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课程消化系统基础的建设与思考
2018-03-05杨友华
杨 荣,杨友华
(江汉大学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消化系统是机体借以从外界摄取生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的器官系统。消化器官发生感染、炎症、肿瘤和功能性疾病十分常见。我校医学院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要求,广泛借鉴国内外大学的先进经验,根据我校校情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消化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等学科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的原则来组织消化系统基础教学内容,注重过程考核,旨在通过基础知识的整合、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与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医生职业所必需的终身自我学习习惯,并为学生后期消化系统临床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 消化系统基础课程的构建和实施
该项改革是将先进医学教育理念和我校医学教育工作进行糅合的一种大胆探索,在教学管理机构、教师和学生的支持下,自2015年2月开始,本教改方案在我校2013级、2014级、2015级五年制临床医学实验班中进行了实践。消化系统基础教学负责人组织授课教师集体备课,梳理各学科消化系统教学内容,编写消化系统基础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等。在学习消化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逐一展开消化系统常见的炎症和肿瘤的病理改变、发病机制以及药物治疗的教学,使各学科知识紧密衔接,相互渗透,以不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该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正常与异常教学内容之间的分离,精简了不同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还增加了消化系统实验、自主研习和案例讨论等,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多来源于实践及自我拓展,而非局限于“专著式”的教材。
在教法上,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采用理论课、实验课、自主研习等一系列优化组合的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生自主研习时间列入教学计划,设立讲授学时和研习学时。课内研讨式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15%,主要用于讨论式教学、PBL教学、换位教学等。针对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编写了自主学习手册,内容包括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形式、临床案例与作业、参考资料、教师的其他要求等。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内容,以及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方式、作业或评价要求等有一个全面了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通过完成自主学习手册,帮助学生在掌握消化系统正常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内在病理变化和外在症状体征以及治疗原则,进一步理解消化系统基础知识在临床的应用。
消化系统基础课程还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形成性考核比例达到40%。在考试内容上,除了常规的课堂内容考核外,还注重不同学科间知识交叉的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 消化系统基础教学实践
消化系统基础课程课堂讲授时间明显减少,更注重互动和启发式教学,在实验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查阅资料及自主学习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但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2.1 课程整合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任何教学改革方案都需要教师的贯彻实施,如果没有教师的认同和主动参与,任何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所以教师的培训与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认同“系统整合”课程体系;并采用奖励等多种方式调动教师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改革。
目前我们的教师绝大部分是在以学科为中心课程体系中培养出来的,他们已经习惯于学科的概念,对于其他学科接触很少,由于长时间局限于某个专业范围内,以至于知识面越来越窄。整合后的课程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过程的完成还是评价方法的应用都对现有的教师队伍提出更高要求。为此,有必要对教师进行临床技能、提高教学效能、PBL案例编写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成长为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为课程整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提供保障。
2.2 课程整合必须使用配套的系统教材
目前消化系统基础整合课程使用的是以学科为纲编写的教材,传统教材在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上是比较系统的,但各门学科在围绕同一系统内容的编写上完全是各自为政,这就大大降低了“系统整合”的优势。
学生在上消化系统基础课时,必须同时看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多本教材,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多不便。尤其是期末考试前复习阶段,学生往往顾此失彼,有的学生甚至放弃模块中学时很少的课程,这就造成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
总之,课程的整合,以及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是医学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1]。消化系统基础课程教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其逐步的完善需要师生和教学管理部门共同的努力,通过宣传教育、调研学习,不断反馈调整,加以完善,消化系统基础课程整合改革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