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人》创作和演唱分析

2018-03-04王黎

艺术评鉴 2018年23期
关键词:舒伯特

王黎

摘要:舒伯特既是浪漫主义音乐先驱,也是“歌曲之王”。《岩石上的牧羊人》正是其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作品形式完整,内容丰富,至今仍在各类舞台上传唱。鉴于此,本文从舒伯特的创作经历谈起,就该曲的创作和演唱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获得更加深刻地认识。

关键词:舒伯特   《岩石上的牧羊人》   创作和演唱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3-0001-03

一、舒伯特和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人》

舒伯特,奥地利音乐巨匠,也是享誉世界的“歌曲之王”,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曾创作出了六百多首艺术歌曲佳作。“自舒伯特开始, 艺术歌曲在歌曲艺术发展史上占有了特殊的重要地位。”《岩石上的牧羊人》是舒伯特生命中最后一年的作品,这一年中,虽然身体每况愈下,但是舒伯特的创作热情却十分高涨,接连推出了多首佳作。当时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米尔德,请求舒伯特为自己量身打造一首可以在不同时期传唱的作品,在深思熟虑之后,舒伯特创作出了这首作品。在米尔德的精彩演绎下,歌曲获得了普遍的赞誉,也成了舒伯特的“绝唱”。

二、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人》创作分析

舒伯特在将两首诗歌进行融合后,新的诗歌共分为五段,而后根据音乐表现需要,重新整合为三个段落。

(一)首段创作分析

一方面,该曲采用了单簧管和钢琴作为伴奏;另一方面,歌曲是有着鲜明意境美感特征的。基于这两个原因,该曲采用了较长的前奏,长度达到了38个小节。先是由钢琴以较弱的力度进入,在观众面前展开了一幅群山薄雾的唯美画卷。随后则由单簧管奏出了牧羊的号角。上下行的琶音此起彼伏,像是作曲家在用画笔描绘群山的高低起伏。接着,钢琴又采用了三连音柱式和弦对单簧管进行衬托,大量附属和弦的运用,更是带来了丰富的和声效果。在进行完铺垫之后,歌唱声部进入,该部分的旋律取自于引子部分中单簧管的旋律,以分解和弦的方式进行。此刻的单簧管则对乐句末尾进行着回应,两者一唱一和,获得了跌宕起伏的效果。b段中,音乐转为了降G大调,声乐旋律以带有附点节奏的级进音程为主,与a段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77小节处,又开始了从降G大调到b小调的转调,随后又转为了b小调的关系大调D大调。密集的转调让整个音乐情绪得到了空前的活跃,给人以朝气蓬勃之感。而后,又由单簧管走出前奏中出现过的旋律,音乐重新转为了降B大调。

(二)中段创作分析

中段共有90个小节,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28到164小节,该段的旋律绵长,带有一定哀怨色彩,利用二度进行的调性变化,使情绪表现更加丰富和深入,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羊女内心的微妙变化。同时,因为调性始终是游离多变的,为了避免过于空幻的效果,此处的和声是较为传统和平稳的,多以正三和弦为主。第二部分是164到182小节,该部分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乐句构成,g小调。虽然没有调性方面的变化,但是该段的和声是非常有特点的,低声部和内声部分别呈连续半音上行和下行的态势,通过这种反向扩张,使音乐充满了张力,对乐曲悲伤氛围的烘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三部分是182到218小节。在经过了一阵忧郁之后,该段中,音乐情绪迎来了明显的变化,先是转为了明亮的G大调,预示着牧羊女已经从阴霾中走出,并开始从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和体验爱情。特别是末尾处出现的全曲最高音小字二组的“B”,更是将全曲带进了高潮。而单簧管也对高潮的到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抒情的上行音阶,将g小调转为了降B大调,象征着悲伤和痛苦终将过去,即将迎来充满希望的春天。

