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我国杰出的卫生统计学家田凤调先生
2018-03-05金水高陈育德
金水高 陈育德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2206) 2.北京大学
田凤调先生在台北探亲期间,因病于2017年12月15日去世,享年94岁。消息传来,我们甚为悲痛!
田凤调先生是享誉全国的卫生统计学家,新中国卫生统计事业的开拓者之一。生前曾长期担任中国卫生统计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卫生统计杂志副主编、名誉主编。他长期耕耘在卫生统计的第一线,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地贡献给了中国的预防医学及卫生统计事业。他一直致力于对年轻学者及基层卫生统计工作者的培养,致力于研制简单易懂、易于大众掌握的统计方法。他创立的秩和比法(rank sum ratio,RSR)将参数统计与非参数统计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我国少数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原创的统计学方法之一,在卫生事业管理、卫生评价等各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好评。五十多年间,他一直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的学术文论。他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国年轻一代的卫生统计学者。
田凤调先生于1923年11月出生于天津市静海县,1945年在复旦大学统计专修科毕业,师从我国著名的统计学家薛仲三教授。在与薛先生的长期共事中,养成了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为他以后从事统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经薛先生推荐,到当时的南京中央卫生实验院工作。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秉持专业精神,下农村去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早在1947年,他就在杂志上发表了介绍预期寿命的文章,撰写了有关生命统计调查报告等数篇科学论文。在当时的中国卫生统计及生命统计界初露头角。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五十年代初,他随单位调到北京,进入中央卫生研究院,后调入原卫生部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出任卫生统计专业讲师。没有卫生统计学教材,他与其他统计学教师一起编写讲义,给来自全国的卫生厅局长讲课,为培养新中国第一代卫生管理干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继续从事生命统计与卫生统计学的研究。期间陆续在《中华医学杂志》、《健康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对于卫生统计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奠定了他在卫生统计界的学术地位。
二十世纪的六十至七十年代,虽受各种政治运动的干扰,他仍不忘初心,坚持科研与实践、卫生防病及卫生管理统计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他深入基层卫生防疫站,深入厂矿现场,了解基层对卫生防病统计及卫生管理统计的需求。七十年代末,在李光荫教授的组织下,他作为主编之一编写了具有实用意义的《卫生统计学》。该书从满足卫生防病与卫生管理统计出发,突出卫生业务、防病及人民健康统计,例子结合实际,编写深入浅出,文字浅显易懂。成为从事卫生统计及业务统计工作者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为适应广大卫生统计工作者的实际需要,在该书的基础上,他组织有关同仁合著一本《实用卫生统计学》,于199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卫生统计学概论、卫生服务统计、居民健康统计、统计研究方法,至今还不失其实际参考价值。
“四人帮”粉碎后的二十年,是他学术生涯最辉煌的时期。他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的活力达到了极致。1980年,他推动并参与组建了中华医学会的卫生统计学组,任学组副组长。1984年,在卫生部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指导下,为了团结卫生统计两支队伍(卫生统计教学、科研队伍与广大卫生统计工作者),在卫生统计学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一级学会——中国卫生统计学会。从学会建立起,他连续三届被推举为副会长兼秘书长,作为学会的当家人具体主持学会的工作。他在组织卫生统计的学术交流、卫生统计专业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卫生统计专业书刊的编著等方面注入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学会挂靠在当时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作为预防医学科学院的研究员,他要承担大量繁重科研任务,同时,还要挑起学会当家人的重担。多年的实践使他深刻认识到基层卫生统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对于发展我国卫生统计事业的重要性。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他也深知卫生统计事业受到的巨大损失,人才严重断档、水平急剧下降,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卫生统计工作的要求。他充分利用学会这个平台,将提高基层卫生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作为学会的重点工作之一。每年都要以学会名义举办或以学会名义支持各地举办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卫生统计讲习班、培训班、学术研讨会、交流会,培养了大批基层卫生统计骨干。他自己亲力亲为,自己编写讲义,登堂授课。另外,他还积极组织编写了9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卫生统计丛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些书,从介绍最基础的卫生统计知识、概念包括统计图表的制作等开始,立足于基层,着眼于普及,从普及中求提高。普及了卫生统计知识,提高了卫生统计人员的水平。他是学会刊物《中国卫生统计》杂志的创始人之一,被选为副主编、名誉主编。在杂志文章选择及录取上,他坚持两支队伍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原则,提倡从事卫生统计方法学研究的年轻学者深入基层,多接地气,鼓励基层卫生统计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表文章。
