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软通道置软管血肿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2018-03-05梁其志昌大平
梁其志 伍 益 昌大平
随着微创医学的发展和硬通道血肿穿刺引流技术的改进与完善,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也明显提高[1-2],但是由于硬通道的血肿穿刺针会对患者的脑组织起到微小的慢性切割作用,故而少数患者会出现再出血情况,在小脑出血、脑室内出血的患者中不适宜采用[3]。于是软通道的穿刺引流术发展起来,并且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展现独特的价值[4-5]。现回顾分析本院的66例患者临床资料,探索硬通道与软通道穿刺引流术的疗效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回顾分析2015年8月—2017年10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伴有脑干功能损伤、凝血功能异常、严重出血倾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患者均符合穿刺置管血肿引流术的适应症。根据患者手术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共有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53~77岁,平均(64.8±4.1)岁;出血量12~39 ml,平均(30.3±4.1)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9例,脑叶4例,丘脑9例。观察组共有34例,男15例,女19例,年龄50~78岁,平均(65.2±4.3)岁;出血量14~42 ml,平均(30.9±4.5)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3例,脑叶4例,丘脑7例。两组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前进行头颅CT检查定位,具体操作步骤为:术前CT检查,取其中血肿量最大层面为血肿靶点测量平面,然后测量出该层面血肿的前距、深距、高距,测量血肿中心的前距、深距、高距,最后标出定位线,即OM线、正中矢状线、下横线、前垂直线。最后使用定位器结合患者的颅内血肿三维数据,通过垂直平面投影方式移标在头部的颞顶部、额部以及顶部,确定血肿靶点在头皮表面的投影,最后三个投影点相交处也即血肿靶点。对照组:于床旁实施锥颅,使用YL-1一次性穿刺针垂直进针,待穿刺针进入到血肿腔边缘后,抽出针芯,并连接侧管,使用5 ml的注射器抽吸血肿周围的析出液,然后穿刺针缓慢推进继续抽吸,第一次抽吸总血肿量的30%左右;术后经穿刺管向血肿腔内注入2万U尿激酶和5 ml生理盐水的混合液,夹闭4~6 h后开放并进行颅内冲洗,每日2~3次。直到复查CT检查显示血肿量完全清除或是不足10 ml时即可停止抽吸,拔出引流管,术后予以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于头皮做一个小切口并颅骨钻孔,电凝硬脑膜后挑开,使用专用的颅内血肿引流管穿刺血肿腔,置入14F多侧孔硅胶引流管,然后使用5 ml的注射器抽吸血肿,抽吸总血肿量的25%~35%;术后1天复查CT确定引流的位置以及残余血肿量,若引流通畅且为暗红色引流液时,无需使用尿激酶;若血肿量较多且引流不畅,在排除颅内再次出血的因素后,经引流管注射4万U尿激酶、1 ml庆大霉素、1 ml地塞米松、3 ml生理盐水的混合液,夹闭1 h后开放引流管,每日注药1~2次,持续2~5天。在术后引流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头颅CT变化情况,若血肿量不足10 ml则停止使用尿激酶,若血肿基本消失则拔管。
1.3 观察指标
收集规整两组的如下资料展开对比: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再次出血率、住院时间、神经功能评分(于术前、术后2周应用NIHSS量表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损害越重)。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死亡率对比
2.2 生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表1 两组生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n(%)
2.3 再次出血率对比
术后的再次出血率方面,观察组未出现再次出血,对照组出现4例再次出血,组间差异显著P<0.05。
表2 两组生存患者的再次出血率 n(%)
2.4 住院时间和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两组术前、术后2周的NIHSS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而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则更短,P<0.05。
表3 两组的住院时间、神经功能评分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对局部脑组织造成压迫,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肿内会释放出一些毒性物质,加重脑组织损害,引发继发性脑损伤,及时清除血肿是关键[6]。随着头颅CT技术、导向技术等的发展,微创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中,目前主要可以
分成两种通道,一种是硬通道,一种是软通道[7]。硬通道是借助YL-1针具进行穿刺引流的,其具有较为显著的血肿液化效果,但是在血肿抽吸的过程中穿刺针易切割脑组织,可能引发术后的再次出血,不利于患者康复[8-9];另外在术后的冲洗中也可能导致一过性的颅内高压,部分患者易出现再次出血。软通道则利用硅胶管的钝头和软性的特质在穿刺中避免对脑血管造成损伤,软性、圆钝头、多侧孔的硅胶引流管可以随着脑组织的搏动而摆动,在血肿抽吸过程中最大程度避免脑组织损伤,减轻手术创伤,促进患者术后康复[10-11]。而且软通道的引流方便,拓宽了手术适应症,仅在床边就可以完成,缩短救治时间[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后再次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更短,证明软通道血肿吸引术更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缩短治疗疗程。在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神经功能评分上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两种微创术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定向软通道置软管的血肿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显著,抽吸引流血肿安全可靠,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
[1] WEI P, YOU C, JIN H,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IL-1beta levels and cerebral edema extent in a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rat model[J].Neurological Research: An Interdisciplinary Quarterly Journal,2014,36(2):170-175.
[2] TOTH P, CSISZAR A, TUCSEK Z, et al. Role of 20-HETE, TRPC channels, and BKCa in dysregulation of pressure-induced Ca2+ signaling and myogenic constriction of cerebral arteries in aged hypertensive mice[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2013,305(6 Pt.2):1698-1708.
[3] 蒙继旺,张雨青,焦建辉,等.微创定向软通道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4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1):52-53.
[4] 张 罡,彭 为,许永刚,等.定向软通道引流术与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J].安徽医药,2014,18(10):1933-1934,1935.
[5] 王群芬.定向软通道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康复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6):40-42.
[6] 韦拳堂,钟志伟,张子衡,等.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7):1136-1139.
[7] 张维涛,王亚飞,张永兵,等.简易立体定向结合勾股定理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5,14(5):444-446.
[8] 侯黎明,李 振,汪棋笙,等.立体定向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评价[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13(6):584-586.
[9] 王 轶,张宗杰,陈宏朝,等.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3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5,44(10):1425-1426.
[10] 郑伟杰,林运全,金永寿,等.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15,10(4):460-462,465.
[11] 康 东,蒋永明,曾 春,等.立体定向软通道穿刺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激状态及脑血流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4,13(12):1211-1214.
[12] 骆文勇, 傅军华, 林丽琼,等. 早期组织皮瓣覆盖和负压封闭引流术在下肢严重创伤合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效果[J]. 现代医院, 2015(7):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