盾在致姚以恩的信中说:“信上提到的‘P.生即是我。”[17]据姚以恩自己讲,他早年研究西方弱小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注意到署名“P.生”文章,后来给茅盾写信求证,这个问题算是清楚了。

关于“震寰”“震瀛”“震雷”,原名应为袁振英。《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十八册中有个附录,名为《“五四”以来历史人物笔名别名录》,这个名录中,袁振英的一个笔名为“震寰”。1920年8月,陈独秀邀请袁振英帮忙办《新青年》,因为袁振英通晓英文,所以《新青年》杂志上的“俄罗斯研究专栏”就是袁主持的。温棠志在《袁振英》小传中说:“有人问及袁振英为什么喜欢以‘震瀛这个笔名发表文章,他解释说:这一名字不仅与振英两字谐音,主要是我思想上恨不得把自己的头颅变作一个大炸弹,掷向地球上的一切势力,以‘震动瀛寰。”[18]因此,“震寰”“震瀛”“震雷”这三个笔名应是袁振英。月刊第一号载笔名震寰的文章有6篇,《世界消息》中有一则消息,题名《俄罗斯的共产党》,署名“震雷”。当时有位工人领袖名为李震瀛,工人阶级出身,不懂英文,所以不可能是这几篇译文的作者。

关于“石逸”,指李震瀛。谌小岑指证说:“李震瀛在觉悟社的抽签号码是‘十一不是‘二八。一九二三年天津《新民意报》副刊‘觉邮上的‘石逸就是李震瀛。”[19]

关于“朗生”,应为沈泽民,沈雁冰之弟。《新青年》第九卷第五号上刊登的“人民出版社通告”,布告《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即将出版。此书中的《共产国际二大宣言》,与《共产党》月刊第六号刊载的《资本主义世界和共产党的世界联盟》雷同。前者的译者为“成则人”,后者的译者“朗生”。“成则人”即为沈泽民,据此可以断言“朗生”就是沈泽民。[20]endprint

关于“吉生”,《湖北党的组织发展简史》一书的附录“湖北革命史中人物笔名、化名、别名录”中,沈泽民的笔名之一为“吉生”[21],未说明理由。其他一些著作中提及“吉生”,也认为是沈泽民的笔名。

其他的笔名,如“无懈”指周佛海;“C.T.”指施存统;“汗”“均”指李汉俊,均没有什么争议。

关于“K.生”,署名K.生的文章只有一篇,篇名《中国劳动界消息》,刊于第四号,文章汇总了广东、唐山、日本、上海、开平等地工人罢工、成立工会等等消息。显然,各地工人运动的消息编辑汇总,应是一人所为。有一个细节或许可以为这篇消息的编辑提供范围上的推测。《劳动界》周刊创办于1920年8月15日,1921年1月23日出版第24期后停刊。此后上海的共产党发起组没有主办的刊物刊发上海及全国各地的工运消息。《共产党》月刊前三期均有《世界消息》栏目,但1921年5月7日出版的第四期改为刊登《中国劳动界消息》,第六期既有《世界消息》,也有《国内消息》。因此,第四期的K.生有可能是原《劳动界》周刊的编辑,当然也有可能仍是月刊的编辑。

《红宝石》的译者,署名“天柱”,此名无从考证。

《共产党》月刊作者、译者大都是共产党发起组成员。这个群体以月刊为载体,第一次在国内公开亮出“共产党”的旗帜,撰写、编译并刊发大量有关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文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著、译者的笔名,除了“K.生”“天柱”还有待于再考之外,其他笔名的归属已基本确定。由于材料限制、研究者学识才识等,文中的结论仅为一家之言。弄清著译者身份,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研究空间,把对《共产党》月刊的研究推向深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二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

[2]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党史资料研究第二集、第三集[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3]张静如,等.五四以来历史人物笔名别名录[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4]任武雄.中俄文化交流的见证——建党时期的中俄通讯社和华俄通讯社[J].上海党史与党建.1994(6).

[5][20]田子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M].北京:學习出版社,2012:274.312.

[6]曲广娣.李达法理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74.

[7]吴志菲,余玮.镜头内外的红色传奇[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221.

[8]郑丽君.中国影像史(第三卷)1900—1911[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137.

[9]上海摄影家协会.郎静山[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1-2.

[10]冯自由.癸卯孙总理在日本状况[A].革命逸史初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133.

[11]池昌海.陈望道全集(第十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64.

[12]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1辑[C].1985:496.

[13]陈独秀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6.

[14]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Z].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329.

[1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16]史挥戈,吴腾凰.蒋光慈与读书[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1:59.

[17]刘衍文,艾以.现代作家书信集珍[M].上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217.

[18]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东莞现代人物[Z].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418.

[19]谌小岑.“关于李震瀛”的两点更正和说明[A].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党史研究资料(第五集)[C].705.

[21]中共湖北省委党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党建教研室.湖北党的组织发展史[M].1985:458.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刘 捷endprint

猜你喜欢

笔名共产党
十谢共产党
共产党离我们远不远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铭刻史册的100件湖北党史大事
赞歌百年共产党(快板书)
Review on 1921–A Gift for ourDearest CPC 《1921》影评——献给亲爱的共产党的礼物
闲话笔名
冰雪凝月
“笔名”发表在班级作文报中的实施和“玩”法
著名作家笔名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