(三)末段创作分析

从219小节到349小节,是该曲的末段,是一个单三部曲式,表现出了一定的独立性色彩,节拍也由之前的四三拍变为了四二拍,整个音乐情绪是积极、快乐而坚定的。具体来说,第一段是明朗的降B大调,先是由单簧管奏出了振奋、激昂的旋律,随后由声乐旋律进行重复。也意在表明,单簧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衬托,而是上升到了和人声同等重要的地位。两个声部一唱一和,共同推动着旋律向前发展。在钢琴方面,“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伴奏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作品。”在此处,为了不影响到单簧管和人声两个声部的精彩配合,所以只是以正三和弦的方式进行伴奏,和声的四、五度进行,既与整体的音乐风格相一致,也体现出了舒伯特对古典主义音乐的推崇。第二部分是262到288小节,D大调,该段全部照搬了首段中的素材,只是个别音有所变化,由此表现出一种回归和再现的意味。第三部分是288到339小节,该段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单簧管声部,通过大量密集音符的演奏,充分展示出了单簧管的音乐表现力。同时,单簧管声部又是与旋律声部紧密结合的,两者时而同向,时而反向,时而叠加,共同将乐曲推向了最高潮。尾声部分的十个小节,则由单簧管和钢琴共同完成。在钢琴的伴奏下,单簧管奏出了一段华彩,为全曲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三、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人》演唱分析

(一)深入体验作品

艺术歌曲作为诗歌和音乐的完美融合,有着丰厚的文化和思想内涵,这也是其艺术感染力要远高于一般歌曲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在演唱艺术歌曲时,一定要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体验。现实中的很多演唱者,在面对一首新作品时,都是直接演唱,甚至连作品的大意都不知道,这种状态下的演唱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要把对作品的分析和体验,作为演唱的首要环节。具体到这首作品来说,首先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主要內容、艺术风格等进行分析。其是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代表作,描写是一个牧羊女在山顶高歌的情境,表现出了牧羊女对爱情和春天的渴望。其次要对作品进行音乐分析,包含结构、段落、配器、速度、力度等。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该曲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与一般艺术歌曲不同,除了钢琴伴奏外,还加入了单簧管,成为了全曲的一个亮点。通过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分析,可以获得对作品由内到外的全面把握,为后续演唱打好基础。

(二)尝试演唱作品

要通过对每一个乐句、音符的仔细推敲,看看实际演唱效果是不是与想象的相一致,如果有所差别,又该做出哪些方面的调整。以该曲首段的演唱为例,牧羊人站在山顶高唱,歌声在山下的峡谷中回荡,所以此处旋律的音乐跨度很大,接近两个八度,这就对演唱者的声区统一和气息的控制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将整个乐句演唱的流畅自如。而末尾处出现的降B,则需要采用真声去演唱,如果简单的采用普通唱高音的方法,很容易使声音发虚,所以要大胆的把声音落下来演唱。中段中,旋律的节奏变化比较频繁,很多时候还要进行渐强和渐弱的处理,要求演唱者认真进行梳理,精准把握每一处变化。这个尝试演唱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次彩排,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提升,直到获得完美的演唱效果。

(三)夯实演唱基础

艺术歌曲是声乐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有着较高的演唱求,所以演唱者应具有扎实的演唱基础,方能适应各种演唱需要,这也是针对当下很多演唱者基本功不扎实的情况而言。虽然很多演唱者都具备了一定的演唱水平,但是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一些基本功的掌握并不扎实,而且不能根据演唱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和运用。比如在该曲末段的华彩部分中,要求演唱者在饱满的气息支持下,唱出清晰、灵活并带有颗粒感的聲音,既不能开的过大,也不能唱的过重,否则就会给人以笨重、不灵活的感觉。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很难达到这一要求的,所以应该将基本功训练贯穿于个人声乐学习和生涯,使自己始终保持在良好的歌唱状态内,以适应不同的演唱需要。

综上所述,在艺术歌曲发展历史上,舒伯特无疑是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虽然英年早逝,但是却留下了无数的佳作,《岩石上的牧羊人》正是其中的代表,展示出了舒伯特精湛的创作技法和特有的艺术风格。通过对该曲的创作和演唱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获得对作品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把握,为精准诠释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让这首名曲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这既是一个声乐演唱者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作品自身的价值和魅力使然。

参考文献:

[1]常毅敏.舒伯特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当代音乐,2016,(19):31.

[2]李海洋.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及特征[J].当代音乐,2017,(02):70.

猜你喜欢

舒伯特
睡在厕所的邻居
立场
舒伯特:毕生与贫困相伴的歌曲之王
舒伯特顿悟邻居用心
睡在厕所的邻居
觉醒的舒伯特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
舒伯特的故事(下)
二月音乐
舒伯特的小夜曲