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文学典故“邂逅”舞蹈艺术

2018-03-04刘凯君

艺术评鉴 2018年23期
关键词:舞蹈艺术

刘凯君

摘要:作为一切艺术之母的舞蹈,从古至今都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且极其紧密的关联。本文基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以《舞遇典故城》原创舞蹈绘本短剧为出发点,审视把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典故以舞蹈艺术方式呈现在舞台中的作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当文学典故“邂逅”舞蹈艺术时,必将碰撞出五彩斑斓的火花和绽放出无限可能。

关键词:文学典故  舞蹈艺术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3-0070-03

一、踏着文化的春风

古往今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始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从人类的原始时期到汉唐时期的鼎盛再到新中国成立直至今天,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围绕着我们每一个人,它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它引领我们前进,带给我们思考、回味与启迪。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曾指出,善于继承才善于创新。当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学、美术、音乐等领域中都开始盛行,在舞蹈界更是掀起了一股热潮,全国各大院团、高校开始纷纷以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进行舞蹈艺术创作,以此来积极响应这股扑面而来的主旋律。在主旋律下应运而生出如《李白》《杜甫》《“话说”南泥湾》《长征 长征》《大禹》《昭君出塞》《红楼无梦》《天路》等各式各样的舞蹈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论从题材选取、舞剧创作的内在结构要素以及形象塑造来说无疑都是成功的,每部作品近乎完美的表现,很好的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带来满满的正能量,不仅获得了欣赏者的热烈好评,同时让更多人对优秀传统文化再知、再习、再思。以这种方式用以舞蹈的身体语言进行再现,无疑能够很好的唤醒人们的精神,提起人们的关注度与舞蹈艺术自身具有的魅力。

中华传统文化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自信和底蕴。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下,全国各高校舞蹈专业与各大舞蹈院团正踏着文化的春风,积极深入的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经典文化用以舞蹈的方式再现舞台之中。

二、典故“邂逅”舞蹈

以舞蹈短剧再现先贤智慧,凭舞艺精华荟萃文学典籍,借舞韵身姿传承中华文化。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舞遇典故城》——原创舞蹈绘本短剧在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剧场进行演出,在这里,文学典故与舞蹈邂逅。此次演出是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以及高級访问学者共同完成,也是目前为止全国高校内学历层次最为丰富与全面的舞台艺术实践公演作品。

当文学典故“邂逅”舞蹈艺术,其产生的化学反应不言而喻,在《舞遇典故城》中共包括《觅知音》《守株待兔》《蜻蜓点水》《东郭先生》《精卫填海》《呆若木鸡》《上善若水》《东施效颦》以及《“机”“喘”不宁》九个作品。每部作品在创作中呈现出多元化样态,例如体裁丰富、风格各异、结构多样等具有不同要素。其中体裁包括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五人舞以及群舞;风格属性包括古典舞、民间舞以及现当代舞;舞蹈结构包括叙事性结构、情节式结构、抒情式结构以及情境式结构,无疑呈现出一次多元化手段的舞蹈艺术实践演出。

在舞蹈作品的创作中并没有单调俗套的依据典故叙述故事,而是更加注重抽提典故的内涵与哲理。首先在形象塑造中,增添了典故中淡化或是本不存在的形象,如《东郭先生》中怨妇的出现,在舞蹈表现中突出“多事搅和”的状态,以此更加突出东郭的不分善恶,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东施效颦》中以独舞的表现方式呈现出“西施”与“东施”两个人的人物关系及其内在情感冲突,鲜明的表达了典故本身的含义。《觅知音》中双人舞的形象没有采用文学典故中古琴的道具,而是通过一支长竹竿作为形成两人之间对话关系的要素,与音乐《高山流水》的紧密结合,表现了“相识”“相知”“相觅”的人物关系。其次在创作构成上,《守株待兔》以农夫、兔子和树三人舞的形式进行创作,通过农夫与树、树与兔子、兔子与农夫以及三者之间的表达,更加突出农夫的懒惰与愚钝。《“机”“喘”不宁》以群舞的表现方式,将现实生活中“低头族”的社会现象用以舞蹈艺术的形式再现舞台,通过表现人一天的“起床洗漱”“上班挤电梯”“过马路”“工作室”“筋疲力尽一天回到家”中的场景,每个场景中都表现着不同的状态“懒散感”“拥挤感”“紧张感”“迷茫感”等,并通过群舞的调度与构图完美表现,在音乐中加入音效要素,更能够将观众带入情境之中,使观众产生共鸣。《精卫填海》采用意象化处理,用现代舞语汇进行抽象表达,将精卫的孤独与坚韧通过内心表达出来……在每个舞蹈作品创作的调度与构图中,如《守株待兔》采用了斜线的调度构图,突出形象关系的变化,《精卫填海》中的“限制性”创作手法,《蜻蜓点水》中“复调”创作手法,《上善若水》的“链条式”创作手法及《“机”“喘”不宁》中静止“显影”与移动“显影”的创作手法等,使舞蹈在视觉呈现中更加多样化与舞台空间的立体化。

