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2018-03-05四川省江油市长城实验学校
四川省江油市长城实验学校 周 颖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渐深入,健康的观念日趋进步。早期简单的从生物学、病理学来看待健康、疾病,如今更认识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生存环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利坚大学的国家健康中心研究指出“个体只有在身体、情绪、智力、精神和社会等五个方面都健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或称之完美状态”。
从上面心理健康的标准来看,一个人的健康水平是从多方面来衡量的,强调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活动水平,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效果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学校体育肩负重任,它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更自然、更有效的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健康的发展。学校体育不仅可以通过锻炼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同时,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身体活动,可以调节身心,宣泄不良情绪、维持心理平衡,从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抱怨中解放出来。当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成功的完成各项任务后会产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并从中体验到满足、舒适等运动愉快感,产生良好的心境。
一、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情绪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学生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学会控制情绪。控制不同于压抑,而是使情绪表现适当。控制那些不适宜的情绪,可以使学生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寻找最佳心境,,充分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淋漓、畅快的愉悦心情,集体迸发出的勃勃生机活力,以及完成技术动作的快慰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中小学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体育锻炼中存在大量的主观、客观困难,一个人克服困难的程度决定于采取这种行为的动机力量。动机力量充足,其困难程度就小;反之则大。教师要让学生对完成的每一次任务有明确的认识,鲜明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活动动机成为强有力的推动力。如果活动的内容、完成任务的方法、手段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的愿望,就能达到克服困难培养意志的目的。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三、培养学生主体性,形成完善人格
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优点与短缺、现实和未来。更有针对性的确定人生目标,选择自己的成才道路,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学会处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中,使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
四、开发学生智力、促进能力发展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期,且可塑性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具有促进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健康的心理对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心理对健康的危害不亚于病菌,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健康的作用胜过任何保健。体育教师肩负重任,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体育教学的特点,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其全面、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