为了适应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水平卫生统计工作者及卫生管理人员进行医疗卫生工作和绩效评价的需要,田凤调先生用二十多年精心创立了秩和比法(RSR)。这是为数不多的由中国学者研究提出的原创性统计分析方法。正如他自己说的,这个方法的创立“源于面向基层”,“目的在于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该方法将古典的参数统计与近代的非参数统计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二者最佳的切入点,是一种全新的广谱实用的统计信息方法。作为一项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复合信息载体,代表着统计信息方法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方法论通俗易懂,既与传统的统计方法相结合,又突出了其能充分利用数据信息的功能,是认识客观世界和推动信息统计开发的有效途径。RSR法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大基层卫生统计工作者的热烈欢迎,成为他们在进行卫生绩效评价中的首选方法。自RSR法创立30年来,已经成为各界普遍接受的实用信息统计方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类杂志已经发表了不同领域的1000多篇应用论文。它的应用已经突破医学卫生领域,扩展到了矿业工程、建筑、体育等其他非医学领域。足见其影响之大!为了推广普及RSR法,介绍其原理及应用,田凤调先生已经发表了数十篇相关文章,出版了两本有关RSR法的专著。他还不顾自己的年迈多病,在全国各地举办培训班、组织研讨会,多次下基层收集资料,帮助基层解决应用中的问题。退休后他仍笔耕不辍,直到晚年还孜孜不倦地在收集RSR法应用案例编书,继续在为推广这一方法而不懈努力。
改革开放后,他在积极利用学会这个平台提高基层人员的卫生统计水平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作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究员的优势,通过招收研究生,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研究人才,同时还接收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单位的进修生。他们中间的许多人一直活跃在国内外生物统计和卫生统计的不同岗位上,成为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国家的有用人才。田先生创新性的科研和工作思维,至今影响着他的学生们!
他学术思想活跃,观点新颖,既立足于现在,又着眼于未来;既立足于卫生统计专业,又着眼于其他领域,他的兴趣不仅在发展卫生统计学方法,更在于其在其他领域的实际应用。他自己则一直身体力行,谋求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研究。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为探究粉尘浓度标准,他下厂矿走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第一手数据,针对职业卫生数据多不遵循正态的情况,他研究了适用于具有不同分布类型尤其是偏态分布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发表的许多文章,独树一帜,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职业卫生统计相关研究及数据统计分析的水平,也为其他类似分布数据的统计处理提供了理论与方法。考虑到当时医学正常值的概念及研究大多仅局限于临床医学,缺乏医学其他学科尤其是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学科不同专业的正常值及研究方法,他与其他学者经过潜心研究,共同撰写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医学正常值的统计研究方法》,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些研究方法扩展了医学正常值的研究范围,为医学不同领域、不同数据类型的正常值研究提供了具有极高学术及实用价值的方法。
田凤调先生是我国卫生统计指标体系的开拓者和先驱。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被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健康状况与趋势评价专家咨询组”成员。1990年,他又被原卫生部聘为“全国卫生统计信息专家咨询组”组长。根据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及世界各国的经验,他系统地提出了我国卫生统计指标体系的框架,包括五个子体系及其下级的不同纲目与指标构成,即社会经济、卫生资源、卫生服务、健康统计及效益指标。这个体系的设计思路清晰,高屋建瓴,纲举目张,完全符合我国的实际,与世界卫生组织后来提出的体系框架基本吻合。目前我国卫生系统的指标就是在此基础上充实完善的。它的诞生,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有力地促进了新时期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他是我国最早提出信息再利用的专家之一。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就与其他老一辈的卫生统计学家通过文章、学术会议以及参加高层会议的机会呼吁进行信息再利用。在大数据时代,在信息共享的理念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的今天,三十多年前他们提出的信息再利用又一次显示出田凤调先生等老一辈卫生统计学家们的高瞻远瞩与超前意识。
时光荏苒,斯人已逝。回顾田先生的一生,感慨万千。我们纪念田老,就是要永远记住他为我国的卫生统计事业做出的丰功伟绩,学习他那种老骥伏枥,默默无闻,甘于寂寞、甘于坐冷板凳、不为名不为利的高尚情操与奉献精神,沿着他及其他老一辈卫生统计学家们开创的道路,在新时代开创中国卫生统计事业的新纪元,这才是后来者对他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