舞蹈作为一切艺术之母,同时也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自它出现的那一刻起,它就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且不可分割的联系。直到今天,当文学典故“邂逅”舞蹈艺术时,舞蹈艺术在视觉与听觉、肢体表现、情感表达等方面中都将散发出文学典故的韵味与气息。例如《觅知音》中文人与渔夫间的惬意感与情趣感、《守株待兔》中农夫懒惰的愚钝感、《蜻蜓点水》中“红蜻蜓”华而不实的轻浮感、《东郭先生》中先生的迂腐感以及“狼声”带来的惊悚感、《精卫填海》中精卫孤独坚持的不懈感、《呆若木鸡》中“动”与“静”对比下动作的夸张感、《上善若水》中静谧深邃的优美舒适感、《东施效颦》中东施自我矮化的丑陋感以及《“机”“喘”不宁》中人群相视却不相见的冷漠感。每一个舞蹈作品都具有不同性,在原有文学典故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夸张、变异等处理手法,使之更好的将文学典故与舞蹈艺术相融合。每一部作品都将文学典故的内在精神进行抽提,使观众不仅能够通过舞蹈了解与学习到文学典故,并且能真正认知到文学典故它内在真正的精神内涵。以此通过舞蹈作品力图在反面中给予警示、在正面中给予提引、在幽默中给予暗喻、在浪漫中给予抒怀。

他们对于文学典故的再创作,首先对经典文学典故的内涵和哲理进行深刻理解、剖析与提炼,其次通过对舞蹈创作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理解,在形象塑造、创作构成、艺术品好、舞台艺术视像等方面进行深度挖掘与深层理解,最终将耳熟能详的文学典故用舞蹈“短句”的方式进行舞台视像呈现,形成舞台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全方位要素探索。

当文学典故“邂逅”舞蹈艺术时,必将唤醒我们对流传深远中华文化的进一步认知与探索,增强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舞遇典故城》的成功演出不仅表现出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再理解与再创造,深度“咀嚼”古人以“短句”的方式表达深刻的精神内涵,“邂逅”舞蹈再现浪漫情怀与聪明智慧。

三、“未完待续”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典故不计其数,舞蹈艺术的表现方式也多姿多彩,二者能够无限结合、提炼、创作产生无数优秀的舞蹈作品。《舞遇典故城》——原创舞蹈绘本短剧一场独具特色且不可复制的演出,同时它能够成为首都师范大学的特色符号。以舞蹈的方式宣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多数舞蹈艺术从业者来说并不罕见,而我们则更多需要思考的是用什么样的题材,以什么样的手段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舞蹈艺术作品,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为歌颂而歌颂、为赞扬而赞扬。

首都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积极探索经典文化,挖掘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哲理,此次原创舞蹈绘本短剧在创作思路、方法以及应措机制中无疑是一次有益且成功的尝试,在众多师范类高校中形成自身师范性的特色,具有前瞻性和引领作用。

《舞遇典故城》原创舞蹈绘本短剧并不是一场一成不变的舞蹈作品集,而是一场“未完待续”的演出,它是一场有“生命力”不断延续性的演出。“典故城”中的舞蹈作品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会继续选取具有典型性、内涵哲理、引人思考的文学典故进行更新创作,这将突破以往常规的舞台公演艺术,打造一种全新的舞台艺术公演模式。对于首都师范大学舞蹈专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秉承文化传承精神,带着我们对于艺术最原始的热爱与冲劲,一步步去挖掘和探索“典故城”中的奥妙,最终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与多姿多彩的化学反应,与舞蹈艺术碰撞出最美的花火!

猜你喜欢

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中形式美的思考
探析舞蹈评论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论明朝时代舞蹈艺术特点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舞蹈艺术与身体的审美关系刍议
数字时代的舞蹈艺术
舞蹈服饰的包装的重要性
浅析白俄罗斯舞蹈艺术与花边艺术的交融贯通
新媒体时代舞蹈艺术的发展对体育事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