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叙史 以问导学
2018-03-05姜红
姜红
[摘 要]历史图片中蕴含大量的历史信息,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历史图片的功能。在教学中通过“以图叙史,以问导学”的方法,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效,同时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历史图片;以图叙史;以问导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3-0016-02
历史图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历史图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我尝试了“以图叙史,以问导学”的做法。“以图叙史,以问导学”指的是以历史图片作为背景铺垫,用历史图片构建一个“真实世界的情境”,将史实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再通过精心创设的问题,以问题串联起图片,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师创设的图片情境中有效地学习,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现以教育部新编教材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一课为例,谈谈“以图叙史,以问导学”方法的应用。
一、“以图叙史,以问导学”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以图片为引子,以问题为线索,培养学生时空素养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所以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的角度出发,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下,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
如在《戊戌变法》一课的导入新课环节中,我进行了以下处理。首先投影晚年李鸿章的图片,当图片一出现时,学生就在纷纷猜测“这是谁”。教师旁白道:“这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对大清朝可谓是鞠躬尽瘁,可晚年因为一纸《马关条约》的签订落下了卖国贼的骂名……”教师的话音未落,学生就已有了答案。接着教师展示以下文字材料:李鸿章晚年评价自己的事业时说到,“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教师依据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李鸿章“办了一辈子的事”指的是什么?洋务派办这事的目的是什么?洋务派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这一目的呢?这一事件的结果如何?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呢?在一问一答的师生互动之后,串起了“李鸿章——洋务派——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洋务运动失败”等知识点。教师在此基础上顺势总结:洋务运动失败了,又一批仁人志士我们称他们为维新派,他们主张通过变法来救国,这场变法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介绍的戊戌变法。此环节,以李鸿章图片为引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层层递进且逻辑严谨的问题线索,建构起历史的时空框架,勾勒出洋务运动与新知戊戌变法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生动有效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环节。
2.以图叙史,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历史图片是一种真实、形象、直观的史料,通过历史图片还原历史真实,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如在《戊戌变法》一课中,我设计了如下几组图片。第一组图片为《马关条约》的签订、《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形势图》,让学生根据这组图片,叙述戊戌变法的原因。第二组图片是为了说明戊戌变法过程,包括四组图片,组图1为康有为、梁启超及公车上书;组图2为《时务报》、《国闻报》、强学会;组图3为光绪皇帝、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明定国是诏》;组图4为慈禧太后肖像图、中南海瀛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就义图。学生通过这四组图片叙述了“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创办报刊,组织学会,推动变法运动的发展——百日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政变,变法失败”一个完整的变法过程。以往学生学习历史事件,大多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及教材提供的文字材料去归纳的,抽象的文字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而在这堂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图片情境中去观察图片,提取图片中的有效信息,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身处地”地感知这一段历史。置身于历史图片情境中的学生,不仅生动还原了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也理解了这段历史,他们理解了维新变法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奔走呼吁,理解了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皇帝面对强大顽固势力的束手无策,理解了谭嗣同为救光绪皇帝身揣利刃夜访袁世凯的最后寄托,及变法失败后拒绝逃亡甘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无悔选择,进而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构建起自己的历史叙述。当戊戌六君子图、谭嗣同就义图展现在学生面前时,配合教师的语言渲染,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维新派的拳拳之心,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在他们的心中油然而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无痕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这种建立在历史理解上的感悟才是真实而自然的。
3.依托图片,突破难点,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
历史图片不仅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历史图片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还可以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客观评价,培养学生历史解析的能力,进而化解教學中的难点。
如《戊戌变法》一课中,我将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失败原因作为本课的难点,这两个难点的突破是通过表格和图片来解决的。第一步,制作表格,让学生将教材中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制作百日维新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方面措施的表格。学生在整理制作中了解了变法措施。第二步,分析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因为有了第一步的铺垫,对影响的分析才是有据可依的。第三步,教师展示一张清朝社会阶层人物图片,图片中有封建贵族、维新派人士、熟读八股的读书人、老百姓四种形象,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在角色体验中,学生认识到当时社会的这四种人中只有维新人士支持变法,因此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群众基础。通过以上三步,依托历史图片和历史图表,本课的难点迎刃而解了,进而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虽然这场变法以失败告终,但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这样学生徜徉在历史图片的情境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去感知过去,在问题情境中去思考历史,在感知、体验和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形成正确的历史解释。
二、“以图叙史,以问导学”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1.精选图片
在“以图叙史,以问导学”的方法应用中,图片是“叙史”和“导学”活动展开的基础,所以图片的选择非常关键。历史图片反映的内容多种多样,有些反映的是教学重点和难点,而有些则是对教材内容的说明。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来选择图片, 要善于取舍,切忌将历史课上成了“历史图片赏析课”。
2.巧设问题
问题是“叙史”和“导学”活动展开的关键,所有教学活动的展开都离不开问题的设置,因此要求教师创设的问题要“巧”。问题的指向要明确,有的放矢,直指“图片里有什么”。教师创设的问题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富有逻辑性,能够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图片中的历史信息,不仅要明白“图片说明了什么”,而且要解读“图片后面还有什么”。
3.语言精练
“以图叙史,以问导学”的方法应用中,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叙史”中掌握历史知识。如何“叙”?要求学生叙述的语言要凝练。如《马关条约》签订、《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形势图》,让学生根据这组图片,用一句话叙述戊戌变法的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提炼信息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
(责任编辑 袁 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