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的分析

2018-03-04徐钰霞

商场现代化 2018年24期
关键词: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对策

徐钰霞

摘 要: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交流与国际间的竞争日益频繁,我国自加入WTO后,商业银行逐步向国际开放,其运营体系也日益符合国际规范,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会计运营的操作风险也日益增长,并出现了新的趋向和特点。本文对商业银行的会计运营操作风险进行了阐述,并对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应对这些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对策

一、引言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交流与国际间的竞争日益频繁,我国自加入WTO后,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日益深化,并逐步向国际开放,运营体系也日益符合国际规范。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会计运营的操作风险也日益增长,并出现了新的趋向和特点,对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和稳健运营构成了严重的障碍,需要我们认真地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简述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因素很多,粗略可分为市场、信用和操作风险(见下图),前两类风险因素更多地来源于市场环境和宏观政策方面的原因,其发生的原由更可能产生于银行决策方面的问题,而操作风险则更多地来源于商业银行管理体系本身的问题,往往是会计运营操作风险的管控最为体现银行的核心管理能力。

我国的商业银行会计运营主要包括存贷款业务以及结算,通常由银行设立专门的会计部门进行运管,是商业银行直接与客户发生业务往来的主要接口单位,会计运营部门本身就有内部的监督与管理机构与职责,会计部门的会计运营不仅包括对外的业务内容,还包括内部的管理内容。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运营的操作风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的权力架构上存在缺陷

当前商业银行的基层网点对基层负责人赋予了过大的权力,而基层的会计工作人员则缺少独立的业务操作能力,正常的程序性业务流程应当接受垂直的业务指导,却不恰当地归责于基层负责人,这种形式上的权力集中导致了在许多方面对基层的管控失效。

2.会计运营业务流程上缺乏制衡

这种流程上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各个层级的基层机构都可以办理各种业务,这种业务间的对接在一个网点都可以完成,这就从业务流程上脱离了整体系统的监控。这种全面业务与负责人权力集中的结合,进一步放大了操作风险;再则,当前商业银行在临柜业务中推行的综合柜员模式,一个柜员就可以办理许多综合业务,这对银行提高效率和服务意识,改善客户的服务感受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就扩张了员工的业务范围,也降低了制衡,增加了操作风险。

3.监督机制不完善

商业银行当前有各种内部检查机制,但当前的问题是检查的质量和频度以及手段都存在问题,事实上,会计运营中很多问题甚至是违法犯罪问题从实际情况看,有很多都存在了相當长的时间,而在此期间,各种监督却无法发现问题。最后问题暴露出来,损失和影响已经成为既成事实。监督机制的要害不在于发现多大的问题,而是能及时地发现问题,打消违法违规者的侥幸心理,在这一方面,银行监督应当对业务进行事前和事中介入,把检查和制衡贯彻到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提高监督效果,加大违法违规成本。

三、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的发生从整个行业来看,存在着一些客观的背景因素。首先,我国近些年来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在高速增长的经济大环境下,商业银行也相应地把扩张业务作为了主要经营方向,对风险的管控就会受到忽视,甚至有的银行把放松管制作为扩大业务的手段,在这种整体氛围下,会计运营中的操作风险就会增长;其次,我国银行业逐步向国际开放,运营模式向国际靠拢,在这过程中,银行创新过于激进和泛滥,对银行业务进行了不恰当的扩张,而这些业务脱离了传统业务的范围,监控及风险机制难以跟上,操作风险也就扩大到了新的业务范围和领域;再次,信息化及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对商业银行的运营是一个重大挑战和机遇,虽然新技术运用长期来看对商业银行的运营是趋势,也是利好,但短期内必然产生新的业务运行内容,新的操作风险也随之产生。

由于上述的宏观因素影响,商业银行体系内在监管和运营上都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增加了会计运营的操作风险。

1.监管机构的监管思路不清晰

我国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新的问题与情况层出不穷,对监管当局的发展与监管思路也造成了影响与干扰。首先,是对金融市场发展方向是混业还是专业存在争论,因此对监管机构与监管机制也在合并与分业中游移不定,这就造成各商业银行的会计运营的业务范围和管理重点无所适从,也无法据此对运营业务的制度进行体系化的完善,只能是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临时地制定各项制度,这就为会计运营中的操作风险发生埋下了隐患;其次,监管当局对创新发展与严格管控存在着政策选择上的摇摆,在创新的方向上也存在着较大争论,这种混乱反映到各个银行以及各个层级,在会计运营上就表现出一种各行其事的放纵状态;再次,由于监管思路不清,对会计运营应当承担的职责也发生了混乱,会计运营中监督和检查机制的定位也不明确,内部监管的具体方向和内容都不明晰。

2.制度建设普遍存在着滞后现象

会计运营的制度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包括业务流程、岗位职责、绩效评估、监督考核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互相配套,互为补充,这种体系化的建设非一天建成,而且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来完善,而我国近年来的银行业务发展迅猛,信息化、电子化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网上银行、自助银行、银行卡业务及跨展,出现网上银行、自助银行、银行卡业务及跨区域跨行支付业务,呈现出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而与这些新发展领域配套的风险及内控建设还相对滞后,存在着潜在的操作风险。

3.信息化以及互联网技术带来的风险

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操作程序和工具手段的改进,而且是整个业务流程根本性的改变,业务标准化和制度制约都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操作风险大大降低,但同时又带了技术故障和数据存储及泄密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同于传统的会计运营中的操作风险,需要我们构建新的制度和业务规范来加强管理。

四、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对策

1.加强内控体系建设

为管控商业银行会计运营的操作风险,首先要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在建设过程中首要是对业务流程的梳理,业务流程要贯彻标准化和制衡的原则;其次,内控制度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当前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层出不穷,更应当及时把制度建设跟上业务扩展的步伐,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动态更新,以适应发展;再次,内控体系中的责任追究是重要一环,岗位职责必须落到实处,实现硬性约束。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

操作风险的管控通过制度保障总是有限度的,制度也得通过人的执行来落实,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来落实制度,是无法做好风险控制的,高素质的人才不是只关注其专业技能和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而商业银行尤其要重视对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要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当前,诚信经营的企业文化和诚实尽责的职业道德是我们企业得以持续发展和规范运作的重要条件。

3.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在当前主要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術应用,信息化建设首先会倒逼商业银行对业务流程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其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加快了企业现场处理和应答的速度,提高了效率,压缩了操作风险发生的空间;最后,信息化建设最大程度防止了业务中的人为因素,进而降低了操作风险。

4健全操作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控制应当贯穿业务流程的全过程,而现行的制度设计总体上关注于事后追责,信息化建设把风险控制很大程度上渗透到了业务过程中,可以说是事中管理,而风险评估主要是在业务或风险发生前进行的应对措施,而对现代业务发展来看,风险评估对操作风险管控的必要环节。

五、结束语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运营中的操作风险对银行的持续稳健经营存在着严重的危胁。而其发生原因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动态和国际交流有密切关系,风险的产生有人为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制度问题,我们应当通过制度体系建设、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推进操作风险的管控工作,以保证商业银行持续规范地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永德,翟文彬.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24):224-225.

[2]张艳红.城市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研究[J].财会学习,2017,(19):92-92.

猜你喜欢

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探讨
浅谈统计测量法在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